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剧人物塑造的困境与抉择

发布时间:2024-12-10 13:41

由张译、张颂文主演的现实题材剧《狂飙》,紧扣反黑主题,引发了热议狂潮,形成破圈态势。剧中反面人物鱼贩高启强从社会底层出身,一路爬到掌控京海官场的涉黑集团头目,他在经历挫折时的求生与挣扎、掌权时的狂妄与狠毒、保护家人时的担当与杀害他人时的决绝,使得人物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剧中人物的表情包以及台词“老默,我想吃鱼了”等也成为热播期的网络热梗。塑造兼具二重性的立体化角色固然重要,但反面人物的关注度和传播度远超于正面角色的现象同样引人深思。一味地追求反面人物杀伐果决的“爽感”可能会掩盖现实题材作品的核心主题,甚至对观众的审美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正反面人物二重性塑造之难度

现实题材剧对正反面人物的二重性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平衡人物的光明面与阴暗面、真实性与艺术性、人物行为与人物心理等双重或多重性格特质,以呈现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建构是现实题材剧的研究重点也是创作难点,正面人物的塑造受限于诸多伦理道德问题,更倾向于表现正面人物身上的“超我”性格,即如何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坚守道德法律底线,等等。过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与过于黑暗化的反面人物均容易走向脸谱化。而反面人物具备戏剧冲突的可拓展性,可从其性格缺点与人性善念双重视角切入,设置具有强情节与强对立关系的故事情境,在艺术技法层面上的塑造难度要易于正面人物。

以《狂飙》为例,黑恶势力高启强被设置了多重人物身份,有照顾弟妹的大哥、被混混欺负的鱼贩摊主、以家庭和妻子为重的丈夫与父亲、行贿警察官员且手腕强悍的涉黑老板等。由此,高启强具备人物二重性甚至多重性的角色形塑,加上演员用精湛演技传神刻画,使其成功破圈,获得大批观众的关注和认可。而对反面角色的追捧,使得这种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过度追求复杂化二重性人物所营造出来的“虚浮”热度,是一种难以形成良性价值传播的创作模式。为了让正面人物警官安欣在人物设计上更为纯粹,导演徐纪周特意在剧本创作前期,直接砍断了安欣的“软肋”,使其变成没有恋人、没有家人、没有生活、没有羁绊的“铁人”。极致化的正面人物塑造可以使安欣在剧情内部的行动逻辑达成完美自洽,但却进一步拉大了与反面人物高启强的二重性对比差距。正面人物形象“圣人化”,反面人物营造“逆袭感”,使作品陷入了高启强热度不减、安欣鲜少问津的人物形塑困境。从“打黑”整治行动到“扫黑”铲除保护伞,纵观现实题材反腐剧,对反面人物形塑的尺度把握不当容易陷入同质化、脸谱化、表面化或传奇化、逆袭化、伪英雄化的角色行为模式。从人物二重性视角去改善反面人物塑造的雷同化问题无可厚非,但也要关注其过度复杂化、修正角色“阴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观众产生审美共情偏差,对“有魅力的坏人”作犯罪合理化的精神洗涤。

人物重构与现实原型互嵌之真实度

作为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剧集类型,如何在人物重构与现实原型之间形成高度互嵌,实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效结合,是正反面人物二重性形塑的重要元素之一。艺术不是现实的复刻,而是对生活真实的揭示,但过度美化现实,便容易使艺术创作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局。在追求人物二重性塑造的同时,过度美化反面角色的违法行为,简化犯罪过程或者过分渲染反面角色的情感,可能会误导观众对反面角色产生共情,从而削弱现实题材剧的社会启示功能。观众对反面人物的同情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人物真实度的缺失,人物失真的负面影响与人物二重性失衡塑造有着密切关系。《狂飙》中的高启强结合了多个社会现实原型的性格特点与人物经历,重构出多重人物性格与能有效作用于戏剧情节发展的人物行为,呈现出复杂化、多维化的反面人物形象。但在对人物二重性塑造的把握尺度上,也出现了对反面角色光明面和情感面的过度偏移。

