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在网上捅私事碍着谁了

发布时间:2024-12-10 06:28

辣言辣语

名人在网上捅私事碍着谁了

2016-10-14 00:09:24 字号:小中大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北京大学的王昱同学在红辣椒评论发表《别什么事都往网上捅,尤其是私事》一文,称:名人及其亲友,真应该克制一下那种什么事都往网上抖搂的冲动。王昱同学认为该做法不会奏效,因为公众无法裁决,并且会给亲友、舆论带来一系列伤害。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笔者需要纠正一个误区:名人并非“什么事都往网上捅”。该文中的事例分别属于婚姻背叛、师徒反目、爱女心切这些严肃的话题,用“什么事”这种无范围且带有轻蔑口吻的词来概括上述的事例,显然是不恰当的。

  笔者承认,舆论无法裁决、判断名人的私事。但是舆论没有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不是遗憾,反而属于社会的幸运,否则与古希腊的“暴民政治”有多大差异?一个有序的社会中,公众可以提出观点,却无权对他人的事务作出裁决。抖出私事的名人及其亲友恐怕也不乐意舆论对其指指点点,甚至对此作出具有类似“道德绑架”的判定。除了舆论的支持,他们更想要的是大众的关注,通过舆论的力量迫使难以推进的问题得到正视和解决,或者以新兴媒介的途径获得与对方谈判抑或对话的机会。好比媒体无法解决环境问题,却可以督促政府整顿涉事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已经达到了目的。

  而给亲友造成的伤害,本质上,它是在彼此的矛盾中诞生的。或早或晚,伤害都无可避免。将私事捅到网上,不过是以公开的方式点燃了导火线。具体到个例,王昱同学说,王宝强的儿女“生命里永远烙下了亲生母亲是‘淫妇’的唾骂痕迹”。如果武断地断定孩子一生受伤,这判断个人主观和感情色彩未免太浓,可能王宝强的儿女连网上唾骂的言论都没看见,何谈留下痕迹?

  至于王昱同学提到的捅到网络中的私事会“撕裂舆论场,破坏朋友感情”,这分明是个伪命题。舆论除了在一些是非分明的事件上立场统一,什么时候“一边倒”过?不同的人生经历、情感认识、价值取向,导致人们对具体事件有不同的观点,舆论场自然会分化。而观念的差异,无可避免地会引起观点的交锋,甚至个别人会作出过激的行为,比如语言攻击。即使名人不发声,公众也会转战其他话题。最近韩春雨事件不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吗?双方也争论得热火朝天。舆论特有的性质不能轻易就归结为“捅私事”的弊端。其次,朋友之间因为意见不一发生争吵是常有之事。鲁迅先生曾写了批判某君的文章,第二天还和他谈笑吃饭。发小闺蜜之间也经常有矛盾。如果说因为对名人私事的观点不一致就会伤害朋友感情,这友谊未免太廉价,太脆弱了。

  王昱同学在文中将民众和名人做了一个对比,并且认为名人私事不具备公共属性,不应该展现大众眼前。而文中也出现了两个非常刺眼的词:“鸡毛蒜皮的私事”“破事”。或许在王昱同学眼中,这些离婚、反目等琐事根本不值一提,搬出来就是“挑逗一下大众的情绪”。但是笔者认为,名人也是平凡人,有人性的弱点,一旦和至亲者发生冲突乃至分裂,无助、亟待倾诉是正常的反应,诉诸网络自然情有可原。公众声援、安慰,表示同情也无可非议。当然,私事可能会有炒作的嫌疑,但是我们至少要保持一定的尊重,做个冷眼的观者,何必冷漠地指责为“破事”?

  其实私事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带有公共属性。在对名人私事的讨论中,我们做了关于婚姻忠诚的思考,有人呼吁谈一场平等的恋爱。不少私事转化为典型的案例,折射出背后的社会话题。而舆论的探讨已经不仅局限于特殊的案例,而是扩展到更多的维度和范畴,向公众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不可否认,名人的放大效应,也是一次思想普及。

  名人“捅私事”,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如果没有妨碍他人的权利,何必指摘?或许大家多多讨论,可以避免不少人生悲剧。

  文/孔繁兴(同济大学)

来源:红网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14/4106759.htm

新闻推荐

网址:名人在网上捅私事碍着谁了 https://mxgxt.com/news/view/118771

相关内容

谁制造“丑闻年代”?专家:名人失德不应用道德私刑——中新网
“明星的困境:娱乐圈狗仔队与名人的隐私之战”
明星隐私被偷拍“私秘”照片网上泛滥
娱乐圈私生活大揭密 四个荒诞离奇的故事
第11集 精彩片段在权力的游戏中,救命之恩似乎成为了互相妨碍的理由
明星们的隐私谁来保护?
名人为何爱在社交网络上“肉搏”
张予曦隐私泄露事件:艺人隐私保护的严重挑战
明星没有隐私权?从李云迪事件看公众人物隐私权、名誉权的边界
江心白被捅成重伤,终于把颜南星救出来,名场面太虐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