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粉丝文化社会心理审视

发布时间:2024-12-11 07:43

  所谓粉丝,是过度迷恋者,是对于某种人或物拥有喜欢、关注、信仰等情绪,并自愿付出成本(时间、金钱)的人。由于媒体关于粉丝的负面报道一直存在,从几年前的杨丽娟事件到最近女生因为迷恋韩国组合EXO被父亲打死,社会各界对粉丝的质疑也没有停止过。

  追星的性别差异

  女性更容易成为粉丝,女性构成粉丝文化的主体,东西方皆然。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披头士乐队曾引发了欧美历史上规模罕见的追星狂潮,一种首次“以女性为主体的群体性骚乱”。

  粉丝文化研究者岳晓东博士2002年在香港红磡体育馆F4演唱会现场采访了265名香港青少年,其中男生44名(16.6%),女生221名(83.4%)平均年龄15.35岁。有研究者2000年对写给赵薇的207封信进行性别统计发现,赵薇影迷中女性占90%以上,男性只占5.4%。即使把性别不详的人全部归为男性,也不到10%,女性占到了绝大多数。

  超女李宇春的粉丝“玉米”也是女多男少。据一项市场调查,“玉米”的男女比例为1∶9。

  笔者根据近三年百度贴吧已有的投票资料统计,某上春晚影视男星的粉丝中,女性占83.8%,男性占 16.2%;某上春晚影视女星的粉丝中,女性占76%,男性占24%;某偶像剧男星的粉丝中 ,女性占89.8%,男性占10.2%;某男扮女装歌星的粉丝中,女性占65.2%,男性占34.8%;某著名笑星的粉丝中,女性占77%,男性占23%。一般来说,影视明星、歌星崇拜中的女性粉丝的数量超过男性粉丝的数量。

  近年,笔者也对所在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做了一次粉丝文化的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女性粉丝和男性粉丝的异同”,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粉丝。据笔者观察,确实存在两性在粉丝文化上不平衡的现象,女性粉丝的绝对人数大大多于男性,女性喜欢男女明星的情况同时存在,不但男明星的粉丝大多是女性,女明星的粉丝也大多是女性。

  女性易为粉丝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原因

  粉丝性别的女多男少说明了什么?这使我们不得不更深入探究女性容易追星的原因。首先,偶像崇拜是人的正常心理。岳晓东博士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中的性别差异,认为从性别比例来看,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偶像崇拜现象,对崇拜的偶像更为痴迷,这种差异与女性较强的依赖心理、更敏感和细腻的情感体验、相对较早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有关。

  从社会原因来看,父母对女孩的传统束缚比男孩更多,女性深感无形的压力,“这样女孩需要摆脱束缚的愿望比男孩更强烈,因而更容易崇拜偶像。其次,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从众。”另一方面,相对于男性来说,社会对女性在事业成就上的期待要少很多,女性为弱者的传统理念依然根植于社会性别角色之中。这使女性会更加注重自我被偶像所激发出来的心理情绪反应,比如异性偶像帅气的外表、阳刚的举止、体贴的行为等,从而投入丰富的情感。究其原因,其一是补偿心态的反映,希望拥有男性的优秀特质;其二是爱恋心态的反映。青春期女生情绪不稳定状态,加之女性细腻敏感的特点,使得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能够令她们在情感上获得释放和满足的异性作为自己的偶像,获得心理上的愉快。在选择偶像性别时,女生比男生更多地选择异性偶像,把异性偶像当作梦中情人,女生更容易陷入一种对偶像的浪漫幻想中,从这个角度看,荧屏偶像剧无疑是在充当女性的情感致幻剂。

  一项对大学生钦佩人物的研究发现,女生在“感官舒快”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由对偶像外貌和作品的欣赏而得到的情感愉悦在女生选择偶像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而男生普遍在“社会性学习”因素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反映出男生在选择偶像时更注重对方的事业和成就状况。大学男生对才识、名利、领导力的追逐要比女生强烈,因此更加钦佩和认同以这些特质为核心的偶像,其崇拜政治家、名人、球星的比率明显大于女生。

  女生选择相同性别的偶像也很多,表现出一种认同式依恋。据相关研究,女性观众对好莱坞电影及明星的认同是电影研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早期研究女性主义的学者认为,好莱坞电影的视觉愉悦加固了女性的客体地位、被动性和受虐倾向,女性观众对女主角的认同是她们和父权制压迫共谋的标记。斯泰西的《明星凝视》分析了女性观众和好莱坞女星建立关系的多重过程。女性观众并非单纯从外貌来理解明星的魅力,明星在她们心目中同时也象征着自信和老练。假扮、模仿与复制是电影以外的文化实践,影星成为可消费的女性形象,女性观众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消费来复制这种形象,如购买与特定影星相关的衣服和化妆品,这样做的时候,她产生了一个结合了自己外貌与影星的某个方面的新身份,通过身份改变的想象性“自恋”,她便成为心目中想成为的那个人。

  但是追星中产生的依恋,特别是沉湎式依恋易产生低自我信念、自我迷茫、虚荣满足、不思进取的消极弊端,这些都容易造成社会上对女性粉丝的刻板印象。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对“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粉丝”的回答中,选“女性更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占了50%,“女性更爱美的人和事物”占33%,“女性更真实表达自己的感情”占16%,“女性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占6%,无人提出其他的选项。这些回答都说明一点,人们肯定女性是构成粉丝文化的主体,追星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闲的没事干”的无聊举动。但被调查者对于女性喜欢追星颇有微词,认为是被“不切实际的幻想”所左右,这种错误认识在高素质人群中普遍存在,使粉丝的生活有“另类感”并因受到周围人的压力而易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

  值得关注的成年女性粉丝现象

  过去的粉丝研究专注于青少年追星行为较多,对于成年女性粉丝的研究相对薄弱。一般来说,成人成为粉丝需要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闲,二是要有经济基础,三是有情感或精神寄托的迫切需要。调查结果一方面表明,今天的女性特别是城市女性的生活比较安逸、有闲暇时间,经济上自立、有可支配的收入;另一方面表明女性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异常强烈的。男性无疑具有同样的条件,但因社会整体上对男性气质的片面强调,控制或压抑了这种精神需求,或者有重政治名人轻娱乐明星的价值取向,当然不排除“隐性”粉丝的存在。

  媒介平台成为当下中国女性最活跃的公共空间,粉丝文化无疑对那些不满现实生活而又无力还击的成年女性提供了一种改变的可能性,成年女性以追星“另类”生活构成逃避现实的真空地带,更多地获得存在感和补偿性自尊、获得精神寄托与激励。关于粉丝年龄的观念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在笔者的调查中,回答粉丝现象会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高达50%,比答10岁~18岁的还高了5个百分点。成人实质性追星行为比青少年的表层性追星更为持久和执著,更具有粉丝经济的资本。百度贴吧经常有网友发帖询问吧里粉丝的年龄,从回帖可见,从“40后”到“70后”都有,拥有成年粉丝多的明星被说成是“师奶杀手”,也有“HC(花痴)使人年轻”的说法。追星不再是少男少女的专利,对此学界应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作者为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网址:女性与粉丝文化社会心理审视 https://mxgxt.com/news/view/146773

相关内容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
文本制造者: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及粉圈文化
“十个勤天粉丝”现象:深度剖析粉丝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社会影响
粉丝文化促进影视产业健康发展探究
当代粉丝:心眼多的追星文化面面观
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
粉丝文化与媒介迭代
粉丝文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科学网—被消费的女性身体====中国女性的身体文化与社会消费
认同与表演: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