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的反思:不要在本该扎根的岁月里,着急开花
关于阅读写作,我有太多太多的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本该扎根的岁月,却因过早开花,陷入浅俗的满足。
01.
书读多了,才华自然显露
午后,阳光和煦。
窗外,芒果树绿意可掬;体育公园里,篮球砰砰撞击地面,声声入耳。
打开电脑,我准备码字。
刚带学生研学归来,还很疲劳。但是,不写,憋得难受。因为,刚听了夏昆老师的写作课《不写,憋得难受》。
夏昆老师讲在他大学毕业的那年,受一篇文章的启迪,决定要好好读书。
读什么书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根据他的爱好——喜欢读史,推荐他读《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大概有3000多卷,4000多万字。
这样的体量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但当时,夏老师就非常虔诚地执行这位老师的建议。他每天一卷,雷打不动,哪怕是除夕别人看春晚,他也坚持看《二十四史》。
翻开书卷,27岁;合上书卷,42岁。他用14年光阴,读完了这套书。
与此同时,他要求自己35岁之前老老实实读书,不着急写作发表:“如果匆匆忙忙学了什么让别人看见,我个人的性格不太接受。”
然而,读书多了,才华自然显露。在30多岁的时候,夏老师就不断发表作品。起初是在网络上写点东西,写着写着,杂志社就找来约稿;写着写着,出版社就找来约稿。
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给孩子读唐诗》《张小飞诗词大冒险》《率性教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版了。
02.
从一位老师那里照见写作之困
与夏老师相反,我的阅读写作完全走的是另一条路。
在写作上,我是一个很早就受到肯定的人:
上三年级,写人生第一篇作文,就被当成范文念了;一篇考场作文,写完交卷,被老师拿去投稿了,居然就在市报发表了;上大学,校报主笔,文章一发就是通版;教学第一年,教学方面的文章发表了十多篇……
后来,我觉得我在农村教学简直是怀才不遇,撰长文书愤,结果,《教育时报》记者开车近300公里从郑州到南阳,听我讲课,看我带班,一连串报道。
此后,好运不断……
但在写作上,我有进步吗?有。可后继乏力。
问题出在哪里了?读书太少。
与夏老师相比,我的阅读和写作顺序,弄颠倒了。
夏老师读得多,读得深;而我,读得少,读得浅。
夏老师不着急写,结果一写起来就势不可挡;我写得匆忙,欲速不达。
夏老师的长期主义,照见了我的急功近利;夏老师的厚积薄发,照见了我的后继乏力……
03.
读书是源头,写作是源流
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居然是在教学19年后!
在苏州大学附中参加教育行走时,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读书太少。
我见到了凭着一张幻灯片做背景就可以娓娓不倦讲3个钟头的张文质先生,刀哥说:“我听过文质老师40多场讲座,从来都如闲庭信步,从来都不重样,甚至重复的句子都很少。”
我见到了“一头长发风吹不倒”家有“七房”的苏大附中校长陈国安。当我看到他的七房书,我一下子理解了他为什么能站在台上“胸有千江凭吞吐”。
我听着听着,真想大哭一场,为自己只是一枚“知道分子”而惭愧,为自己蹉跎了的恐怕是还将继续蹉跎的岁月,我想大哭一场!
“你读书太急,快阅读只能停留在技术主义层面,你要慢下来,慢阅读,读经典,读原典。”这是师父张文质先生给我的建议。
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又怎样呢?
