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位华语电影编剧:几乎所有过亿电影都出自他们之手
内容为王时代,编剧无疑是决定一部作品能否出彩的关键。
有人说,一个好的剧本可以成就80%的票房。但也有些作品,即使剧本不过关,口碑不尽如人意,仍然可以在市场撬动观影热潮。然而,我们也庆幸,行业可以出现很多逆袭而上,突破自身票房体量的黑马电影,它们的成功更印证着一个优质剧本的市场力量。
剧本创作,看起来不过是讲故事,但要讲什么、怎么讲都需要很多巧思。回顾电影创作始末,编剧一般也是创作周期最长的一环。很多项目,真正实地拍摄可能只需要几个月,前期的剧本打磨却要花费整个团队好几年的时间。
目前一线编剧的报价是五六百万,具体成交价也有四五百万。但相比于导演、演员,观众对编剧群体的认知还普遍较低,甚至只停留在电影不好看,想给编剧“寄刀片”的时刻。
延续编辑部策划的电影幕后系列,今天,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参照华语影史票房榜,再次整理出高票房电影背后的200位编剧,跟大家一起盘点华语电影行业最具“票房潜力”的编剧都有哪些,透过他们,我们又可以窥见哪些行业现状。
备注:
1.榜单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2.入围编剧需至少拥有两部电影编剧作品;
3.薛晓路、董润年、田羽生、李非等由编剧转型导演的创作者仍统计在内;
4.陈思诚、闫非、彭大魔等“自编自导型”创作者不在统计之列;
5.联合编剧不在统计之列;
6.信息统计参考豆瓣、猫眼等网络平台,如有差池,还请指正;
7.由于该编剧名单参照影史票房榜选取而来,因此像朱天文等老牌编剧未被统计在内,但他们仍是华语电影的荣光。
80后新锐编剧崛起,搭档组合培养创作默契
尽管当下90后开始走向社会,逐渐成为职场主力,但在“论资排辈”的影视行业,占据头部市场地位的还是资深编剧。榜单中,出生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编剧便占据着很大比重,以大广、布鲁鲁夫为代表的90后编剧尚在少数。当然,入行多年、作品众多、经验丰富的前辈编剧或许更知道如何运作出一个优秀的剧本。
在这背后,80后新锐编剧悄然崛起。《让子弹飞》里的危笑,《找到你》里的秦海燕,《绣春刀》系列里的陈舒等等都是优秀代表。身为年轻一代,他们或许更懂当代观众喜好,了解观众审美需求,因而产出了诸多高票房作品。
▲从左到右:危笑、秦海燕、陈舒
为了更好进行剧本创作,很多编剧往往会搭建固定搭档,培养创作默契。比如,冉平和冉甲男的“父女档”,两人曾一起创作出《画皮2》《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作品,未来即将上映登场的《封神三部曲》也是由他们操刀。林咏琛、李媛、许伊萌三位女编剧则跟导演曾国祥两度合作,推出《少年的你》《七月与安生》两部优质作品,这期间,李媛和许伊萌还一起创作了《喜欢·你》的剧本。此外还有李晗和刘晗、于淼和李潇的“夫妻档”组合。
于淼转型导演后执导的两部电影作品——《来电狂响》和《大赢家》,背后也都有着李潇的身影。类似的“编剧+导演”搭档还有邢爱娜和宁浩、杜致朗和周显扬、陈舒和林育贤等等。有意思的是,他们也大都是夫妻组合。去年,林育贤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还提到,因为跟陈舒的亲密关系,两个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讨论剧本,哪怕晚上休息的时候还会灵感突发,激动地想跟对方分享讨论,也是一份难得。当创作融入生活,或许也是情感生活的调味剂。
从创作类型上看,很多编剧其实已经形成了个人鲜明的创作风格及类型。像前面提到的林咏琛、李媛、许伊萌便多以青春、爱情题材为主;很多香港编剧,如韦家辉、关皓月、梁礼彦更偏爱警匪、动作、犯罪类;打造出《战狼》系列,以及《空天猎》等作品的董群、高岩、刘毅则是“军旅电影”的代言人。
▲从左到右:林咏琛、李媛、许伊萌
此外,田羽生、大宽、大广偏向喜剧情感类,蔡骏多以《京城81号2》等恐怖片为主;《熊出没》大电影系列背后的蒋琳、万秦、徐芸等等主要聚焦动画电影领域;陈宝光、王兴东则是“主旋律电影”的代表,创作出了《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等作品。当然,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或许也跟编剧本来的身份、所属团队与公司,甚至整个创作大环境偏好等的影响有关,像董群和高岩本来就是军事作家,转型编剧后自然也更倾向军事题材领域。
话语权的博弈,
内容为王时代给编剧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小帅曾说,电影是一门影像的艺术,但文字构成的剧本是一个影像成型的基础。一部作品要想成功,首先便离不开剧本的“地基”作用。但相比于国外不少国家推行的“编剧中心制”,华语编剧还处在略显尴尬的位置,整个编剧行业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对于大部分编剧而言,面对自己的创作作品,他们的话语权往往很低,无法拥有最终决定权,甚至还有人打趣地说,一个项目团队中,从投资方到制片人再到演员,谁都可以说了算,就编剧说了不算。这也从侧面凸显着国内影视创作工业化体系的不健全。
