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的运作模式以联合行动和等级制运作为主。(1)联合行动。尽管部门之间相互独立,但是有的时候也会联合起来,比如明星生日的时候非应援部门也会进行联合应援,主要是为了方便资金的集中,以做出声势浩大的应援从而给足自己喜欢明星的面子。除此之外,有的粉丝数量多的明星,其后援会就同时具备应援、打投、反黑、宣传和公益等功能,所以“饭圈”中的粉丝社群基本上呈现出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但并非绝对。(2)等级制运作。“饭圈”是“小社会”,充斥着等级规则,例如SNH48 Group粉丝应援会有两个工作组:一个由管理员及参与管理的核心粉丝组成,讨论日常事务安排;另一个由技能型粉丝组成,负责文案、绘图、宣传等。前者领导后者,前者下达指令,后者负责操作与落实 [34]。除直线型组织结构,“饭圈”粉丝也存在阶层划分。首先是核心粉丝(高层粉丝)和普通粉丝之分,核心粉丝人数极少但能够代表大部分粉丝意见。核心粉丝不仅掌握话语权,还拥有更多次数、更近距离接触偶像的机会;普通粉丝虽然人数众多但掌握极少话语权。通常根据微博超级话题、贴吧等媒体社交平台的签到经验就可以区分高层粉与普通粉。签到经验等级越高,粉丝付出时间与精力越多。很多明星为了回馈粉丝会在重要日子(生日、出道日)发放福利,比如举办演唱会或见面会等,而免费门票往往是通过签到等级来发放,签到等级不够的普通粉丝用钱也买不到。
文化维度:江湖术语、套路规则、流量矛盾与固粉策略
“饭圈”文化主要践行者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广大青少年,该群体(亚)文化创造力不容小觑。新浪微博粉丝调查( N=24063)发现,近八成粉丝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女性粉丝占比超过六成。20岁以下的粉丝占4.8%,20~29岁的粉丝占71.2%,30~39岁的粉丝占20.2%,40岁以上的粉丝仅有3.8% [35]。高学历群体构成、群体内部异质性与粉丝类型群互动共同创造出“饭圈”文化。
(1)江湖术语。“饭圈”术语通常是粉丝之间对人、物、事的称呼,这些称呼以“饭圈”粉丝内部理解的方式进行。当然,基于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播性,很多“饭圈”用语也逐渐公开成为网络流行语。常见“饭圈”术语一般有三类:其一是某些词语的英文缩写。英文缩写类大多将某个明星的名字进行英文缩写,方便在讨论该明星时不被其粉丝对号入座。还有的则是某些生活常用词语的英文缩写,比如“dbq”就是对不起的意思,“zqsg”则是真情实感的意思,“sxwl”是笑死我了的意思。其二是对某个或某几个词语的原意的衍生。衍生词则有很多,比如“小奶狗”代指年轻可爱的明星,“小鲜肉”代指年轻帅气的明星,“爬墙”指不再喜欢本来喜欢的明星转而去喜欢其他明星。其三是从国外流传来的词语。引进词语也很多,比如从韩国流传进来的“彩虹屁”指的是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夸张的赞美,“走花路”指代明星未来发展越来越好,“母胎solo”指的是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单身等。
(2)套路规则。“饭圈”虽然是粉丝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章,但依然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则与纪律。这些规则起初是小范围流传,但基于粉丝互动与互联网传播,最终成为整个“饭圈”都通行的套路与规则。例如,虽然在比较粉丝数量即人气的时候,音乐圈艺人的粉丝规模要远远大于影视圈艺人,但是就在娱乐圈地位而言,歌手地位远不如影视圈。同样是影视圈演员,同一部作品里的演员也存在“番位之争”(番位一词是从日本传入,指同一部影视作品里的演员顺位,排在第一位的被称作一番,依次类推)。关于番位,“饭圈”有约定俗成,即影视作品未上映之前不争夺番位,因为争夺番位的影视作品总是难以拿到好的成绩。此外,还有一些粉丝们默认的“饭圈”套路与规定。同样是影视剧,在粉丝心中电视剧要比网剧更值得吹嘘;同样作为电视剧,央视播出比地方频道播出更令粉丝骄傲。有研究者在“饭圈”术语部分提到“爬墙”,大部分粉丝追星只是为了娱乐,当他们从一个明星身上无法获得新鲜感和满足感的时候便会“爬墙”到其他明星的粉丝社群。因为追星只是粉丝单方面一厢情愿的行为,所以粉丝们“爬墙”也很少会产生背叛或内疚的情感。相反,他们不停地爬墙,在各个“墙头”之间来去自如。新浪微博发布的《2018微博粉丝白皮书》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粉丝不到一年就“爬墙” [36],可见这种行为并不鲜见。“爬墙”在促进“饭圈”内粉丝流动的同时也会促进“饭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尽管其本质上也是一种“饭圈”文化。套路与规则虽然没有明文记录,却是“饭圈”粉丝心中默认的规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