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明星扎堆结婚,年轻人排队领证:这届年轻人到底咋想的?

发布时间:2025-05-20 14:55

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娱乐圈炸开了锅——某唱跳男星在微博晒出结婚证,配文““小家不大,但装得下我们的笑声和梦想“;某前运动员也不甘示弱,其女友晒合照官宣参加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间接官宣结婚喜讯。民政局门口更夸张,凌晨三点就有小情侣裹着羽绒服排队,说是要“抢2月14日的吉利号”。

看着手机里刷屏的喜讯,老家同学在微信上给我发了条语音:“现在年轻人结婚咋像赶集?我们那时候相个亲都得偷偷摸摸的。”这话把我逗乐了。但仔细想想,从“父母之命”到明星官宣,从凑合过日子到非真爱不婚,中国人的婚恋观确实变天了。

一、明星官宣、排队领证背后的新逻辑

去年情人节,某地民政局给新人发“爱的号码牌”,结果凌晨就排到200多号。今年更夸张,有人带着折叠床通宵排队。表面看是图个“好彩头”,背后藏着年轻人的小心思:“爱的仪式感不能输”。

这让我想起老家隔壁王叔的儿子。去年国庆相亲认识个姑娘,俩人在县城开了家奶茶店,今年情人节特意关了店去领证。王叔嘀咕:“领个证还要挑日子?我们当年扯块红布就算过门了。”可年轻人不这么想——抖音上#情人节领证#话题播放量破10亿,小红书的领证跟拍攻略收藏过百万。

都说现代人越来越讲究实际利益,可这分明不太讲实际啊。

想起刘擎在《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导言里说的:利益就是对你而言重要的东西。但“重要”是需要解释和判断的,必须依据一个思想观念的框架,你才能确定什么是重要的。

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把婚姻当“搭伙过日子”。他们要朋友圈九宫格、要定制对戒、要全网见证,说到底是要用仪式对抗生活的平淡。就像开奶茶店的小两口说的:“日子是自己过的,但幸福得晒给别人看。”

当代年轻人婚恋观的变化远不止这些。

二、婚恋观的五大巨变

1. 从“凑合过”到“绝不将就”

以前媒婆说亲,讲究“门当户对”;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先问“三观合不合”。上海有个34岁的程序员,相亲21次都没成,理由包括“她不能接受我养蜥蜴”“她居然没看过《三体》”。家里老人急得跳脚:“找个会做饭的不就得了?”小伙子一句话怼回去:“我要的是灵魂伴侣,不是炊事员!”

上海某互联网公司调研显示,35岁以下员工中27%主动选择不婚,主因包括"个人事业发展优先"(65%)、"婚姻制度束缚感"(48%)及"完美伴侣期待落差"(52%)。

这种变化背后,是年轻人把婚姻当成“人生升级包”。数据显示,00后择偶最看重的不是房车存款,而是“能一起成长”(占比67%)。就像某婚恋APP的广告词:“结婚不是终点站,是双人修仙路。”

2. AA制婚姻兴起

杭州有对小夫妻火了——婚前公证财产,婚后记账APP分账,连给孩子买奶粉都各出一半。男方说:“我媳妇年薪比我高8万,让她管家务不公平。”这话要在二十年前,准被骂“不像个爷们”,现在评论区却清一色点赞:“这才是真男女平等!”

这种现象在城里尤其明显。某婚恋机构调查显示,85后夫妻中43%实行家庭开支AA制,61%签了家务分工协议。

3. 科技把恋爱玩出花

广州95后小伙小李,手机里装着3个恋爱APP。早上和“游戏CP”连麦吃鸡,中午给“语音女友”点外卖,晚上在元宇宙约会看虚拟烟花。他坦言:“现实恋爱太累,要见家长要买房。网上多好,随时换人不用负责。”

这种“快餐式恋爱”正在蔓延。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18-30岁用户中,52%同时保持2段以上线上关系。

有网友调侃:“以后孩子问怎么认识的,只能说‘你妈是算法推荐给我的’。”

4. 父母和孩子“斗智斗勇”

北京有个“反催婚联盟”,2000多个爸妈组团对抗催婚压力。成员王阿姨说:“以前天天逼女儿相亲,结果她三年不回家。现在想通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这些爸妈的朋友圈画风突变:从“招聘女婿”变成“单身快乐表情包”。