实际上,影视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熬资历”的行当,编剧更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资历跟话语权是成正比的。
初进行业的小白更多是在做一些杂活,比如写写剧情梗概、情节片段,或者给层级高的编剧当枪手等等,很少会被安排独立负责项目。即使真的参与了某个还不错的作品,署名权可能也会被只负责把关项目的领导顶替。看似“不公”,但这几乎是每个底层编剧的必经之路。
要想出头,小白们可以跟随学校或行业里认识的一些编剧老师,或者应聘到编剧及影视公司。大宽、大广便是田羽生新圣堂编剧工作室旗下编剧,布鲁鲁夫来自徐峥影视文化工作室,葛瑞则属于管虎的七印象。此外,开心麻花、喜多瑞等等也是当下国内较为有名的编剧团队。
另外,有导演加持的公司,编剧一旦签约就相当于是绑定了导演本身,编剧一旦签约就相当于是绑定了导演本身,有机会参与导演的所有项目,甚至是与导演及公司有合作关系的其它项目。布鲁鲁夫便出现在了徐峥最近的两部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夺冠》《囧妈》的编剧名单中,《前任系列》《小小的愿望》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大宽、大广的身影。
有了项目背书,这些编剧在未来的发展自然也会有更大前景,而从这些注重培养编剧团队的导演们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对编剧群体的重视程度。
另外,我们也经常在市场上看到很多剧本不过关,但在项目团队、宣传营销,甚至是流量明星的带动下,同样赢得高票房的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品口碑不尽如人意的编剧依然可以涌入这份TOP200榜单的原因。但在行业市场马太效应加剧、内容渐趋为王的时代,剧本的优劣越来越决定着项目的成败,这也对编剧在未来的创作生产提出更高要求。
跨界成风,不想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编剧
实际上,编剧的门槛很低。只要你拥有讲故事的能力,甚至是迈入行业的人脉资源就都可以进入,体会一把当编剧的快感。
随着当下IP改编热潮的持续发展,很多作家或网络写手便纷纷跨界到影视行业,当起了编剧。榜单中便有14位作家位列在内。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契机是作家的文学作品要被改编成影视,因此,原作者便化身编剧,参与到项目的剧本创作过程。
比如,《我不是潘金莲》里的刘震云,《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王朔,《金陵十三钗》里的严歌苓,《战狼》里的董群,还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的张嘉佳,《何以笙箫默》里的顾漫等等都是如此。“既来之则安之”,转型编剧后,很多作家也慢慢走上了编剧之路。写出《失恋33天》的鲍鲸鲸便在后来为原创电影作品《闪光少女》及同名剧集创作了剧本。
▲从左到右:刘震云、王朔、严歌苓、鲍鲸鲸
除此之外,像音乐人高晓松(《同桌的你》)、赵英俊(《港囧》),经纪人黄斌(《最好的我们》)等等也曾来到编剧行当,为电影创作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而在编剧本身的职业发展上,可以说很多编剧都拥有“当导演”的梦想,甚至很多人之所以成为编剧,就是在“曲线救国”,为了进入行业、积累人脉资源,为日后实现导演梦想努力积蓄。董润年在接受采访时便曾坦言从小就有一个导演梦,去年,他最终带着自己执导的第一部作品《被光抓走的人》如愿跟观众见面。
另外,像崔斯韦(《雪暴》)、吴楠(《狗眼看人心》)、李非(《命运速递》)、章笛沙(《最好的我们》)、陈咏燊(《逆流大叔》)等等也都交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但回顾这些作品表现,不管是从口碑还是市场层面出发,很多都不太尽如人意。同样为编剧出身的田羽生、薛晓路等,如今身为导演的影响力显然已经超过了编剧,可谓成功在导演行列站稳了脚跟。
▲从左到右:崔斯韦、李非、章笛沙、陈咏燊
“转型”总是容易的,对部分编剧而言,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演,树立口碑招牌,尚需要适应不同创作方式,把握不同创作节奏,才能给观众和行业带来更多优质之作。而且,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准入门槛虽低,但那条衡量创作实力高低的水平线却永远“高高在上”,检验着前赴后继的涌入者。
网址:200位华语电影编剧:几乎所有过亿电影都出自他们之手 https://mxgxt.com/news/view/122667
相关内容
200位华语电影制片人:2000亿+票房都由他们操盘《霸王别姬》之后,再无史诗级华语电影?编剧芦苇有话说
中国最高知名度的十位明星,他们影响着亿万人
中国影史首位女演员!马丽主演电影票房超过200亿
巨星之争:八位华语影坛巨星的影响力解读与文化碰撞!
华语电影五大奖
华语三大电影奖项盘点,谁才是电影界常青树
全明星阵容的10部华语电影,随便一部都是半个娱乐圈,百看不厌
明星阵容强大的十部电影,每部都是半个娱乐圈,你看过几部?
全明星阵容的10部华语电影,随便一部都是半个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