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和“粉丝经济”的缘起,新闻传播学论文
二、“粉丝”和“粉丝经济”的缘起
“粉丝”是偶像的追捧者和消费者,也是促生“粉丝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粉丝”大批量存在的现象是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大众文化流行的体现,而大众文化得以普及与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不可分割。因此,“粉丝”的出现与大众文化的特征相交织,以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依托。
(一)“粉丝”及其概念界定
唐瑾认为“‘粉丝’是近年来社会上很流行的一个新词。它源于英语单词 fan,‘粉丝’是它的复数形式 fans 的音译,与沙发一样,都是音译外来词。‘粉丝'一词最初多用于演艺娱乐界,它是继’追星族‘、’迷‘之后,人们对偶像、明星的众多崇拜者--多为二十岁左右的年青人的又一新称呼。”
从这个意义上讲,“粉丝”是某一特殊群体的代名词,他们的数量非常庞大,其共同的语言或者爱好就是对同一个明星或偶像非常热爱甚至崇拜,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偶像无条件付出,哪怕有些是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的。因此,媒体中经常会出现“XX明星粉丝团”的说法。
陶东风认为“粉丝”是“’过度的消费者‘,主要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在汉语中,’粉丝‘ 是指狂热的大众文化爱好者和大众文化偶像崇拜者。这个群体大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大量出现,当时叫做’追星族‘.
这一时间定位昭示了粉丝和大众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粉丝及其行为, 实际上也就是在理解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刺激了粉丝研究。不了解粉丝及其行为, 我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
根据陶东风的说法,“粉丝”是大众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而产生的特殊现象,文化的普及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为“粉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粉丝”是一群对特定的偶像或明星发自内心热爱、甚至狂热追捧的人,他们对自己喜爱的对象崇拜至极,每当看到这些偶像或明星的作品、乃至关于他们的新闻时都会兴奋冲动,甚至歇斯底里。在某些明星会的演出现场,“粉丝”常常卖力地呐喊、与明星一起唱歌、互动,这样的行为对于增加节目现场气氛、带动观众情绪有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甚至有“粉丝”
为了能一睹 偶像芳容不远千里来参加各种见面会、去机场接机、甚至出现踩伤事故。这种情形,我们在影视和演艺活动的相关新闻中时有所见,“昨天来杭捞金的’长腿欧巴‘让我们见识到了粉丝的疯狂,全国各地的追星族翘班、翘课,更有粉丝头破血流……”
综合以上说法来看,“粉丝”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共同特征:
1、“粉丝”是偶像的狂热追随者
“粉丝”作为特殊的受众,他们不仅仅消费着与偶像相关的产品,更从心底里接纳了其个人生活和价值,哪怕他们的产品并不是同类当中最好的,“粉丝”依然是偶像及其产品在精神层面上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粉丝”可以为了自己的偶像付出金钱和时间的代价,如花钱去听一场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演唱会,去网上拍卖某个明星曾经用过的物品,不远万里参加明星的歌友会,甚至会与那些不喜欢自己偶像的“粉丝”形成强烈的对抗……
2、“粉丝”与偶像之间紧密互动
“粉丝”常常密切观察“明星”、偶像的动向,经常与他们产生互动,形成一对矛盾的对立体,没有“粉丝”的明星通常是不知名的,而“粉丝”的多少是衡量一个“明星”在大众中受欢迎程度的标志。近几年来,一些草根明星因为“粉丝”的追捧而成长为众所周知的偶像,如模仿汪峰歌曲的乐队组合旭日阳刚就因为拥有很多“粉丝”而走红,2011 年,因歌曲《滴答》红遍中国的地下歌手侃侃,也因为一首歌曲获得了众多的“粉丝”.“粉丝”与偶像的互动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大众对于偶像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这种紧密互动的文化娱乐活动体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于精神文化的和谐共鸣,并且也能缓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3、“粉丝”是一种依附性的文化行为
“粉丝”文化因大众文化的发展而生,“粉丝”文化是指的就是一个个体或群体对崇拜和追捧的偶像付出时间和金钱的行为。如果没有大众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就不能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看到偶像的作品,无法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文化现象和影视明星。 “粉丝”对于偶像的心理认同才能带来文化消费,为自己喜爱的对象付出,这样的文化行为不是简单的接受和认同,而是一种依托于特定文化现象和媒介技术基础之上的接受和欣赏。
