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和女助理隐婚生女,揭露了脱单的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5-07-05 12:56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16/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405天

01

前几天,胡歌突然官宣生女的消息,震惊一众网友。

虽然胡歌在声明中提到,老婆不是公众人物,但不到半天时间,嫂子的真名、出生年月、籍贯、两人领证时间等等,都被网友扒得明明白白。

胡歌妻子的身份,正是胡歌的执行经纪人黄曦宁,93年出生的福建姑娘,县城出身,具体工作大概是明星生活助理,主要负责造型等生活方面的照顾。

信息一经曝光,立马引起粉丝的不满,很多人开始攻击黄曦宁的身份与相貌。

有说她不好看,有说她看上去不好惹,也有说她身份低微配不上胡歌的,总之,在他们眼里,这不是一桩好姻缘。

很多人觉得,以胡歌这样的颜值和咖位,怎么也应该匹配圈内女明星、模特,或者是豪门千金,再不济娶个名校学霸、超级精英,也不算太亏。

可他偏偏娶了个普通本科、家境一般的县城姑娘,这太令人意难平了!

我理解粉丝的失落,毕竟胡歌公开的前女友,要么是路人缘很好的薛佳凝,要么就是烈焰红唇的大美女江疏影。

单就相貌来说,素人与明星确实有壁。但就婚姻来说,女明星未必比素人更优越。

首先,很多明星本就不愿跟圈内人联姻。

毕竟娱乐圈是个“大染缸”,很多人都戴着面具生活,胡歌可以看清自己,但未必看得清对方。加上胡歌家人也不赞成他找圈内女星,所以他回避了圈内人,也很好理解。

而且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更中意贤惠的女生,圈内咖位差不多的女艺人,大多工作缠身,哪有时间贤惠呢?

其次,内向的个性,决定了胡歌对伴侣的选择。

很小的时候,胡歌的父母就注意到了他性格内向的问题,为了锻炼他与人交往的能力与胆量,5岁就把他送去了小萤星艺术团,进行文艺活动培训。

在小萤星的6年,虽然小有成就,但回首那段经历,胡歌却不太开心得起来。

因为他从小就有人群恐惧症,他不喜欢站在大家目光之下的感觉,所以每次上课,都是被父母逼着去的。

胡歌骨子里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这段学习经历而改变。

胡歌在一个专访中,就曾讲述了自己社恐、情绪不稳定以及无法适应公众人物的痛苦。

然而,从网上流出的黄曦宁的动图可以看出,姑娘与胡歌一起工作时,干练果断不怯场,一看就是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能够很好地保护好艺人的性格。

这样的伴侣,既能管好自己的工作,又能顾好自己的生活,岂不完美?

所以说,胡歌娶了女助理,一点也不亏。

02

胡歌娶女助理这件事,揭露了一个脱单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想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就必须在最大化者和满足者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什么意思?

先看一个例子,出自《好好恋爱》这本书。

作者安德鲁·G·马歇尔,一位拥有40年经验的婚姻治疗师,曾遇到一位42岁的单身来访者艾伦。

艾伦跟马歇尔提到自己去单身酒吧的经历:

去夜场的人基本不会太早和别人搭讪,因为大家都想先观望一下再做选择。 每当酒吧的门被推开,所有人都会看过去,看看进来的是什么人。如果进来的是路人甲,场子里的每个人都会大失所望。 然而在打烊前的半小时里,人们开始成双成对。如果你搭讪晚了,你一直关注的那个女孩就会被别人抢走,所以必须看准时机及时行动。 通常,你最后撩到的都是半小时前还看不入眼的人。 我时常想起那句歌词“为什么快打烊的时候,女孩们都变漂亮了?”歌手看似在调侃啤酒的催情作用,但其中大有内涵。

艾伦也是如此,不仅会对场子里的女孩们做一番比较,也会把她们和自己脑海中幻想的会走进酒吧的大美人做比较。

临近打烊的时候,酒吧里的女孩立刻看起来魅力四射,那是因为更少的选择推动艾伦做出了选择。

经济学上有一个“选择悖论”,即选择越多,幸福越少。信息越多,决策效果越差

因为我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权衡,最终还不一定能选出最完美的那一个。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研究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时发现,人可以被分成两类:最大化者满足者

