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的行为学分析
三、“粉丝”的行为学分析
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由于每个人先天赋以的性格与后天获得的知识不完全一样,人们所具备的行为特征也就有所差异,这就是每个人所特有的个性。而“粉丝”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其行为有哪些特征?较之他者又有何不同?这是我们在本部分努力寻找的答案。
1. “粉丝”并非一个盲目跟风与模仿的群体
虽然,一百年前我国就有了梨园戏迷,二十年前也有了“四大天王”的狂热追星族,但“粉丝”一词的流行却是以2005年的《超级女声》为肇端,随之才出现了“玉米”、“凉粉”、“盒饭”之类的具象称呼。在大众眼里,“粉丝”好像都是一些只会盲目跟风、模仿,只会歇斯底里、摇旗呐喊的人。甚至,一些“粉丝”还会为此而失去理性,造成诸如“大肆整容追孙燕姿”、“服药自杀追周杰伦”、“倾家荡产追刘德华”等悲剧事件。到底,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还是只为跟风?应该说,大部分“粉丝”两者都兼而有之。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也期望获得成功,但在现实生活中,命运之神好像只偏袒了某些人。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内心的失落感会让他们将情感予以转移,转移到那些对成功者的崇拜、模仿和跟风上。追星就是他们选择的转移方式之一。有鉴于此,“粉丝”也就与“幼稚”、“盲目”、“跟风”、“非理性”这些字眼联系在了一起。针对这一成见,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您的行为举止及衣着风格受偶像的影响程度如何?”一问,情况并非如此。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图5 “粉丝”行为举止及衣着风格受偶像影响的程度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行为举止及衣着风格受明星影响较大的“粉丝”仅有7.49%,程度一般的为29.34%,而远远超过一半的“粉丝”(63.17%)认为基本不受什么影响。由此可见,“粉丝”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千人一面,百嘴同调”。事实上,过去那种“疯狂”、“非理性”的“粉丝”正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粉丝”群体的日趋理性。比如,张靓颖的“凉粉”就成立了宣传部、策划部、财务部、组织监察部和长沙现场工作部五个职能部门,并用其清醒的理性规划证明了今日的“粉丝”绝不只配“疯狂”二字。其实,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粉丝”也有着自身的情感和理智,也不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明星的崇拜和追逐只不过是他们宣泄情感、寻求认同的一种方式,而只要这种方式不极端,“粉丝”并不是那么不可理喻。昔日形成的对“粉丝”的偏见,认为它只是一个盲目跟风,乐于模仿的群体,如今都已成为过往。同时,由于“粉丝”个体间的共同爱好与追求,成千上万游兵散勇式的“粉丝”得以从天南海北汇聚于同一平台,正所谓“积细流而成江海”,“粉丝”这一庞大群体所汇聚而生的力量不容小觑。为什么“粉丝”能不断制造出“江山代有‘粉丝’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神话?其核心也正在于此。
2. 大学生的追星行为比初、高中生更为理性
这是一个全民狂欢、全民娱乐的时代,“粉丝”一头衔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专利。当媒体向我们传输着“几岁幼童狂爱周杰伦”,“六旬老婆婆狂追李宇春”的信息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追星于今天,已演化为了一场全民的饕餮盛宴。而细看之,其中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在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中,固然存在着“幼稚”与“成熟”的差异,“疯狂”与“理性”的矛盾。在本次学校统一问卷的对象中,有刚刚摆脱稚气的初中生,有迈入“花季”、“雨季”的高中生,还有即将走向社会舞台的大学生。而调查结果显示,在追星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因年龄、知识结构因素不同而带来的行为差异。
表8 Z中学、G中学与H大学三校“粉丝”的比较分析(%)
比较类别Z中学初一班G中学高三文科班H大学
非粉丝15.8814.8720.56
轻度粉丝53.7748.4458.08
重度粉丝30.3536.6921.36
关注娱乐新闻86.6778.8669.53
关注时事政治新闻33.5263.9874.66
关注社会民生新闻37.8957.3360.23
对偶像负面消息从不相信10.7920.4316.74
对偶像负面消息部分相信,好感度下降53.6656.8767.54
对偶像负面消息部分相信,仍坚定支持35.5522.7015.72
行为举止及衣着风格基本不受偶像影响60.9865.8777.53
行为举止及衣着风格受偶像影响一般26.2619.1516.60
行为举止及衣着风格受偶像影响较大12.7614.985.87
我们选择了长沙的三所学校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Z中学初一班、G中学高三文科班和H大学,其样本数依次为80、81、112。(见表8)如将重度粉丝区间的人数按比例依次排序的话,应是:G中学高三文科班〉Z中学初一班〉H大学;在关注的新闻类别中,初、高中生选择最多的均是娱乐新闻,而大学生在娱乐新闻选项的比例较之要低,并且关注最多的是时事政治新闻(74.66%);对于偶像的负面消息,初、高中生多选择了“从不相信”或“部分相信,仍坚定支持”。而多数大学生(67.54%)的态度是“部分相信,好感度下降”;此外,从受偶像影响的程度来看,大学生表示“基本不受影响”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7.5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的追星行为比初、高中生更为理性。
