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透视“粉丝”的社会文化心理(2)
2014-09-23 10:19 北京日报
张涛甫
字号:
摘要:在当下中国,“粉丝阅读”成了一种时尚。“粉丝”们看书,不是基于自己的判断,而是看周围的人在看什么书,自己心中的偶像作者出了什么书。围绕一个个明星作者,形成了一拨一拨的“粉丝”受众。
新媒体的繁荣,为“粉丝”在虚拟空间中的集结创造了天赐良机。在新媒体营造的虚拟世界,“粉丝”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与他们心仪的“偶像”相遇,大多数“粉丝”是没有机缘与“偶像”面对面交流的,但虚拟空间为他们创造了邂逅的“拟态环境”,借此,“粉丝”似乎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为自己真的与朝思暮想的“偶像”在一起。再者,具有无边疆域的虚拟空间为“粉丝”的海量涌现提供了莫大便利,甚至为“粉丝”的病毒式扩张提供了辽阔的土壤。借助博客、微博、微信,天南地北的“粉丝”可以集结在“偶像”的麾下,形成一个排他性的同人圈子。虚拟空间被一个个圈子分割,形成星罗棋布的网上“春秋列国”。
●“粉丝”的从众心理造成 “羊群效应”
在当下中国,“粉丝阅读”成了一种时尚。“粉丝”们看书,不是基于自己的判断,而是看周围的人在看什么书,自己心中的偶像作者出了什么书。围绕一个个明星作者,形成了一拨一拨的“粉丝”受众。“粉丝”的从众心理造成阅读的“羊群效应”。我们常见到某畅销书作家签名售书时“粉丝”爆棚的场景。从市场角度看,这种现场直销的方式着实有效果,利用名家的“现场直播”,可以将“粉丝”们零距离地与偶像拉在一起。
“粉丝阅读”是一种狭隘的阅读。“粉丝”的心里,不可能海纳百川、兼容多元。在某时某刻,只会专注他心目中的偶像,献万般宠爱于一身。有人说,有这种强烈偏好的读者是可爱的、可贵的,但阅读不是搞情感派对,更不是精神结婚。阅读有情感的跟进,但当以理性为基础。常见到,“粉丝”们在网上“站队”,为捍卫他们心中的偶像,大打口水仗,很多争吵不是基于理性,而是意气之争,上演“贴标签”、“泼脏水”、“约架”等桥段,搞得热闹非凡。
“粉丝阅读”拉动了市场的繁荣,造就大批量的需求,也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但是,“粉丝阅读”造成一种虚假的消费繁荣,表面上热闹,其实内虚得厉害。它若演变为一种波澜壮阔的风潮,就不是一个健康的文化征候了。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之“道”2017-04-10 饶翔:自律是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必由之路2016-07-28 以主流文化引领“书香社会”建设2015-03-18 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2013-05-15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
网址:北京:透视“粉丝”的社会文化心理(2) https://mxgxt.com/news/view/1339015
相关内容
粉丝文化——明星“幼态化”的心理、社会角度思考核心粉丝是如何炼成的——基于文化资本视角下的粉丝社群研究
《2019中国影视明星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发布 粉丝公益行为制度化、专业化、透明化渐成趋势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
超800家文化领域社会组织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
湖北卫视:社交网络+粉丝助力《鲜绿园·非正式会谈》
《2019中国影视明星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粉丝公益行为制度化、专业化、透明化渐成趋势
一亿转发?透视“流量刷单”背后的粉丝文化病
消费社会视阈下我国粉丝文化探析
文本制造者: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及粉圈文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