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狂热追星的现象洞察追星一族的心理状态
近日,有多位偶像明星的失格行为,频频占据微博热榜引发了大众的热议,随即,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影视音三协会、央视网等官方微博联合发声,要求把做明星的门槛提高上来,并会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明星演员做好法律道德的监督和约束,将严厉打击明星艺人的犯罪行为。
然而就在犯罪事实铁证如山,且已被依法被刑拘的明星背后,还有一群执迷不悟,甚至对国家法律进行言语攻击、对受害者进行侮辱的粉丝群体,更不可思议的出现了类似“我要去偷爷爷的退休金攒起来,保释坐牢的哥哥”、“相信你是被陷害被冤枉的,永远不掉粉,等你出狱”等令人啼笑皆非,又倍感可悲的言论。
半月谈杂志曾对全国两名多名12-18岁的中学生展开了追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有42.2%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追星,有52%的学生追星时间长达3年。
由此可见,追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热门话题,而狂热追星行为与个人的家庭解体、人际关系问题、社会功能障碍等引发出来的心理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
一
现象:狂热追星的案例
早在1994年,那个互联网还没有被普及到每家每户的年代,16岁的杨丽娟仅仅是做了一个有关于当红明星刘德华的梦,便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追星生活,她怎么也没有料到那晚那个虚幻的梦正在铸成现实人生的惨剧。
在梦见刘德华后,杨丽娟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上学也不去工作,起初每天的生活只是简单的围绕着收集刘德华的资讯而运转,到后来,她的父母选择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住房作为她追星、去全国各地追随偶像的生活费和资金,当没有钱再去消耗时,她的父亲甚至选择了用卖肾的方式满足她。
最终她的疯狂和执念不但没能替她实现嫁给偶像的夙愿,还因此失去了父亲,背上了巨额负债。多年后,有媒体对她的后续进行了报道,她在采访中说到:重来不会那样。
然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社交软件花样百出的当今,除了年轻人,中老年群体也被席卷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之中,科技已经发达到通过一个短视频就实现与明星近距离的“接触”。
2020年江西的黄女士,抱着手机茶饭不思的举动引起了家人的注意和怀疑,直到黄女士离家出走被找到后,才向家人坦白自己正在与明星靳东谈恋爱,对方还承诺与她结婚。家人们却告知黄女士是陷入了一个骗局,但沉浸在与明星交往的美好幻想中的黄女士不愿相信。
最后通过警方和心理专家的介入,黄女士才艰难的回过了神来。
正如这两个引起了广泛关注的狂热追星行为的案例一般,还有许多未被报道的失去理智的明星粉丝们,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这些盲目的追星行为:
将自己完全的封闭起来不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消耗了大量的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金钱购买明星周边、为爱豆打榜,用虚幻的单向关系取代现实关系,跟追明星埋伏在他们的住址附近突袭等等,下面就来分析追星行为背后的心理原理。
二
本质:
追星行为背后的心理原理
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岳晓东,在2011年出版了一本叫做《追星与粉丝》的书,这本书里介绍了五种心理学效应与追星行为的关系,它们分别是:宣泄效应、投射效应、认同效应、补偿效应和归属效应。
宣泄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以及承受由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选择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至关重要,而追星也就是一种减压方式,也是一个有效释放负面情绪的通道,当人们在消沉的时候,观看自己偶像明星的参演的电视节目,就能释放负面情绪并获得满愉悦感。
投射效应
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伴侣,粉丝对偶像明星的崇拜便是将对自己的期待、对优秀伴侣的渴望投射到了他们身上,而当一个偶像明星涵盖了某个人所期望的自己或伴侣能够拥有的特质后,他便容易被这个明星所吸引。
认同效应
偶像明星通常会设立一个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人设,并随时在大众面前展现出符合这个人设的价值观、外貌形象、人格特征等方方面面,粉丝们便会对这种包装出来的角色结合自己的偏好产生认同感,进而加深自己对偶像的情感。
补偿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外貌不够出众、学业事业不够优异、人际关系经营不善、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常常会使人陷入一种无力感中,那么在追星的过程中,便可以通过代入自己喜欢的明星的角色,获得力量,并得到自我价值感、优越感的“补偿”。
归属效应
一个拥有共同话题、共同期望、共同理念的组织能够给人带来被接纳、被理解的感受,粉丝群便是这样一个为个体提供归属感的存在。
除此五个效应之外,还有一个叫做“拟社会关系”的理论在追星行为中起着解释作用,拟社会关系指:“单向社会关系的幻想。”
不难发现,哪些因追星失去理智的粉丝,便是在这几种效应的相互作用下,深陷到了“拟社会关系中”,将幻想当作了现实,迷失在了由追星带来的美好体验中,但任何不适度的自我调节,都可能变成自我放纵,让解乏蜜糖变成致命砒霜。
三
策略:
社会、家庭、个人
可以为【理智追星】做些什么?
中央网信办已经在今年八月初对“不良粉丝文化乱象”进行了整治,督促网络平台取消为明星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并强化对明星粉丝群的管理。
那么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国家、社会也需加强对明星的约束、媒体的宣传、学校的教育,对诱导非理智追星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引起重视以及研究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最大程度的净化追星环境。
而青少年作为追星群体的主力军,家长的正面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追星需要一定的经济陈本,孩子的零花钱大多由父母分发,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杜绝孩子花费大量金钱追星的行为,培养孩子自觉管理时间的意识,从时间分配上约束孩子消耗大量时间在追星上。
家长还应当关注孩子每个成长阶段心理需求的变化,给予孩子理解和陪伴,让他们在家庭中就能获得精神支持和归属感,不给其他组织完全取而代之作为避风港的家庭的机会。
在对偶像明星表达欣赏和崇拜的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己生活的节奏,才不会将追星视为人生的全部目标和意义。
当一个人能够去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和工作的提升上、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持续的收获积极正面的反馈,那么他才更有活力和动力去体验和管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沉浸在幻想中虚度光阴。
并且,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明辨是非的粉丝,在偶像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情之后,不仅能够以此为戒,还不会为了逃避建立在偶像身上那个“理想自我形象“的崩塌而出现认知失调的现象,去将罪犯的行为合理化,并为其做辩护。
所以,倡导理智追星,偶像才能起到激励粉丝不断前进的正面榜样的作用,而不是成为个体坠入迷途的根源。
参考文献:1.《2万名中学生追星调查》—《半月谈》2020年第十二期2.《追星与粉丝》— 岳晓东3. 百度百科4.《得到锦囊:追星女儿投入过多影响学习怎么办》—叶壮文:EUYIL责任编辑:殷水网址:通过狂热追星的现象洞察追星一族的心理状态 https://mxgxt.com/news/view/146781
相关内容
疯狂追星可能成疾?疯狂粉丝团: 追星族的狂欢与虚无
追星族(崇拜某些明星的一些人或群体)
浅析追星现象对音乐教育的影响.doc
明星周边的世界:从狂热追捧到文化现象的深度解析
娱乐明星社会公害极大,追星族家破人亡,改变现状迫在眉睫
大学生追星现象分析专题
粉丝追星真的很疯,追星女孩痴迷偶像的心理原因
如何成为一个追星族
迪丽热巴成功追星娜塔莉·波特曼:明星效应与追星文化的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