众多明星代言过的国货美妆要IPO了。
在国货美妆品牌上市潮中,北京植物医生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物医生”)以“另类”姿态叩击深交所大门。这家拥有30年历史的企业,凭借4328家线下门店、21.56亿元年营收和“高山植物”的差异化定位,向“A股单品牌店第一股”发起冲刺。
然而招股书揭示的植物医生三年营收近乎零增长、一年关闭802家加盟店、研发投入持续萎缩等现实,却为这场资本盛宴蒙上阴影。这样的情形下,植物医生冲刺A股上市的梦想能实现吗?
1、下沉市场的“野性扩张”
植物医生以罕见的零加盟费策略横扫三四线城市,仅收取1万元保证金,将单店启动成本压缩至20万元左右,远低于蜜思肤(成本在30-50万元)和樊文花。这种轻资产模式使植物医生门店网络迅速膨胀,73%的门店扎根下沉市场,巧妙避开核心商圈高租金,依托永辉超市、地铁口等社区流量,单店租金成本降低超40%。
植物医生用“终身护理”捆绑消费者。“买产品送终身护理”是植物医生的核心杀手锏。消费者购买约986元的套装,即可享受价值98元/次的免费护理,十次回本的算盘精准击中35岁以上女性的高频护理需求。
然而,低门槛加盟模式背后的隐形成本正逐渐显现。植物医生凭借轻资产加盟模式迅速扩张,门店总数达到 4328 家,其中直营店仅 498 家,加盟店占比超九成。但规模的快速膨胀却对利润产生了反噬效应 —— 直营店毛利率高达 71.16%,而加盟店毛利率仅为 51.81%,更值得注意的是,加盟店贡献的收入占比已达 63.37%,这种结构失衡直接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
具体来看,加盟模式的弊端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价格体系的失控,淘宝平台上未经授权的植物医生店铺,售价普遍比官方渠道低 20%,串货现象频发,品牌方的管控措施几乎形同虚设;二是服务标准的割裂,在品牌收到的投诉中,15% 指向加盟店护理服务的质量差异,甚至出现跨店服务被直接拒绝的情况,严重影响消费者体验;三是门店生存能力的下滑,2024 年植物医生虽新增 508 家门店,但同期关闭了 802 家,净减少的 294 家全部为加盟店,这一数据深刻暴露了单店盈利能力的持续弱化,关店潮的背后是加盟模式可持续性的严峻考验。
2、21亿营收天花板与品控危机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植物医生营收陷入21.17亿元到21.51亿元到21.56亿元的停滞怪圈,复合增长率仅0.92%,远低于珀莱雅30%、丸美30%的行业增速。核心品类结构恶化:水乳膏霜收入占比升至56.52%,精华及面膜增长乏力,明星产品石斛兰系列七年未迭代技术。
跟同行业相比,当同行线上收入占比普遍突破60%,植物医生电商渠道仅贡献13.07% 营收。其线上策略陷入两难,自主流量弱势:抖音小店依赖面膜打折引流,均价从100.92元/千克降至78.98元,毛利率骤降至34.25%;线下反哺局限:小植商城本质是线下导流工具,难破流量困局;烧钱模式不可行:58.9%的毛利率无法支撑珀莱雅式高营销投入。
此外,加盟店的模式也放大了产品的质量风险。
包括微生物超标,2022年植物医生的紫灵芝洁面乳菌落总数超标21倍遭药监局通报;违规添加:湖北赤壁加盟店店销售含美白禁用成分产品被罚9.1万元;过敏风暴:黑猫投诉平台大量植物医生过敏投诉,有消费者护理后脸部冒痘却被导购称为“排毒”。
甚至,在多地加盟店悬挂“赠泰国亲王国礼”宣传画,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罚款。当记者质疑时,店员改口称是“董事长个人行为”,品牌公信力严重受损。
植物医生的研发人员也不断缩减,2024年研发人员缩减至130人,大专以下学历占31.54%,硕士以上仅12.31%。
此外,植物医生的研发费用也在不断下降,2024年研发费用降至6633万元,研发费率3.08%,不足贝泰妮5.15%的六成。
而植物医生的核心成分石斛寡糖研发依赖中科院昆明所合作,59项发明专利中25%为受让取得。而明星产品石斛兰系列七年未升级,功效宣称仍停留在基础保湿。
3、单品牌店的资本化魔咒
对于国货美妆上市,单品牌店上市之路坎坷重重:蜜思肤2022年北交所冲刺失败,樊文花6000家门店仍徘徊于资本市场门外。
植物医生若成功过会,仍将面临多种问题。如何突破21亿营收天花板?线上能否真正破局?如何解决4000家门店品控与服务标准化?如何摆脱研发外包,建立自主成分护城河?
此次IPO上市,植物医生计划计划募资9.98亿元,其中5.26亿用于营销及品牌建设,仅2.64亿投入研发中心。而2024年植物医生曾现金分红1亿元、董事长解勇年薪1123万元(行业头部水平)等操作,凸显资源分配失衡。
截至2025年5月,植物医生32家直营店仍无卫生许可证,而研发人员仍在流失。当王俊凯代言的防晒产品在抖音热卖时,加盟店柜台上仍陈列着菌落超标的洁面乳——这种割裂恰是植物医生的真实写照。
植物医生用4300家门店筑起的护城河,如今却被品控危机和管理漏洞撕开裂痕。能否在上市前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壁垒,决定了它将成为国货美妆的标杆,还是加盟失控的反面教材。
若不能将4300家门店从风险源转化为体验堡垒,即便摘得“单品牌店第一股”,植物医生也恐难走出国货美妆“上市即巅峰”的怪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