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茜荣获影后背后,剧组奉献者如何被忽视?
万茜这回摘得影后桂冠,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你说她演技精湛吧,那是毋庸置疑,否则奖项也不会落她家。
可若说这荣誉全凭一己之力,未免有失偏颇。
她自己都坦言,是整个剧组合力“拱卫”出的成果。
这话听着是自谦,可细咂摸,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你想啊,一部片子,从敲定剧本到实地开拍,再到后期精修,哪个环节能缺了人?
场务得把地儿踩平,录音师得把声儿收好,美工得把景儿搭漂亮,乃至茶水阿姨都得把热水续上。
少了哪一个,这戏都立不起来,更遑论拿奖了。
就拿这次万茜折桂的影片来说,她自己都点了名要鸣谢一溜人。
这些人是谁?
都是那些甘当绿叶的幕后功臣。
他们或许一辈子与镁光灯无缘,但他们的默默耕耘,真真切切地影响着影片的成色,甚或左右着演员能否蟾宫折桂。
这让我想起桩旧事。
前些年,有档颇为走俏的综艺节目,别出心裁地把一些幕后工匠请到了台前。
这些人在节目里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倾诉自己的奉献,道出自己的艰辛。
当时不少观众都深受触动,觉得这些幕后英雄值得更多嘉奖。
可问题是,感动过后呢?
这些幕后人员的酬劳,有没有因此水涨船高?
他们的境遇,有没有因此改观?
恐怕难言乐观。
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固然要为万茜喝彩,赞赏她的倾情演绎。
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她熠熠生辉的身后,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他们的血汗,他们的价值,不该被湮没。
说穿了,影视圈这行,也是个层层叠叠的生态系统。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永远是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人,都在底层辛勤劳作。
但若没了底层的托举,顶端又如何能光华四射呢?
或许有人会辩驳,市场经济嘛,谁能掘金谁就吃香喝辣。
演员身价高,那是人家有号召力,是人家值这个价码。
这话乍听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可仔细一琢磨,又觉着哪儿不对劲。
一个演员的片酬,动辄数以千万计,甚至破亿。
而一个幕后人员,披星戴月干一年,可能连几万块都挣不到。
这于理何容?
这于情何堪?
当然,我并非指摘演员不该拿高片酬。
但关键在于,这个行业的资源配置,是否过于失衡?
是否过于向头部倾斜?
这不仅是影视圈的痼疾,也是整个社会的通病。
我们总是习惯于聚焦那些功成名就之士,聚焦那些活跃在聚光灯下的人。
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那些支撑着整个社会运转的螺丝钉。
这好比一棵参天古木,我们总是啧啧称叹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它的根系,忽略了那些深扎于沃土之中的根须。
与大众认知相悖的是,恰恰是那些根须才是古木的命脉所系。
没有它们,古木便无法存活。
是以,当我们为万茜的加冕而欣喜若狂之际,是否也该将视线投向那些幕后人员,那些甘于寂寞的奉献者?
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如何才能让这个行业更趋于公平,更趋于合理?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时,是否忽略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也可能潜藏着某种结构性的弊端?
万茜折桂,固然可喜可贺。
但倘若这枚奖章,能够引发我们对整个行业的审视,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幕后人员,那便更具深远意义了。
这才是真正的“拱卫”,这才是真正的“长夜既尽,旭日东升”。
网址:万茜荣获影后背后,剧组奉献者如何被忽视? https://mxgxt.com/news/view/1538457
相关内容
牛犇获感动中国荣誉:争议背后的坚持与奉献万茜拿下金爵奖影后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各大奖项揭晓,万茜获封“影后”,曹保平10年后再捧金爵奖杯
万茜音频怪物联手献唱《大唐荣耀》插曲
上影节获奖名单出炉,万茜荣获金爵影后,曹保平最佳导演
成功转型!43岁万茜斩获金爵奖影后,走上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
《影视俱乐部》 20140112 《舞乐传奇》剧组做客(下) 揭秘“献乐团”拍摄背后
刘亦菲万茜同框 玫瑰酥组合再现
剧组Casting全揭秘:幕后选角如何决定影视成败?
《浪姐》万茜获新称呼“海王”,背后男人,三年未曾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