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之前的演艺圈,我很怀念它

发布时间:2024-12-11 04:24

今年7月底,即将60岁的刘德华,通过直播访谈纪念自己“出道40周年”。刘德华强调,这次直播“不是庆祝一个人红了40年,是庆祝一个人认认真真地工作40年”。值得一提的是,华仔特意要求关闭直播间可以变现的“刷礼物”功能。

刘德华这样的偶像,已经像“珍稀品种”了。反观当下的所谓“流量明星”,完全没整容的实属凤毛麟角,没有能打的作品也能红得莫名其妙,让粉丝氪金也是心安理得,学历有限却硬要拗出“爱读书”的人设,咖位不够仍喜欢耍大牌,绯闻黑料隔三岔五上热搜……

正因如此,流量时代之前的演艺圈,我很怀念它。

图片

出道

8月9日因车祸去世的女演员于月仙,很多人只认得她是“谢大脚”——《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里的一个经典角色。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在电视剧里“又土又飒”、说话一口玉米馇子味的女演员,其实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2班毕业生,受过正统的表演训练,在话剧舞台上演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于月仙曾在家乡内蒙古赤峰当老师。热爱表演的她,费尽周折考上了中戏,从此改变了命运。对于于月仙这样的70后而言,进入演艺圈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考上北影、中戏这样的艺术类高校。这也确保了70后演艺人员,大多都有一定的学历保障。

2000年兴起的“四大花旦”中,1974年出生的徐静蕾和1976年出生的赵薇是北影的,1979年出生的章子怡是中戏的,只有1974年出生的周迅来自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但她因为演技力压其他三朵“大花”,可以“英雄莫问出处”。

15岁就出道的周迅,真正出名是在1996年的电影《风月》,当时只有22岁的她虽然只在片中饰演一个小角色,但在片场学习和揣摩50后张国荣和60后巩俐的演技。最终,周迅在片中几分钟的表演被导演陈凯歌盛赞“她是很好的心灵沟通者”。

图片

周迅“偷师”的巩俐,1965年出生,高考落榜了两次才考上了中戏,深知踏入演艺圈的来之不易。22岁出演张艺谋的《红高粱》时,原作作者莫言并不看好她能演好书中“我奶奶”这一角色。毕竟,巩俐出身书香门第,一直在城里长大。为了演好电影中的农村妇女“九儿”,巩俐提前到农村体验生活两个月,观察农村生活和村民的言行举止。一个挑水的动作,她反复练习一个月,对角色进行认真的打磨,左肩练破了换右肩,只为了在镜头前最自然的呈现。

《红高粱》上映后获得了柏林金熊奖,初出茅庐的巩俐也许演技略显稚嫩,但她在中戏打下的基础、研究角色并体验生活的方法传承至今。《艺伎回忆录》一场扔扇子的戏,只有数秒镜头,巩俐却练了整整5个月时间,每天扇子不离手,狂练2000次。拍《归来》时,为了演绎老年痴呆症患者,她去老人院和痴呆症病人一起生活2个月。在饰演《夺冠》中的郎平前,巩俐特意跑到宁波北仑的排球训练场观察,例如郎平“肩膀要端着,因为有伤”这样的小细节都一一做笔记。

《风月》中和周迅饰演的小舞女有过对手戏的张国荣,1956年出生,21岁获得丽的电视亚洲歌唱大赛香港区亚军进入歌坛。

和内地不同,香港地区因为没有艺术类高等学府,很多明星是参加各种比赛入行的,这和我们当下的选秀节目有些类似。但那个年代不需要包装自己的身世(比惨或者营造人设),也没有粉丝打投,参赛者一切靠实力说话。

就拿张国荣来说,即便没有受过表演专业训练,也不影响他22岁第一次“触电”就在古龙的《浣花洗剑录》中独挑大梁,饰演男一号方宝玉。张国荣与生俱来的实力,可能是香港演艺圈的天花板。乃至他去世十几年来,很多导演在选角的时候感慨,如果张国荣还活着就好了。

图片

60后刘德华在50后张国荣面前,无论是唱歌还是演戏,总感觉还差那么一点点,尽管华仔的努力和敬业有口皆碑。比张国荣小5岁的刘德华,是20岁时考进第10期无线电视艺人训练班开始踏入演艺圈的,而这个艺人训练班在鼎盛时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香港明星的黄埔军校”——周润发、任达华、吴孟达、吕良伟、梁家辉、周星驰、吴君如、曾华倩、刘嘉玲、蓝洁瑛、吴镇宇、关礼杰、郑伊健等大家如数家珍的香港艺人都从这里毕业。