由此,可以给“粉丝”下一个这样的定义:“粉丝”是消费社会语境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是对特定人群如明星、偶像、产品有着狂热的仰慕和追求的群体,“粉丝”为了追随和支持自己的偶像会非常痴迷于他们本人和他们的作品,有的甚至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
(二)何为“粉丝经济”
“粉丝”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其受偶像的行为影响而投入极度的热情,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这种极端热爱的情绪买单,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购买行为往往会扩展到文化、经济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新兴的经济趋势,并成为娱乐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粉丝”对偶像追随程度的加深,“粉丝”会将移情效应从偶像本身转移与其相关的产品上,成为维系偶像及其所代言产品忠诚度的重要武器,极大地增加了用户黏性。
随着“粉丝”力量的增强和力量集聚,催生出了新的经济形势--“粉丝经济”,台湾作家张蔷在《粉丝力量大》中将粉丝经济定义为“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
传统的商业模式需要渠道费用、广告费用、流通费用、代理商利润的层层盘剥,而根据“粉丝”的心理特征把握营销方式的变动,引导“粉丝”消费行为走向市场,摆脱中间渠道,使得各种“粉丝”和群体统一的、一致的情感投入和共鸣转化为经济要素,这就是“粉丝经济”的初衷。所以,“粉丝经济”是“为爱付费”的“粉丝”们付出的结果,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势不可挡的一股经济潮流。
从本质上讲,“粉丝”的文化消费是娱乐时代的产物,由于“粉丝”群体对某个“偶像”的过度沉浸或者陷入情绪化的顺从,便会不惜一切手段强力追随“偶像”的一举一动,其情绪化的消费得到大众认可从而产生了经济效应,这种经济效应最大程度地使“粉丝”成为了特殊的消费者。
因此,可以将“粉丝经济”的概念总结为:传播者利用先进的大众传播手段,使“粉丝”在媒介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充分调动情绪资本,产生情绪化的模仿和顺从行为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出发点在于“粉丝”对某种商品或者某一类人群的关注度,被关注的商品往往具有超出同类产品的特质,而被关注的人群身上则具有某些超越常人的优点或者个性。譬如“果粉”为了买到新的iphone系列产品彻夜排队、“褚橙”因为褚时健的个人奋斗故事而热卖、“小米”手机受到追捧等现象。“粉丝经济”的特征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与娱乐产业紧密相连
“粉丝经济”最常见的应用领域是音乐和影视领域,“粉丝”通过购买艺人的音乐、影视作品和代言品牌产品来支持偶像。在传统的娱乐行业内,“粉丝经济”的内容涵盖三个层次,一是如明星的 CD、演唱会门票等直接产品;二是明星代言的衣服、饮料等相关延伸产品;三是明星涉及到的行业,如其入住过的酒店,明星开的酒吧、餐厅等。这三个层次的产品都是娱乐时代的产物,与明星、名人效应不可分割,而“粉丝经济”所涉及到的这几个方面正是“粉丝”们蜂拥而至去抢购、使用的产品和服务。
2、品牌化和口碑化
“粉丝经济”重要驱动力是其品牌化和口碑化的过程,越有价值的品牌其“粉丝”数量就越大,比如小米手机的口号就是“为发烧而生”,小米的“粉丝经济”首先是专注于建立和维护用户的忠诚度,然后通过忠诚的粉丝用户做口碑传播,不断扩大小米的“粉丝”用户群,当小米“粉丝”达到足够的量级后,小米才开始投入到知名度的建设中,最后再做后期的美誉度建设。这样的过程既是树立企业形象过程,也是推动品牌成长的过程。雷军对小米手机系统 MIUI 下达的任务目标是“不花一分钱做到 100 万用户”,而其营销方式则是通过在论坛发帖、灌水、发广告等,挖掘出了一大批忠实的“米粉”.
3、专业化和定制化
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为品牌摇旗呐喊,商家经常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招募“粉丝”为产品、明星或者活动进行宣传。这些职业“粉丝”的产生其实是一种定制行为,根据商品形式来定制粉丝团体,以兼职形式通过付费而使“粉丝”为自己的活动代言。此外,有些专业“粉丝”会通过网上发帖、写评论、建立话题等方式来支持某些产品,以扩大其影响力。从运营成本上看,“粉丝经济”也在利用“粉丝”的情感需求和规模效应,更加广阔的服务渠道为产品带来更多附加值。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利用“粉丝”拉票的“粉丝经济”可能会存在着人为目的,缺乏科学的指挥和引导。
所以,“粉丝”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促生了“粉丝经济”的产生,“粉丝”的情绪性投入和消费增强了其购买欲望,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喜欢的明星付出金钱和时间,而“粉丝经济”利用“粉丝”的团结和认同,因势利导地推出合适的产品,获得经济效应。
网址:“粉丝”和“粉丝经济”的缘起,新闻传播学论文 https://mxgxt.com/news/view/149634
相关内容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粉丝经济: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互动
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助力娱乐圈繁荣:明星与粉丝互动的新模式
2018热词丨“粉丝”和“粉丝文化”
明星IP:粉丝经济新模式
粉丝经济 饭圈文化 追星 品牌营销
互联网直播行业 网红经济=粉丝经济?
问政智库|新媒体粉丝经济:逆袭传统与互动递进
传媒观察丨“粉丝”文化,透过纷繁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