年轻人也没闲着。有人把微信头像改成“不婚不育保平安”,有人在家庭群转发《婚姻法司法解释》。"轻相亲"模式通过兴趣社交缓解代际择偶标准冲突;"饭搭子转正"等过渡形态普遍化。

5. 结婚像开公司

现在年轻人谈婚论嫁,堪比商业谈判。上海某相亲角贴出雷人条件:“985硕士、年薪50万+、父母有退休金、接受丁克。”更现实的直接签协议——某律所统计,2023年婚前协议咨询量暴涨200%,有人连“过年回谁家”“宠物抚养权”都写进条款。

这种“理性婚恋”背后是残酷现实:全国平均结婚成本涨到38万(不含房车),相当于普通打工族5年收入。难怪有小伙子苦笑:“追姑娘就像创业,没点资本根本玩不转。”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减少,年轻人因高失业率/低收入推迟婚姻;54.63%受访者认为物质条件可制造恋爱惊喜。

三、为什么变得这么复杂?

1. 钱袋子决定话语权**

20年前结婚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变成房子、车子、彩礼钱。但年轻人工资涨速根本跑不过房价——县城房价都涨到8000/平,结婚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

2. 女人能顶整片天

过去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现在女人们自己挣钱买花戴。数据显示,女性购房者占比从2017年的22%飙升到2023年的48%。某相亲平台红娘透露:“月入2万的女白领,对男方收入要求只要1万2,但必须会带孩子。”

3. 互联网把选择权炸开

老一辈只能在村里挑对象,现在社交软件能匹配全国异性。但选择太多也犯愁——就像逛淘宝,看多了容易“选择困难症”。更别说算法总给你推“养眼但不靠谱”的对象,多少人刷着刷着就“累觉不爱”了。

四、过来人的大实话

50后老陈(河南农民):“我们那会儿结婚就为生娃干活,现在小年轻又要爱情又要平等,种地都没这么讲究!”

80后老王(二线城市销售):“当年为结婚掏空六个钱包,现在媳妇嫌我不做家务要离婚。要能重来,我也选AA制。”

00后小周(大三学生):“谈什么恋爱?游戏CP不香吗?等我有钱直接去国外精子库。”

五、未来会怎样?

刘擎在《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导言中提到:“思想观念是人的社会实践行动的驱动要素”。从当代婚恋观的种种变化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这一点。个人主义、经济理性、性别平等、社交多元化等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年轻人的婚恋选择。

这些思想观念的转变,让当代婚恋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人们不再将结婚视为人生必选项,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和价值观做出选择。婚姻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AA制婚姻”、“虚拟婚礼”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在这个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当代婚恋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未来,随着思想观念的进一步演变,婚恋观又将如何发展?

婚恋专家预测三大趋势:

1. “模块化婚姻”兴起:像组装电脑一样,按需选择“育儿模块”“养老模块”,过几年还能升级配置。

2. “租赁式家庭”出现:日本已有“租妻”“租丈夫”服务,中国年轻人开始尝试“合约恋人”。

3. 代际和解加速:郑州出现“相亲咖啡馆”,父母和子女各坐一边,用蓝牙耳机沟通择偶标准。

写在最后:

情人节那天的民政局,看着小情侣们冻得通红的脸,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观念的变化总是静悄悄发生,直到某天你突然发现世界变了样。”现在的年轻人,在彩礼和房贷的压力下寻找爱情,在算法和流量中坚守真心,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浪漫的突围。

网址:情人节明星扎堆结婚,年轻人排队领证:这届年轻人到底咋想的? https://mxgxt.com/news/view/1312154

相关内容

情人节明星忙着结婚,年轻人排队领证:这届年轻人究竟咋想?
这届年轻人的春节:不想“走亲”,只想“访友”
2025情人节:明星扎堆领证,娱乐圈迎来幸福时刻
情人节明星扎堆官宣
情人节扎堆官宣结婚,明星们的爱情是真爱还是另有隐情?
2022年首个情人节将至,娱乐圈明星扎堆官宣结婚,这是流行趋势吗
情人节明星扎堆官宣结婚,娱乐圈迎来甜蜜风暴!
这届年轻人,又在综艺节目里看职场风云
情人节甜蜜暴击!赵磊、董力、方力申三明星扎堆官宣结婚
《中国好声音》制作人:真人秀节目扎堆“命”难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