香港歌坛“四大天王”里,有两个都是来自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刘德华和郭富城);上世纪80年代香港无线电视台赫赫有名的“五虎将”,即黄日华、刘德华、苗侨伟、梁朝伟、汤镇业,全部都来自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

从1972年到1986年,香港无线电视(TVB)艺员训练班一共开设了15期,每年一期。从1984年开始,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进行改制,分为艺员招募、舞蹈艺员招募和司仪招募3个班,训练期由1年缩为6个月。从1985年开始,又开设了艺员进修班,主要面向通过选美、模特比赛进入演艺圈的人士。

图片

TVB有一个规矩,所有从训练班出来的艺员,都必须跑两三年龙套,随后才有希望转为演配角,直至获得饰演主角的机会。例如,1974年,周润发为第2期学员伍卫国跑过龙套;1980年,黄日华在《上海滩》里给周润发跑龙套;1983年,周星驰在《射雕英雄传》里给黄日华跑龙套……这些龙套经验给这些只受过一年表演训练的新人有了更多磨练机会,也为他们的演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香港演员普遍演技都在线的主要原因。

而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流量时代,急于变现的资本已经没有耐心等艺人去磨练演技,哪怕背台词的时间都被压缩,“念数字”演戏也就不足为奇了。

敬业

《神医喜来乐》、《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汪海林,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业,曾在2018年对于当时的演艺圈进行了一系列“炮轰”——他说“煤老板最好,不干预创作”,说现在的影视制度是“精神病中心制,谁疯的厉害就听谁的”,说演员动辄一两个亿的片酬“本身就是在犯罪”……

汪海林也怀念流量之前的演艺圈,至少那时的演员不会改编剧的本子。2002年拍摄《神医喜来乐》时,当时李保田是最大牌的演员,剧本几乎一句没有改过。因为当时的行规是,演员没有权利去改剧本。“他来就是来演戏的,他把他的词说下来,如果词对不下来就丢人了。”

汪海林发现,从2007年开始,有些演员自己现场说不出来,就叫改剧本,而剧组也开始向这一“不正之风”妥协了。“导演在现场给我打电话,汪老师这段词ta不想说,我有一个办法,后面都是后期配音,我多拍一些空镜,把这些台词还是留着,让配音演员把这段配在话外音行不行?要不然ta今天卡在这不演,拍不完。”汪海林感叹,每次都是编剧让步。

而对于那些改了词也未必记得住词的演员,依旧可以在演艺圈混得风生水起。

近日,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郭冬临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到,科班院校毕业的演员与偶像爱豆(英语idol“偶像”的音译)不同,他们学的就是表演专业,自身功底不过硬,最终便会贻笑大方。1966年出生的郭冬临称,现在每一个戏剧学院毕业的毕业生,要是再一大段台词背不下来,那毕业证还不如直接撕了。

而郭冬临的上戏学弟、1985年出生的陈赫,可能就是那个应该撕毕业证的人。

陈赫曾坦言刚毕业时不会拍戏,结果人生中第一部戏就搭档了老戏骨何冰,更打脸的是,拍戏第一天就被何冰骂了。原来,当天开拍之前,何冰要套拍,陈赫还故作镇定假装自己知道。拍完第一场戏之后何冰要求换场,说其他集数的台词,结果陈赫回应的还是第一场的台词,何冰听后直接发飙,呵斥陈赫:“你昨天晚上没有看台词,我敢保证,你没有看台词!”

如今,当年台词不过关的陈赫通过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和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而台词基本功甩陈赫几条马路的郭冬临和何冰,并没有得到流量的太多青睐。

在流量时代之前,自己台词背得溜,算是一种入门要求,能够背下对手的台词,才会值得褒奖。

图片

吴孟达参与拍摄《流浪地球》时已经65岁了,并没有像个别上了年纪的演员那样随便改词(美其名曰“记性不好”),“达叔”不但将自己的台词全背了下来,还将对手的台词研究得清清楚楚。这样的敬业也感染了其他演员。1974年出生的吴京后来在2019年参与拍摄《攀登者》时,也不带剧本,背熟自己和对手的台词。他表示,自己这么做就是在学习吴孟达老师。

