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透视镜|扰人的饭圈

发布时间:2024-12-11 07:37

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回望本届奥运会,许多精彩的比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舆论场引发广泛讨论。不过,在一些体育比赛中发生的“饭圈”现象,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警惕和批评。最近几天,很多媒体和运动员纷纷就此发声,旗帜鲜明地反对饭圈文化。

什么是饭圈?他们为何会搅动舆论场?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知饭圈文化?大众新闻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文化透视镜”栏目,本期为您解读饭圈文化的成因和治理之道。

从粉丝经济到饭圈文化

了解饭圈文化,要从粉丝文化研究和粉丝经济崛起说起。2011年出版的《亚文化读本》可以为我们理解和阐释包括粉丝文化在内的当代亚文化(特别是青年亚文化)提供思路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步入高度发达的消费社会,英国伯明翰学派开启消费主义研究,研究重心由“生产”移向“消费”,由“生产者”移向“消费者”,欧美粉丝文化研究便从此时开始。

上世纪80年代,港台文娱明星与内地摇滚歌星层出不穷,我国的追星族也逐渐产生。但是此时粉丝自发性强,与偶像间粘性弱,粉丝和粉丝之间的交流也并不顺畅方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受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等理论影响,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为粉丝群体的社会、文化与阶级属性。不过此时的粉丝群体仍然被视为亚文化群体,粉丝行为仍是一种相对小众的文化实践。

进入千禧年,中国的选秀节目逐渐兴起。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选秀节目爆火,针对选秀选手李宇春、何洁、张靓颖,称谓为“玉米”“盒饭”“凉粉”的粉丝团出现。粉丝集结并拉动身边人参与短信投票活动,让商家、娱乐公司看到了粉丝带来的商机。当时蒙牛旗下酸酸乳作为《超级女声》节目赞助商,赚得盆满钵满,引发效仿热潮。

再之后,互联网及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搭建,使得粉丝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偶像,甚至近距离接触互动。粉丝们“为爱发电”,不仅购买文艺作品本体,还对其周边衍生产品、代言产品等进行消费。同时,粉丝群体壮大,粉丝经济也在明星经纪公司、网络平台的助推下不断走高。明星及团队有意识加强与粉丝互动,并主动维护与粉丝的关系。粉丝经济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消费的普遍模式,并且出现“职业粉丝”,运营粉丝群体的活动。

因此,粉丝经济2.0——“饭圈经济”产生。出于对偶像的认同和维护,“饭圈”随同养成系造星形式出现,一般是指由明星的“粉丝”自发构成的娱乐团体逐渐成长起来的有组织、更专业、更系统、层级涵盖结构更广的团体。娱乐公司热衷“造星”,流量明星如流水线产品般接连出现,同时有组织的粉丝群体形成圈层文化并开始抢夺“阵营”,维护偶像并吸引更多“路人”加入阵营。饭圈话语权和决定权增加,甚至出现左右和超越娱乐公司和偶像本人的权力的情况。

粉丝经济的“双刃剑”

今天,饭圈文化广泛存在且影响最深的,便是文娱产业。

粉丝经济从诞生到进入主流叙事,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把双刃剑,由于偶像崇拜而带来的消费景观令人惊叹。2019年,《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的帖子和微博话题引起轩然大波,周杰伦的“中年”粉丝群体持续为他打榜,最终超越微博“明星势力榜”原本的顶流蔡徐坤位列第一。粉丝社群的强大情感凝聚力和经济号召力不容小觑。锤子手机拥趸“锤粉”、小米手机粉丝“米粉”等也都在话题和销量上,为品牌带来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实际上,良性的粉丝经济可以调动粉丝群体的参与度和能动性,促进文化生态多元化发展和创新,为品牌和企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饭圈经济在今天,却常以令人反感的符号出现。饭圈“反噬”明星,导致明星口碑崩盘的现象频出。在“流量至上”标准的影响下,饭圈数据造假、网络引战、控评买榜等现象成为常态,文化产业过于依赖流量明星导致影视作品质量下滑,妨碍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几乎形成恶性循环。并且,饭圈逐步从娱乐行业跨界至其他领域,体育圈也是饭圈入侵“重灾区”。

“解毒”失控的饭圈

饭圈“入侵”竞技体育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机场围堵、社交网站刷量控评、线上“霸凌”“网爆”运动员、跟踪并多次入侵运动员房间……这些失控的饭圈行为,正严重干扰运动员的训练生活,扰乱竞技体育生态。樊振东就因粉丝过激行为不堪其扰,多次在社交平台主动“切割”饭圈,并发长文批评饭圈文化。

支持喜欢的运动员本身无可厚非,但何时起,需要通过“连坐”攻击其他运动员,来表达对某一运动员的支持?变质了的“应援”、“打Call”,将为中国乒乓球甚至中国体育,带来极恶劣的负面影响和不良效应。

此次围绕奥运女乒决赛的饭圈现象,无疑再一次暴露了极端饭圈文化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群体因为认同和崇拜明星,从他们身上看到理想化的自己和期待的生活状态,产生自我意识投射,这很容易理解,如果引导恰当,优秀的偶像可以成为前进路上的鞭策和靶向。但是,偶像的“光环效应”、粉丝的自我投射,缝合不了想象与现实的裂隙。展露于公共场合的偶像,其一言一行往往是经过训练和设计的。当他们与人设不符甚至背道而驰的底色暴露时,粉丝“滤镜”就会被打破。但对偶像迷恋至深的饭圈,却常选择自我蒙蔽,甚至歪曲捏造罔顾事实,对批评者进行言语攻击,“坚定”地维护偶像形象。

由于饭圈群体庞大、行动力与购买力强、青少年占比高,他们情绪管理能力、理性判断能力、预期结果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被流量和资本煽动而偏离正向价值观,因此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今年5月,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表示,要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

商业平台也在有意识地净化平台环境。8月4日,微博管理员发布消息称,禁言300余个在奥运乒乓女单决赛观赛过程中,发帖进行拉踩引战,恶意攻击运动员、教练组成员的账号。

除了政策条规的约束,更需从青少年群体心理建设的源头着手,引导其形成积极正向的偶像观,对于偶像崇拜有较为理性的认知。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网址:文化透视镜|扰人的饭圈 https://mxgxt.com/news/view/146648

相关内容

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的引导与规约
饭圈文化的故事,,
饭圈文化害人害己,明星运动员应尽快关闭自己的饭圈
深入整治畸形的“饭圈”文化
人民来论:深入整治畸形的“饭圈”文化
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什么是饭圈文化
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
泛谈中国“饭圈文化”(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