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对反面人物的现实原型进行重塑并减弱其黑暗程度是可行的,但须以呈现反面人物的犯罪行为作为前置条件,否则便容易使反面人物传奇化的逆袭经历与人格魅力成为第一观感。《狂飙》在进行高启强的人物形塑时,以一个普通鱼贩在市场讨生活的底层叙事作为人物出场,无疑奠定了观众情感共振的基础,也是后续其犯罪行为容易被观众自动合理化的原因之一。社交媒体对高启强的人物经历进行二创,形成内容衍生与高度化传播行为,使观众在多媒体平台上实现深度参与,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共情效应,再次淡化了反面角色的真实度呈现。人物二重性塑造出现“度”的失衡,过度追求复杂化的反面角色,淡化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揭露,造成某种程度上真实度的缺失,可能会使现实题材剧的社会启示功能陷入纯商业化行为的桎梏之中。

价值观导向与审美判断之思想深度

不管是从人物形象塑造本身出发,还是追求与现实映衬的真实度美感,均离不开对何为现实题材剧创作本源的拷问,作品的表达原则是否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前提,形成具有正向价值观与审美判断的文化内容,决定着作品存在的广度、深度与高度。一味地去强化反面角色行为异化的感性缘由,不去攻克正面人物的塑造难度,仅追求市场传播热度和观看爽感,长此以往,可能会形成一种“畸形”的审美文化积淀,从而忽视了正面人物身上具有的直面生活困境的勇气与闪光点。现实题材剧正反面人物的形塑应“不回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堪”[1],增强正面人物中具有“人情味”的情感羁绊与在困境抉择时所面临的“强压感”,进行二重性塑造时不过度美化反面人物,不回避反面人物犯罪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平衡人物塑造立体性和观众审美共情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建设性的,而非一种破坏性的解决理念和解决方案”[2],把握好正反面角色的二重性塑造中的“度”的问题。

《狂飙》的成功离不开其多元化的人物塑造、精湛的演员表演、跌宕起伏的叙事情节设置等多方面的呈现。但与此同时,《狂飙》对反面人物情感偏移化、失真化的塑造也不应忽视,这种情况并非是单像式而是群像式的,是多层次化的而非局限于反面角色。如剧中的“大嫂”陈书婷、杀手“老默”、自卑敏感又狡黠的高启盛等次要反面角色同样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大嫂”的戏份虽然不多,但其人物二重性的设置着重表现她自强成熟、眼光独到的女性形象,并没有对涉黑部分作过多展现。而影视作品的传播会辐射到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倘若无法理性区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便容易造成审美判断失误。因此,现实题材剧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导向,要尽量避免出现容易误导观众判断的审美倾向,使作品兼具艺术性与正向传播价值,力求制作积极性高、可看性强、具有思想深度、大众喜闻乐见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

现实题材剧的创作不应以满足当下观众对影视作品“爽感”的表层需求为导向,而应寻求实现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完美融合的实践路径,拓展观众对内容认知与社会问题的情感共鸣,除了追求艺术表现和真实感呈现外,还须重点把握作品的价值观导向和审美判断,调整人物二重性的创作尺度,通过塑造具有正向价值观的人物形象,强调正反面人物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实现艺术性与正向传播之间的有效平衡,实现传播者与创作者、创作者与社会、创作者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审美交汇。

注释:

[1]胡智锋等:《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第5页。

[2]胡智锋等:《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第4页。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媒介融合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研究”(批准号:21BC0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程樯,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温暖剧”创作探赜:观念与实践(程樯)

网址:现实题材剧人物塑造的困境与抉择 https://mxgxt.com/news/view/125654

相关内容

明星众生相:奖项追逐、转型困境、人脉秘辛与事业重启的现实冲击
任彬塑造的小胡在《好东西》中是情感困境的典型
谢可寅塑造的崔十九让我们看到《珠帘玉幕》中的女性困境
如何抉择,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药家鑫背后的故事:音乐天才与人生抉择的反思》
电影结构塑造人物性格
友情与爱情如何抉择,这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电影
在理想和现实中抉择,佟大为两个都要!
公众人物的介形象塑造.ppt
他们或许困惑或许坚定,但仍带着不同的抉择奔向各自的人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