吴京当年接受《电影报道》采访时,当记者问他怎么样才能够让他做到那么敬业,吴京立刻反问:“演员敬业不是应该的吗?演员去吃苦耐劳不也是应该的吗?不管你收没收钱,或者打了多少折扣,收了别人的钱那就等于别人买了你的时间,凭什么要把‘不迟到早退’说成是一种美德?我很诧异。”

这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入行40年依旧兢兢业业的刘德华。2004年拍摄《天下无贼》的时候,那时剧组要求10点开拍,刘德华9点就到了。很多人都问他为什么那么早去,刘德华感到很惊讶。因为10点开拍还需要换服装化妆,所以提前一个小时没有问题,可是其他的人却说他是敬业。

陈道明也在接受采访时感叹如今对于演员“敬业”的标准在不断降低——拍戏手破了,夏天穿着大皮袄拍冬天的戏,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你的职业就是这个,然后还把它当作敬业。

对于演员来说,敬业的表现还应是贴合角色。现如今的流量明星,演技上对自己没有要求,但对自己的颜值却十分“爱惜羽毛”——不愿化丑妆,不愿为了角色迅速增肥或减肥,宁愿抠图出演。

不惜“扮丑”的演员,斯琴高娃算一个。1950年出生的斯琴高娃,32岁饰演《骆驼祥子》里的虎妞时,为了表现出虎妞的泼辣,不仅学会了抽烟喝酒,还增肥十多斤,镶上两颗丑陋的虎牙。形象上像了,言谈举止也要贴近老北京胡同里土生土长的市井大妞。为此,斯琴高娃拜马增慧为师学会了一口地道的北京土话。在拍虎妞拉张丰毅饰演的祥子下水那场戏中,斯琴高娃还喝了不少白酒,直到醉得不省人事被送进了医院。功夫不负有心人,斯琴高娃凭借虎妞一角获得金鸡、百花最佳女主角。

蒋雯丽也曾因为“丑角色”而拿下金鸡和中美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2007年,41岁的蒋雯丽在丈夫顾长卫执导的电影《立春》里,饰演一位其貌不扬的小镇声乐老师王彩玲。为了贴合角色本身,蒋雯丽增肥30多斤,还戴上了龅牙,敬业态度可见一斑。

回过头来看,“敬业”本来应该是演艺圈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不知何时却成了褒奖艺人的词,对于如今演艺圈真是莫大的讽刺。

作品

1987年出生的张雨绮曾在《吐槽大会》上揶揄娱乐圈爱豆的现状,表示“你们是这也不敢说,那也不敢做,还没啥呢,就总是觉得患得患失的。我都不懂你们到底在怕个啥呢?怕这个怕那个,唯独不怕没有作品”。

这样的段子当然是事先准备好的,但的确也是当下演艺圈的现状——现在的爱豆,很多都是因为颜值和人设而受到粉丝的喜爱,歌也唱了,戏也演了,但就是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商业价值全靠粉丝买单。

没有作品,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只有作品才能让艺人红起来,并且支撑ta的明星效应。

流量时代之前的歌星,至少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1994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祝你平安》,最早是作曲家刘青为那英量身打造的,当时想要作为电视剧《都市平安夜》的主题曲。1972年出生的孙悦在刘青那里听了这首歌后非常喜欢,恳求刘青把这首歌给她唱。在上世纪90年代,宣传歌曲流行拍MV(音乐录影带)。为了拍这首歌的MV,孙悦砸锅卖铁,并从亲哥那边借了一笔钱,凑了10万元拍了MV并发表了歌曲,一炮而红。虽然后来孙悦再也没有其他作品超越《祝你平安》,但她至少还有家喻户晓的作品。

那个年代,好的作品大家都能哼一段旋律,或者跟着唱上几句,还能说出歌手的名字。从1994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东方风云榜,每年的十大金曲都是街头巷尾传唱的经典,如李春波《小芳》、老狼《同桌的你》、高枫《大中国》、孙楠《红旗飘飘》、陈明《快乐老家》、满文军《懂你》、羽泉《最美》、金海心《那么骄傲》、雪村《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杨坤《无所谓》、沙宝亮《暗香》……

如今的十大金曲传唱度大不如前,很多只是沾了歌手的名气,如2020年的吴亦凡《大碗宽面》,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唱,只在短视频里看到过。上点年岁的听众可能只知道刘晓庆的《大碗茶》。毕竟,1952年出生的晓庆姐曾在四川音乐附中学习声乐,她的演唱功力不容小觑。