究其原因,这和三者的年龄、知识结构差异不无相关。年龄作用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有学者指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一般始于12岁,并在14—16岁达到峰值,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 岳晓东.《我是你的粉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从我们选择的对象来看,初中生正处于形成偶像崇拜的开始阶段,而高中生正处在偶像崇拜这一抛物线的制高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状态”,会因对自我缺乏清醒的批判认识,而沉湎于对偶像热烈的梦幻与疯狂的追逐之中。然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的逐渐充盈,青少年的批判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都会得到相应提高,社会认知也会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感知到本质判断的发展过程,从而,在峰值过后进入到偶像崇拜的淡化阶段。所以说,处于大学时期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年龄、知识结构,还是心智上都要比初、高中生更为成熟,他们追逐偶像的方式自然也更为理性。
3.明星代言产品在青少年“粉丝”中影响有限
当我们为“粉丝”的蔓延之势发出感慨,为各种狂热的追星行径唏嘘不已时,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明星代言已经成为全球商界的普遍现象。今天,明星代言的广告正充斥于荧屏,明星代言的产品更是横行于世。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在大多数电视台于黄金时段播出的广告中,明星代言的广告占30%以上。为什么明星代言能够受到如此的青睐?这是因为,与其它产品的宣传手段相比,通过明星来传达相关信息是宣传手段中最迅速、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明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其本身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能够迅速嫁接到所代言的产品上。特别是那些正面的、阳光的、当下最红的的明星人物,容易让受众产生一种潜在的认同感和可信度,其产生的明星效应自当无法估量。当下,这种思维定势依然广泛存在,但在本项课题进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明星代言产品在青少年“粉丝”中影响有限。
图6 青少年“粉丝”对偶像代言产品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明星代言产品对青少年“粉丝”的影响程度不高。其中表示会“坚决购买”的仅有7.21%;32.94%的人表示在面临同类产品、不同品牌时,会优先考虑心仪偶像的代言品牌;而有59.85%的“粉丝”表示其消费行为“不受影响”。可见,一方面,明星代言产品在青少年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青少年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强,这一阶段正是他们生理、心理逐步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星形象的正面、健康、积极乐观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此,明星的这种影响力和号召力,不仅能够促使青少年对其代言产品产生较强的信任感,也能够演化为实际购买行为。而另一方面,这种影响程度也是有限的。很多“粉丝”都表示,虽然他们非常喜爱某个明星,但不会将购买他所有的代言产品视为唯一的支持方式。支持偶像的方式有很多种,更重要的应是发自内心的崇拜与热爱。就此而言,多数青少年“粉丝”在消费的过程选择了购买那些自身真正需要的物品,而不是一味地因为个人崇拜或者盲目跟风、模仿而进行非理性的购买行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今日的青少年“粉丝”正趋向理性。
一、从“性别”看“粉丝”
“您的性别是什么?”,这是我们在问卷中设计的第一个题目。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常规问题,却让我们发现了“粉丝”的性别差异。从周杰伦演唱会的随机调查结果来看,其中男性共60人,比例为26.3%,女性共168人,比例达到了73.7%。
图9 周杰伦演唱会上“粉丝”的男女人数分布
而据资料显示,李宇春的“玉米”其男女比例达到了1:9。同样,曾因《还珠格格》红极一时的赵薇的“粉丝”当中,男性只占5.4%,女性则达到90%以上。可见,粉丝的性别差异较为显著,其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根据本次调研情况,笔者总结出以下三个特征:
1.女性粉丝的比例高于男性粉丝
上文我们也提到过同一个问题,即女性粉丝的比例要高于男性粉丝。这是为什么?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性别”这一概念。从理论上来讲,性别包含两层含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其中,生理性别是指从生理的角度体现的两性和两性差异。社会性别则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不同的期待、评价,以及男女各自的群体特征、能力特长和行为方式。[ 岳晓东.《我是你的粉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在这里,我们所提及的“性别”主要是指“社会性别”。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因此,男性和女性分别具有一种社会属性,而制度、文化等因素可以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与行为差异。从追星现象来看,女性较男性的“粉丝”比例更高,这种差异主要源自女性较强的依赖心理、更敏感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以及相对较早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等特征。
