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丑闻年代”?专家:名人失德不应用道德私刑——中新网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 宾: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支玲琳:曾经的“运动员楷模”、“干净先生”,如今却是荒唐的出轨者,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的连串丑闻制造了今年末最轰动的话题。事实上,类似的“幻灭事件”早已不是一起两起了:“清纯偶像”酒井法子、“老实人”满文军竟然涉毒……随着大大小小的名人秘闻被曝,今天我们似乎正置身于一个“丑闻年代”。
潘知常:丑闻会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其实并不意外。一方面,在这个大众文化流行的年代,媒体高度发达。一些传媒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赢得收视率,很容易就去追逐那些让人面红、耳热、心跳的新闻,掘地三尺去挖名人隐私。另一方面,丑闻也不是今天才有的特殊现象。它就像臭豆腐,闻起来臭,但是吃起来香,人们往往都有从中一窥的欲望和冲动。在流行文化年代,个别大众传媒媒介素养的不到位和部分受众的窥私欲,形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支玲琳:丑闻被屡屡曝光和大范围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发达不分须臾。因为名气,名人得到了巨大收益,但也因此交易了个人隐私。所以在有些人看来,名人要求保护所谓的个人隐私是不应该的,而名人丑闻更不是一个私德的问题。您怎么看?
潘知常:现在所说的名人,应该是“名+人”。出名,是因为他(她)有专长,比如伍兹,高尔夫球打得特别好,进一个洞就是75万美元;但同时,名人也是人。所以你会发现,名人出名是因为有专长,出丑是因为他们也是人,不是神。现在媒体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言论,一谈到名人出事,就会说偶像坍塌了。其实我们要认识到,名人从来就不是什么道德榜样。无论是过多地关注名人丑闻,还是对名人寄予过多的道德期待,都不是正常的社会心态。现在媒体喜欢挖掘、炒作名人丑闻,其实也是利用了社会公众中的一种不健康心理,我们称之为道德优越感。看到名人出丑,有些人反而会生出一种道德安慰、道德快感,一种阿Q精神,会觉得:虽然我是普通人,但在道德上我比你健康、纯洁。其实未必。媒体的挖掘、放大,往往会使丑闻背离事实真相。我认为,对名人的失德行为,媒体、公众当然可以批判谴责,但不应该采用道德私刑、道德绑架的方式去炒作。因为这样,有时候名人还会“被丑闻”,像迈克尔·杰克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活着的时候,世人都在指责他娈童,但身后证明,他是清白的。这样的悲剧,不应该重演。
支玲琳:我们看到,在各大论坛上,各种名人的“爆料帖”多如牛毛。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名人丑闻迭出的年代,同样也是一个“爆料年代”。长此以往,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潘知常:因为距离感,所以名人对普通人而言,都有一种神秘感,这也是各种爆料帖得以滋生的根源。在这方面,我认为现代的大众传媒要负一定的责任。我想到两个比方,一个是“一白遮百丑”——在名人没有破绽可抓、风光无限的时候,媒体是“捧杀”,为世人造出一个又一个美轮美奂的偶像幻境;一个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名人一旦出了问题,媒体就要掘地三尺,狠挖猛料,“痛打落水狗”。这两种做法都太极端。追逐新闻,是媒体的天然属性,所以名人出了丑闻,要求媒体不加关注报道,这并不现实,但完全可以避免追腥逐臭。我们能不能以明星为鉴,发动公众参与讨论呢?其实名人丑闻,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活生生的道德样本,这和单纯的炒作完全不同。若能如此,对于匡正社会公序良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支玲琳:不过现在名人犯错的过失成本,似乎低了些。有些人出了丑闻,反而比之前出场费更高、更受关注。甚至现在还有了“丑闻经济”一说,您怎么看?
潘知常:名人犯错误,轻易倒不下来。名人就像马步蹲裆,你上去踹一脚,一般不会倒,因为底盘大;但要是站着的姿势,一踹就倒。这就是流行文化的特点,流行文化也造就了名人这样一种“怪物”。
从国际上看,一般政界名人出了丑闻,社会批判的尺度要严苛一些,因为他们是拿了纳税人的钱,使用的是社会的公共权力。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狭义的名人,是凭着“一技之长”自食其力的特殊群体。究其本质,也就是个“明星化”的商品和个人。既然是人,我们就应该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无论他是名人,还是普通人。
其实,明星是20世纪才有的特殊现象。他们实际上是大众白日梦的寄托和象征,普通人的窥私欲、好奇心、对成功的渴望在明星身上一一投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星丑闻泛滥折射出的,其实是社会病态心理的泛滥。简单地把丑闻归咎于名人,并不理性。
●名人从来就不是什么道德榜样。对名人的失德行为,媒体、公众可以批判谴责,但不应该采用道德私刑、道德绑架的方式去炒作。
●名人出了丑闻,要求媒体不加关注报道,这并不现实,但完全可以避免追腥逐臭。我们若能以明星为鉴,发动公众参与讨论,对于匡正社会公序良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网址:谁制造“丑闻年代”?专家:名人失德不应用道德私刑——中新网 https://mxgxt.com/news/view/103401
相关内容
谁制造“丑闻年代”?专家:名人失德不应用道德私刑——中新网潘知常:谁制造“丑闻年代”?
保护公众人物隐私 莫为私德缘故而损及公德
应不应该用网络舆论制裁明星私人生活中的不当行为
坚决抵制明星失德失范行为 净化行业风气
「复盘必看」应不应该用网络舆论制裁明星私生活中的问题?
从明星吸毒看公众人物道德失范
评价明星行为举止应分清公德与私德
学艺先学德!娱乐圈明星艺人艺德相关网络舆论倾向分析
应不应该用网络舆论制裁明星私人生活中的不当行为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