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商场的霓虹灯下,37 岁的于淼正在整理货架上的商品。这位TVB演员曾凭借《多功能老婆》里“霸气小三”的角色被观众所铭记,而此时此刻,她的身份却是超市员工。她坦言接拍广告是 \"把自己卖了\",但更愿强调 \"赡养父母交房租\" 的生存责任。当镜头前的光鲜成为往事,香港与内地演员截然不同的生存图景正逐渐显现。
香港娱乐圈奉行 \"计件薪酬制\",即便是 TVB 签约艺人,月薪不过万余港元。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使得配角演员需要兼职补贴家用成为常态。陈思齐转行直播卖鸡脚,梁珈咏在商场摆摊,蔡淇俊与妻子经营餐饮店,这些 TVB 艺人的职业轨迹,折射出香港娱乐工业的残酷现实 —— 当聚光灯熄灭,演员不过是按劳取酬的普通职员。
反观内地娱乐市场,头部明星的片酬动辄千万起步,综艺通告、品牌代言构筑起财富金字塔。即便二三线艺人,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运营也能获得可观收益。这种悬殊源于两地市场规模差异:香港 700 万人口撑起的影视市场,与内地 14 亿观众的消费能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当 \"TVB 演员东莞打工\" 成为热搜,部分网友质疑其 \"卖情怀炒作\"。这种争议背后,实则是大众对明星光环的惯性认知与生存现实的激烈碰撞。于淼在采访中直言:\"TVB 的明星都挺穷的。\"这份坦诚撕开了娱乐圈的华丽包装,展现出职业演员的真实生存状态 —— 褪去角色滤镜后,他们同样需要为五斗米折腰。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转型的香港艺人普遍展现出积极姿态。陈思齐自封 \"鸡脚皇后\",梁珈咏在社交平台分享摆摊日常,于淼用 \"人生下一幕仍由自己主导\" 激励观众。这种职业韧性,恰是香港影视黄金时代留下的精神遗产。从周润发坐地铁买菜到欧阳震华逛平价超市,务实作风始终贯穿香港艺人的生存哲学。
当内地顶流因天价片酬引发争议,香港演员的 \"打工日常\" 反而成为行业生态的清醒剂。表演艺术不应是通往财富自由的捷径,职业演员的本质仍是需要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或许只有当明星光环不再与锦衣玉食划等号,影视行业才能回归内容创作的本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