阅读上先天不足,加上工作忙到一塌糊涂,根本静不下来,所以在阅读上我基本上也就那样了……
后来,接触到张祖庆老师,对我的阅读写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启。
且不说各位导师,就是羽轩、虫虫、郭凤、小鱼、桃夭、海波、曹大侠、珍珍……这些青年教师的阅读力和输出力,也一次次让我羞愧不已。
于是,我也意识到:写作,是我孤独岁月里发展出来的良伴;写作于我,是我自我对话、自我救赎、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一种工具。
且我比谁都迫切需要读书。
通常一个人的写作,起初的刚需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或领导交给的一篇公众号推文,或某个应景的约稿。
这样的写作,其实简单。
可是,走着走着,你觉察到了生命的渺小,个体的孤独,于是,你自然而然地给写作赋予了自我发现的意义。
你要“以己证诗”“六经注我”,要以书中所传达的精神诠释自己的生命。在书里,读出自己,那个“在路上”的自己。
我们通过读书,得以与失散多年或从未谋面的自己相认,抱头痛哭。
“不会写作,是因为读书太少。”“读写读写,一定是七分读,三分写”。祖庆老师说。
“阅读是入口,写作是出口。信息的入口大了,出口自然就大了。不写,憋得难受。”夏昆老师说。
写好作品一定离不开阅历和见识,人的亲身的阅历总归有限,来自阅读的见识会超过亲身阅历。信息的入口大了,写作不过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这一段时间,我在做一个专题的研究,满脑子都是这个专题,也常有“不写,憋得难受”的感觉。
我急于想把一切推开,想要一间小屋子,把我和一台电脑锁起来,足不出户,废寝忘食,甘之若饴。
04.愿我踩过的坑,不再成为你要走的路
关于阅读写作,我有太多太多的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本该扎根的岁月,却因过早开花,陷入浅俗的满足。
因为踩过坑,想要省你脚下的路,所以,有几句体己话想说给大家听:
1.你一定要狠狠地读书,做好培根的事业
像夏昆老师那样,认定目标,确定具体步骤,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读书读书再读书。
起初可以把范围放大大一点,然后有意识地找到你的兴趣所在,由此找到爱好,发展特长。
兴趣是你对它有感觉的东西,爱好是你喜欢的东西,特长是你会做的东西。
兴趣和爱好能让你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兴趣和爱好也是最早萌生的特长;而所谓特长,就是把兴趣和爱好发挥到极致。
找到特长,专注特长。“深挖一口井,你将拥有源源不断的泉。”
2.写作就写作,不追求“被看见”
书是要读的,文还是要写的。夏昆老师说要“养笔”,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我个人理解,养笔是练手感,保持手感。
写就写了,不必像苹果梨子桃“把鲜红嫩绿的果子挂在枝头”。
你写作,是为了生命的完整和幸福,是为了自我的开发与实现,而不是为了“被看见”。
过分追求“被看见”,会让你心态焦虑,动作变形,追求速成的东西。速成往往速朽。
当然,人都是群体中的人,被看见,被欣赏,被点拨,固然欣喜。但不被看见,也许是一份更丰厚的更有深意的礼物。
3.勤做复盘,勤于省察
善于自省是所有厉害的人的共性。
夏昆老师听了一位老教师的建议奠定了此后人生的走向,这是一种非常厉害的省察能力的体现。
果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这样省察的机会!
自省,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加速。我不奢望加速,往后余生,我只求不走弯路。总是走弯路,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呢?
今后,我们必须磨利自己的省察的刀。虚心,多听,多思,不要让那些有价值的建议“春风过驴耳”呀!
4.成长要组团,要互动
不走出来,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浅薄。不跟人交流,你就不知道你的思维有多少漏洞。
我在写《优秀班主任悄悄在做的班级管理创意》时,会把写完的章节发给身边的老师以及有经验的特级教师看,她们看出了很多我看不到的问题。因为她们的建议,书稿渐臻完善,我深怀感恩。
不只是写作,读书也要跟团。跟着一位或几位导师,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跟着一群好学上进的同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我学到了,就很好。多次聆听,便是致敬。
在我成长力最旺盛的年月里,我却无法接触到优秀的导师,无法受到启迪,已成遗憾。
如今,我心怀感恩,愿自己知行合一,勤而行之。
窗外,芒果树绿意可掬。亲爱的你,和我一起,躬身平整土地,不要焦虑时光。
本文作者 丨苗旭峰(厦门市英才学校教师)
文章来源|“且种且歌苗旭峰”微信公众号
插图设计 |王荣佳
责任编辑:
网址:一位老师的反思:不要在本该扎根的岁月里,着急开花 https://mxgxt.com/news/view/10930
相关内容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太着急徐小虎:大人都很笨,只为孩子的生活着急,却不为孩子的快乐着急
曲扎要寻找斯郎措
莫奈和我们,本该是光的开放和在地
84岁韩天衡亮相师生展说近况,“时常一手扎针,一手拿着笔对着空气描摹”
一个诗人该如何思念故土?李自国为故乡富顺写了一本“返乡之诗”|当代书评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花时间在这3件事上,有一个都要反思了
【直击高温下的排练厅·北京京剧院】不开空调“偷天时”,跟着恩师练苦功
岁月无情,问心无愧就好
一周艺术人物|欧格雷迪获古根海姆奖,汤宁容展“听见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