2.女性粉丝的偶像多为娱乐明星,男性粉丝的偶像多为政治人物、体育明星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女性粉丝的偶像多为娱乐明星,而很多男性粉丝的偶像却是政治人物、体育明星。比如,问及“你最喜欢的明星是谁?”时,女性粉丝的答案多是周杰伦、李宇春、韩庚等,而男性粉丝给出的答案明显不同,他们喜欢的多是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明星,或是周恩来、胡锦涛等政治人物。究其原因,这与性别研究当中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两个概念息息相关。上文提到了“社会性别”这一定义,由于人们在社会文化中逐渐形成的对男女不同的期待和评价,因而,就有了“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之分,以区分女性和男性各自持有的特征和标准。理想的男性气质应该拥有各种权力和能力,如控制女性的权力,控制其他男性的权力,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因而,这种期待在无形中内化为男性的追求,并反映在他们对“政治人物”和“体育明星”的崇拜中。而另一方面,女性为弱者的传统理念依然根植于社会性别角色中,她们所承担的压力相对较小,所以在选择偶像时女性会更注重被偶像所激发出来的心理情绪反应,比如,光鲜亮丽的外表、颇具风度的行为举止、另类个性的性格特征等等。于是,多数女性在选择偶像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光彩夺目的娱乐明星。
3.女性粉丝比男性粉丝更为痴迷和疯狂
通常,我们会在大街上听到一群女生叽叽喳喳地谈论自己的偶像,也可以在镜头前看到众多女性粉丝为偶像歇斯底里、异常兴奋的画面。而在各类媒体报道中,那些“大肆整容追孙燕姿”、“服药自杀追周杰伦”、“倾家荡产追刘德华”之类的“粉丝”更是多为女性。特别是2007年的杨丽娟,几乎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了“粉丝”这一特殊群体,尤其是其中的女性粉丝。女性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往往比男性粉丝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也表现得更为痴迷和疯狂,这些同样跟女性气质分不开。一般来说,女性会比男性提前进入到青春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她们都发育得更早、更成熟。而一旦进入青春期,女性会表现得更加多愁善感、心思更为细腻和敏感,其情绪也经常处于波动起伏中。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自然会影响到日常生活,比如,大多数女性会将自己的情感寄予或者发泄到另一个对象身上,如自己的父母、朋友或者心仪的偶像。于是顺理成章地,众多的女性“粉丝”出现了,各种疯狂的行径也就见怪不怪了。所以说,女性粉丝的这种痴迷和疯狂离不开其性别特征,她们在追星的过程中不过是在竭力寻找出口,以获得心理上的寄托与满足。
二、从“技术”看“粉丝”
“您平常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偶像的信息?”对问卷中这一问题的回答无非是这么几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朋友。但是不同的比例也让我们发现了技术变革给“粉丝”带来的影响。据统计,其中选择广播的为19.56%,选择朋友的为25%,选择报纸的为31.1%,选择杂志的为47.4%,而选择电视的达74.6%,选择网络的更是达到了81.6%。
图10 受众获取偶像信息的渠道分布情况
从中,技术的力量可见一斑。正所谓“现今的媒体基本上是以电视和电子网络为动力和信道的信息制造和传播系统。”[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如今,电视和网络这两大媒体显然已经成为各种技术力量的核心,也成为了影响“粉丝”这一现象的两个关键性元素。这让我们不由想起传播学当中的“技术决定论”。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观点就是技术决定论的典型。他认为,就媒介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言,媒介内容对传播本身的影响远不如媒介技术对传播的影响。而在我国,最初的印刷技术促成了报纸、杂志的蓬勃发展。随后,无线电技术造就了我国广播、电视的欣欣向荣,如今,互联网技术、电信技术正在打造一个新的发展局面。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给我国媒介带来了飞跃性的发展,而这种变化也是“粉丝”之所以诞生和兴起的关键性因素。我们知道,身为一名铁杆“粉丝”,就必须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关注偶像的各种新闻,通过贴吧、论坛、QQ群来参与讨论明星话题,通过手机投票、网上投票等各种方式为偶像增加人气,甚至加入专业的“粉丝团”以便更广泛地参与偶像的各种相关活动。
事实上,明星是依靠媒体的宣传才得以走红的,各路“粉丝”也是中了媒体的宣传“圈套”才得以兴起的。可以试想,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的冷清和乏味,而明星与“粉丝”这一特殊的关系体也就不会诞生。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指出,偶像之所以成为偶像,正是借助于电视强有力的煽动性和情绪效果,明星成了话语的代言人。进而言之,正是通过媒体的各种宣传,譬如各大报纸的娱乐版面、电视的娱乐新闻和选秀节目、网络上有关明星的新闻轰炸等等,部分受众会逐渐了解并喜欢上一个明星,而随着媒体传播的信息量逐渐增多,时间逐渐增长,其中的一部分受众又会不假思索地接受、认同明星的打扮、衣着和生活方式等,并衍生为一个个名副其实的“粉丝”。而这些“粉丝”会继续依靠技术和媒体的力量参与到“造星”过程,比如,关注明星的最新动态,逛明星的各种贴吧和论坛,观看各种选秀节目并通过发短信的方式为喜欢的选手投票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彰显着技术的“造星”力量。
网址:粉丝的行为学分析 https://mxgxt.com/news/view/129341
相关内容
微博粉丝趋势分析 分析微博粉丝不同类型明星粉丝消费行为分析
娱乐明星网络quot;粉丝quot;消费行为原因分析.pdf
粉丝数据分析
互联网造星背景下的粉丝行为研究
2018最火的自媒体运营诀窍——粉丝画像分析篇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
热巴任嘉伦粉丝掰头,两人关系匪浅,解析明星粉丝为何老不服
从偶像的角度出发,分析粉丝进行自我形象的动因是什么?
申论每日一题:评析针对“粉丝文化”的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