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助推赛事名城建设 激发城市新活力
本报记者 党鹏 成都报道
“我们现在身处一个非凡的地方,成都是一座非常伟大的城市,而且这也是一个非凡的时刻。”参加成都大运会的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如此表示。
随着成都大运会的成功举办,来自全球113个国家/地区的大学生运动员们在参加比赛之外,还喜欢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看一看”。
继大运会之后,今年成都还将举行多项国际性大型赛事。按照《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已然为成都谋划出大运会后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发展路径。按照目标,成都将在2025年建成赛事体系完备的世界赛事名城。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2025年将超过1500亿元。
“如果财富论坛是让全世界工商界认同一个城市,那么大运会就是全世界年轻人认同一个城市的标志性事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大运会不只是体育系统参与,它将让各行各业,尤其是以技术进步,以创新为推动力的所有行业参与其中,促进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全面发展。“以赛兴业”,兴的什么业?兴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所有的现代产业,让与之相关联的各行各业都能系统性地提升与进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一定要把握大运机遇,在后大运时代,把大运会带给城市的助力,落到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切不可辜负大运带来的发展红利。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表示,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一座城市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和标志之一。成都大运会的顺利举办,将向世界展示成都生态宜居公园城市的新面貌,助力加强成都与世界的交流联系,提升成都国际化水平。
赛事名城走向世界
2018年,成都获得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当年就提出要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作为城市品牌之一来建设。
举办大运会是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的首个重大突破。此后成都又获得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的举办权。
2021年12月,成都发布的《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达到50项以上,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体育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
依托重大体育赛事,成都体育产业和赛事经济蓬勃发展。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增加值达385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提升至578.6亿元,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基于此,成都获得多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荣誉,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
大运会的举行,推动成都向国际化迈出一大步。《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大运会组委会召开的2023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就指出,成都大运会作为我国后疫情时代的首场国际体育赛事和2023年重大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是促进世界青年大学生交流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播下友谊种子的重要契机。
体育营销专家张庆认为,大运会对成都赛事名城的打造体现在三个方面: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借助大运会得以提升;大型综合性赛事的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检验;整个城市的体育文化氛围营造得以全面提升。对外而言,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对于塑造整个城市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不能只看113个国家、6000多名运动员这个数字,这背后的服务和相关人员应该是放大几倍、几十倍的人数,这么多人往成都聚集,对成都方方面面的影响和促进是无可限量的。”汤继强认为,大运会是一个赛场,在大运会之外,还有若干的各类赛场,比如产业场、创新场、能量场,要把比赛场与外部赛场可能产生的系统性影响聚集起来考虑,在世界疫情之后,面对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儿,从什么地方再出发、再开始,怎样找到城市发展的新爆点,“我认为大运会堪当此大任,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支点,所以我特别看好大运会,也期待大运会的召开能给成都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推动力量。”
全面赋能城市发展
“运动员将在成都大运会获得独特的体验,不仅是体育竞赛,大运会的教育科研活动和成都的城市文化都令人神往。”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表示,“成都丰富的城市生活引人入胜,传统建筑、大熊猫基地等都将成为参赛者的难忘体验。”
大运会给成都带来的首先是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根据成都市体育局介绍,将利用大运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事契机,策划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围绕以竞赛表演、户外运动和场馆服务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以智能装备和新兴装备为重点的体育制造业、以“体育+”“+体育”为特色的文体旅农商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重大项目落户成都。围绕“用好大运场馆遗产 推动赛后可持续利用”为主题举办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提升大运场馆运营水平、使用效率、综合服务能力,力争2023年实现体育产业增速超15%、产值超1150亿元。
从长远看,国际赛事的举办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带来的长久红利,远远超过体育本身。
以深圳为例。借力第26届大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热度,深圳市在会后举办了世界大学生文化月、音乐节、狂欢节、世界教育博览会等诸多活动,这背后是数以百亿甚至更多的消费场景;分会场“春蚕”运营不到一年便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
对于成都而言,东安湖的“一场三馆”未来也必将实现成都人在家门口看顶级赛事、明星演唱会的梦想,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极。此外,大运会的所有场馆除了继续承接体育赛事之外,还将打造向市民全面开放的新场景。根据规划,2023年成都将举办全民健身活动4600场次以上,实现各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460万人次以上,把场馆惠民和体育惠民进一步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双流区为例。该区提出将发挥专业行业协会力量,利用大型体育场馆演艺活动承办功能,吸引明星演唱会、商业表演等大型活动,挖掘和释放体育场馆资源消费潜力。持续打造空港体育公园、久居福运动公园、空港花田体育公园、永安湖国际路亚基地、黄龙溪欢乐田园等项目,打造丰富多样的文体旅融合消费场景矩阵,做强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不仅如此。成都在大运会之后,或者说通过大运提升城市影响力之后,会有很多产业往成都布局,一个是我们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新产业新赛道上,成都有可能会比别的城市更好地抓住这些机会。对于成都来讲,就要因势而动,因势而为。”汤继强表示。
张庆认为,成都在体育产业结构方面,未来还需要从体育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全民健身消费等方面考虑如何实现增长,成都作为消费城市有待发力,实现进一步增长。
青年激发城市活力
“大运会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还将统筹推进赛事侧、城市侧、文化侧融合联动,集中展示成都作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追求梦想的舞台,在支持青年群体创新创业方面的积极成果。”在共青团成都市委副书记刘俊看来,大运会将是吸引全世界青年落户成都的一次绝佳机会。
为此,成都将以此为契机,“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提出开展2023年成都创业青年加速训练营,成立成都创业青年联盟,打造创业青年成长社群;继续开展青创计划,为更多的初创青年提供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
记者注意到,此前成都已经陆续出台人才新政“1.0”、“2.0”和“3.0”版,推动从“拼政策给优惠”向“搭平台给机会”再向“优平台营生态”迭代升级。截至目前,成都人才总量达622.32万人、居全国第4位,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连续4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成为年轻人的向往之城。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逾75万的“双创”人才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90%。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在持续优化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生活环境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比如全方位服务“双创”主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高3年免费入驻和100万元创业空间补贴,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门槛;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体系,给予高质量、专业化创业空间最高1500万元政策支持等。
张庆认为,大型综合性赛事举办会有各方面的带动效应,尤其城市乐活宜居氛围的营造,会带动就业,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
在汤继强看来,如何提供应用场景,把这个城市交给年轻人,让他们在里面创新创业,生根发芽,将他们的创新力、创造力变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大运会以后特别要研究和关注的。要借力大运会留住年轻人,留住年轻的人才,留住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这股动力、这股创劲、这股拼劲、这股智慧,将其化为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次大运会,可以把它视作一个标志,通过海纳年轻人,海纳年轻人创造伟力的这样一个巨大的磁力场来助推成都发展。”
网址:成都大运会助推赛事名城建设 激发城市新活力 https://mxgxt.com/news/view/1403284
相关内容
上海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赛事+”引流,体育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一场赛事带动一座城!足球+文旅带动青岛城市发展新活力
双冠之城“蓉”耀“羽”共 成都加速冲刺世界赛事名城
“文体高地” 激发城区高质量发展活力
赛事接二连三,城市活力四射
郑上新区 活力新城打造魅力宜居城市
专家解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我市新型城镇化目标达成
DM设计师艺术大赛颁奖盛典暨时尚之城美学潮流发布会在朝阳举办,助力朝阳“时尚之城”建设
这场新闻发布会深度解读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办赛营城 成都如何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