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的偶像崇拜心理具有双面性,正面引导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大学生偶像崇拜内涵的研究:偶像崇拜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学界目前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阐释。
01
(1)从心理学来看,偶像崇拜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大学生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寄托的映射。偶像崇拜是个体对所喜好人物的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有研究人员“大学生偶像崇拜是自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是指对偶像人物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
(2)从文化学来看,偶像崇拜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青少年偶像崇拜本质上就是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和接受。
偶像崇拜是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文化现象,是“青年一代主动选择、积极习得、共享参与的新型文化样态”。
(3)从教育学来看,偶像崇拜是价值观的映射,对大学生的“三观”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偶像崇拜是大学生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的直接反映,并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个性发展。
还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体现,是个体自我社会化的重要历程。大平将青年偶像崇拜的特征总结为年轻化、世俗化、娱乐化、快餐化、网络化、个性化、专业化。
(4)研究者从新媒体时代出发,提出新媒体时代“泛偶像化”现象具有表征易变性、娱乐趋俗性、虚实交互性等典型特征。偶像意义的改写使得偶像崇拜呈现出符号化、草根化、虚拟化的时代新表征。
偶像崇拜囊括娱乐产业、崇拜者、偶像、传播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各司其职、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偶像崇拜的全过程。
研究人员在四大要素基础上增加了“外部环境”,认为偶像崇拜包括娱乐推手、崇拜者、偶像人物、传播途径和外部环境等要素,并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四大子系统,即娱乐推手、崇拜者、偶像人物、传播途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成的环境作用系统。
娱乐推手与偶像人物相互作用而成的偶像生成系统,崇拜者、传播媒体、偶像人物相互作用而成的偶像传播系统,崇拜者与偶像人物相互作用而成的学习崇拜系统。
02
目前,学界主要根据工作经验和实证调研对大学生偶像崇拜进行学理分析和问题审视。有调研结果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总体表现和现存问题:
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偶像崇拜整体较为健康积极,偶像崇拜对其成长发挥出正向激励的作用。
另一方面,学界发现了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狂热、过度和盲目的倾向。当前青少年偶像崇拜存在“形象性”浅层次模仿以及迷恋式盲从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陷入“物的迷恋”、沉浸感性狂欢、出现认同危机。
针对调研发现的种种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个人与社会两个研究视角进行问题归因的积极探寻。
有研究者将原因归纳为社会因素和自身原因。大学生偶像崇拜现存问题的成因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环境、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等密切联系。
关于大学生偶像崇拜教育引导的研究。针对大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既是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的重要落脚点,也是学者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职责所在。
基于此,学界在大学生偶像崇拜教育引导的对策研究上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点位出发来研究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 二是根据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教育引导方法。
03
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点位的研究来看,应在全社会构建综合性的导向机制。
政府也要规范管理,娱乐产业和传播媒体要强化社会责任,明星偶像要加强自律。
从创新教育方法的思路来看,如岳晓东首先提出榜样——偶像教育,强调化偶像为榜样,协调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矛盾冲突。
他们提出偶像教育,要求重点把握偶像认知疏导和崇拜行为调控两方面的内容。何其二指出,将偶像教育纳入榜样教育体系,要充分认识偶像的积极作用,扩展榜样的内涵和外延,适当地对大学生进行偶像教育。
相关学者从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构成要素的共同点出发,在载体元素层面提出构建榜样教育的偶像模式。国外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要早于国内,尤其是在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非常丰富。
第一,对偶像崇拜的对象及类型的研究。美国偶像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影星,并根据崇拜原因,提出了“浪漫式依恋”和“认同式依恋”的偶像崇拜类型。
崇拜对象是具有话题和娱乐性的人物,即明星群体占据了年轻人偶像崇拜的主导位置。
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
第二,对偶像崇拜原因的研究。精神分析论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内心日益增强的欲望与社会既有规范之间的冲突合理化后的结果。
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的认知灵活度较低、需要依赖他人构建心理认知,由此而产生偶像崇拜。
第三,对偶像崇拜卷入程度的研究。个体崇拜的卷入程度是判断偶像崇拜理性与否的重要标准,个体对崇拜对象的迷恋程度,分为低水平卷入程度、中等程度卷入和高水平卷入程度。
深层次崇拜者可能会呈现出自恋、上瘾倾向,对崇拜人物产生跟踪行为,遇到与其有关的物品时会产生强迫性购买行为。
04
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成果多集中于青少年,而聚焦于大学生的研究较少。
青少年这一群体覆盖面相对广泛,而不同成长阶段的群体差别较大,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略显笼统,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更具体的针对性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研究成果比较集中于偶像崇拜的内涵、特点、历史演进、现实样态及对策等方面,对于其要素组成、生成过程的研究较少。
就内涵而言,学者们主要基于自身的学科背景,从两种维度对偶像崇拜进行界定。一是从个体维度来阐释,多见于心理学、教育学;二是从社会维度来解读,多见于文化学、社会学等。
偶像崇拜是一个含涉多方视角的概念,因此综合多种学科视角,对“大学生偶像崇拜”进行多维阐释的内涵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
就特点而言,学者们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特征有不同见解,但存在把特点和问题混同的现象。
特征分析的时代感不够突出,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分析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当代表现,做到与时俱进。
就历史演进而言,学界在具体历史分期上略有差异,但观点总体较为一致。就生成过程而言,现有的偶像崇拜生成过程的系统模型多适用于消费型偶像崇拜,对于生产型偶像崇拜而言,该系统模型中的娱乐推手这一主体要素不适合。
就大学生偶像崇拜现存问题的归因而言,大学生偶像崇拜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是相当复杂的,学界在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问题的分析上还需进一步聚焦和深化。
就对策而言,应当承认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点位出发提出对策的这一研究角度较为全面,但内容上存在同质化问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同时,学者们尝试提出了不同的方法,究其根本,都是围绕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耦合与转化进行的,这些方法无疑在对策研究的思路上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借鉴。但其多为宏观勾勒与描绘,缺乏具体的实施步骤。
因此,学界对于教育方法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值得进一步深化探究。
网址:大学生群体的偶像崇拜心理具有双面性,正面引导具有积极意义 https://mxgxt.com/news/view/146400
相关内容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剖析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原因剖析.doc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分析
偶像崇拜
透过偶像崇拜问题分析当代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社会变迁
当代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ocx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pdf
心理问题偶像崇拜
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