至于影视剧作品,流量时代之前的明星可以拿出一大把,叫好又叫座。

新中国第一部票房破亿的电影,是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保密局的枪声》,当年观影人次达到6亿,票房高达1.8亿元,发行收入高达1000万元。片中的女主角是当时已经42岁的上影厂女演员向梅。向梅在20多岁时就参演过《女篮五号》和《红色娘子军》,年过不惑仍然佳作连连,和她作为演员的自身修养有关。

对于那时的女演员而言,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是很正常的事,万万没想到如今的中年女演员因为年龄而陷入“无戏可拍”的职业瓶颈期。这也让不少流量明星不惜改小年龄,明明是90后改成95后,95后改成00后。出名要趁早,赚钱也是。

以前的影视剧作品,题材是十分宽泛的,可以改编名著(如《红楼梦》),可以表现生活(如《苦恼人的笑》),可以科幻(如《霹雳贝贝》),可以黑色幽默(如《背靠背,脸靠脸》)。反观如今的作品,题材反而越来越窄了。于是乎,我们边吐槽编剧不接地气,边看着悬浮的剧情和面瘫演技……

人设

没有作品的流量明星,其实往往自己就是最大的“作品”——卖人设。

“人设”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概念,只不过以前叫“包装”,歌星就很吃这一套。

1995年,赵丽蓉在小品《如此包装》吐槽的那句“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就反讽了歌坛包装过度的风气。

歌手也会炒CP(英语couple“一对”的缩写)。如内地歌坛最早的“金童玉女”毛宁和杨钰莹,就是1990年广东新时代唱片公司把香港唱片业的艺人签约制度引入内地并借鉴港台娱乐圈的包装手法。高歌“妹妹你坐船头”的尹相杰和于文华,在《纤夫的爱》之后又唱了《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

很多演员在影视剧中演了情侣,就会被粉丝凑对,这在以前的演艺圈也很常见。

例如1980年的《庐山恋》,张瑜和郭凯敏片中一吻,成了当时最著名的银幕CP。两人又顺势合作了电影《小街》,仍然饰演一对情侣。当然,现实生活中两人之间没有火花,各自组成了家庭。

除了CP,凑组合也是一种人设炒作,如香港“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内地影视圈“四旦双冰”(章子怡、周迅、徐静蕾、赵薇、李冰冰和范冰冰)等,都是方便制造话题。

但以前的人设,往往是和艺人本人比较贴近的,否则演起来太累了。

如今会做饭的谢霆锋,出道时是个叛逆小子。有一次在舞台上唱《天煞孤星》时,说了句“走音了”,反手就砸吉他,当时他才19岁。他和大自己11岁的王菲第一次公开牵手的时候也不过20岁。

图片

艺人本身的成长,注定其人设在不断改变。如今被誉为“老戏骨”的王志文,比刘德华还年轻5岁,出道时可是靠颜值和台词功底吸引了不少女粉丝。1993年和江珊搭档《过把瘾》、1994年和许晴搭档《东边日出西边雨》时,二十七八岁的王志文演技潇洒、一口京片子倾倒了万千女性观众。这个祖籍宁波的上海人,考上了北影表演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戏工作。王志文的台词功底,被评价为“只需要听声音,就能走进角色内心世界”的演员。这也给他在片场赢得了不少女演员的垂青。

万万没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王志文和1960年出生的倪大红一样,被冠以“连眼袋都是戏”的评价。

如今艺人最容易翻车的两大人设是“爱学习”和“对爱专情”,这在以前的艺术家身上反而更容易立得住。比如孙道临老师,是才子,是优秀的演员,是出色的导演,还是一个可靠的丈夫。

如果人设不用“卖”而浑然天成,恰如“美而不自知”,那么推崇这样艺人的演艺圈才是值得关注和留恋的,不是吗?记者|金姬

网址:流量时代之前的演艺圈,我很怀念它 https://mxgxt.com/news/view/142649

相关内容

新媒体时代流量明星对综艺节目的影响分析
后流量时代,代言拼什么?
流量时代何时兴起?流量明星因何出现?
流量时代彻底终结,内娱进入“全自动时代”
演艺圈“艺二代”如何找到一席之地
流量时代“翻篇”后
明星代言的博弈:后流量时代的生存之道
娱乐圈的新动态:实力派演员的崛起与流量时代的转变
代言人变迁:娱乐圈告别流量时代的代言密码
“流量拜物教”下的流量明星该翻篇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