最大化者极其挑剔,他们只对最好的东西感到满意。

比如买一条牛仔裤,最大化者可能会在商场里一家家地逛,把所有符合标准的牛仔裤都当备选,但他们不会马上购买,而是把心仪的款式藏在货架的最底层,以免被其他消费者买走。

接着,他们把商场里所有的店都逛一遍,甚至还会同一家店逛两次,看看是否还有漏掉的款式,直到考察完所有选项后,他们才会确定一件买下来。

而满足者如果在第一家商店就找到了一条不错的牛仔裤,就会果断地做出选择。

虽然他们也会综合考虑款式、质量和价格,但如果这条牛仔裤满足基本要求,他们就会立刻买下,购物就此结束。

就算其他店可能会有性价比更高的牛仔裤,满足者也基本不会费工夫去搜寻,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优秀,而不是完美。

西蒙最后得出结论:选择的泛滥,正在让更多人变成最大化者

03

那些渴望找到结婚伴侣,却又一直单身的人,其实就接近于最大化者

他们总是执着地相信世界上存在完美的恋人,无论是相貌、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天衣无缝地匹配自己。

在婚姻面前,我们都想成为最大化者,这无可厚非。

毕竟面对选择时,人人都想得到最好的,没有人会说“我想让孩子上一所‘差不多’的学校”,或者“我想要一个‘差不多’的医生来治疗我的癌症”。

每个人都想要最好的,但如何才能确定什么是最好的?

如果想买到最好的冰箱,我们可以多比较几个参数,比如内部空间、制冷时间、外观设计等。

这些可用于比较的参数肉眼可见,我们很容易就能通过比较,买到中意的一款。

但如果是选择最好的伴侣,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选择,当然就只能参考一些肉眼可见的表面因素,比如长相、身高、身材和赚钱能力。

但真正决定一段感情成败的,并不是这些表面因素,而是内在的品质,比如善良、诚信和宽容。

聚焦于表面因素的最大化者,自然很容易陷入 选择——失败——再选择的循环。

满足者则不一样,他们的目标是“差不多”,也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

因此,满足者很少拿自己喜欢的人与别人做比较,也很少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对伴侣十分满意,因此更容易建立稳定的婚恋关系。

纯粹的最大化者认定,“我只愿意接受最完美的”,而纯粹的满足者认为,“好吧,为了平静的生活,一切随缘”。

满足者和最大化者在爱情上最终都会留下遗憾,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既不是最大化者也不是满足者,而是介于二者之间。

就像胡歌,年轻时的他,更接近于一个最大化者,每一任公开的女朋友,在观众眼里都无可挑剔。

但人到中年,在死亡线上也走过一遭,他早就对包括容貌在内的诸多外在,没有了执念。

此时的胡歌,更接近于满足者,他明白灵魂的相守,责任的温度,琐碎的善意更重要。

所以,他在意的是伴侣情绪的稳定、内心的温度,以及两人相通的情谊、相处的舒适。

女助理对他来说,就是这样舒适的存在。胡歌选择和她结婚生女,也算是水到渠成。

最后,引用马歇尔在书中的一段话,给想要脱单者一个建议:

一段关系刚刚开始时,尤其是你想要向对方发出约会邀请乃至前几次约会时,你都可以将自己调整得像一个满足者。 这样做会让你有更多的选择,避免一时冲动做出判断,错过一个合适的潜在伴侣。 在关系升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像个最大化者,只有在一切感觉都良好的情况下,才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下去。

简而言之,就是在最大化者和满足者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胡歌和女助理隐婚生女,揭露了脱单的底层逻辑 https://mxgxt.com/news/view/1543081

相关内容

《歌手2024》火爆全网,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商业思维的底层逻辑
40岁的胡歌为何隐婚生女?看完他的历届女友,就全明白了
抖音直播带货的底层逻辑
艺人签约秘籍互利共赢的底层逻辑
小米生态链「 明星产品」的底层逻辑清单
处理与领导之间关系的5个底层逻辑
胡歌官宣隐婚生女,谈了两任女明星后,为何娶了圈外素人?
女团文化为何吸引人?背后有什么深层逻辑?
西安翻译学院举办“商业计划书的底层逻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