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谭卓,她的话不多,给人不怒自威的气场感。正值拍摄时的金秋九月,微光打在她清冷的烟熏眼眸上,更添一丝我自怡然的疏离。秋季,被谭卓称为“最完美的季节”,“或者说应该是最美好的季节,因为我的生日和我儿子生日都是在秋天。”她的身上冥冥之中似乎真带了些专属这个季节的气质。那是一种平和的、淡然的姿态。如果说秋有自己的颜色,那可能是一种带着温和的裸橘色,不似春天的勃勃翠绿,也没有夏天的炎烈火红,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带着独立自信的模样,尽情享受生命每一刻时光。
坚砺后的柔软
谭卓的聊天一开始属于话不多的类型,稍微熟悉一点,你会感受她身上的率性和温暖。在她这你听不到刻意逢迎而给出的完美答案,甚至有时候你还会被她毫不掩饰的真实所惊诧。当被问起是否享受现有的生活时,她也是真诚地袒露自己完全没想过,因为觉得毫无意义。“想我是不是享受现在,比较人生哪段比哪段更好,你不知道以后怎么样,而以前发生的以后也还会发生,我不太想让这些分散精力。”
谭卓曾在一次采访中描述自己的“个性太独立了”,然而孩子的降生,让她变得柔软。在慢慢接触的过程,你会感受到这份舒展的善意。当拍摄因为风格呈现陷入胶着的时候,我很惊喜于谭卓强大的共情力。她没有因为增加了拍摄时间而不耐烦,甚至积极提出可以展现更多情绪造型的选择,不厌其烦地多次尝试。
聊起女艺人绕不开的年龄容貌讨论,谭卓给出了自洽的答案。讨论个人与时光的抗衡,在她这里是毫无意义的思考。“你一定会老去,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我还是希望在你努力维持自己当中是保持一个自然的状态,这对我来说是美的,我不喜欢一张假脸,完全失去了生机,那种美是不吸引我的。”对于年轻的女孩,她鼓励大家追求多元健康的美丽。“我们的审美还是特别强调白幼瘦。我不希望因此发生很多审美的畸形和一些惨剧,很多女孩子可能没有这种认知和力量去把持自己,在环境中就被吞噬了。我希望至少我们力所能及去形成一种认知和传播,让更多的女性和男性不只是这种审美。”
谭卓感谢了身为演员给自己带来的身材容貌要求,让自己有了官方的理由自律。现在的她,展现出更温和舒展的自在。“毫无疑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比较体面的一个外表,我觉得这是其实一种内在的价值的追求。所以我也很感恩这个职业,让我可以继续要求自己,不管到了什么年纪。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人内在的丰富,否则你这种焦虑永远会伴随着你,以及你的空虚。”
从没想过舒适圈
谭卓塑造的角色不乏经典,更有不少人称赞她演什么像什么。确实,她很擅长跳脱出剧情里的设限给你带来惊喜。谭卓似乎一直都是低调勤恳的样子,就连“久经沙场”的工作人员们聊起谭卓的印象,也是她因为拍拳击戏手臂无法动弹的模样坚持拍杂志。甚至百花奖的红毯,谭卓也是裹着绷带去的。当时的她一袭黑裙,简约的发髻,倒更似坚韧的黑天鹅令人印象深刻。也许正是谭卓每一次和角色的共呼吸共体会,才让每次的呈现如此饱满。不过那些角色的苦痛也给谭卓留下不少“副作用”,她选择尽快抽离,并不会放任角色对自己的影响,。“一些角色的情绪起伏,会让我身体不适,自然我也不享受。”聊起是否会有心动角色时,她倾向理性做决定。“我碰到这个角色不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剧本写得特别差,或者搭的演员不太理想,这肯定得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来判断。”
戏外的她,研修西方哲学史,尝试设计,探索艺术装置……确如谭卓所言,在她身上,不存在所谓舒适圈的思考。每一次的尝试都是随心而动,尽心则感人。“不仅在我的表演上,可能在我整个人生中都不曾出现过。就不是这样的性格,从来不会想这种问题。”就像她曾描述的那般“人类所有的命运,注定要去努力抗争。”她试图不将抗争定义为狭义具象的行为。在她看来,不管性格与否,人从降生开始,就在“抗争”中成长。“就像你跌倒再站起来,你受伤得忍受疼痛,你迷路要找寻方向……这都是人与自我的抗争,是人这样一种生物的宿命。这可能也是它的意义所在吧。”
积极的力量
当聊起艺术创作时,谭卓呈现出更兴奋的状态。其实早从她不受限制的艺术媒介表达上,就能看出她潜藏着的心境与表达。在她的艺术装置作品《无限可能的baguette》背后,她描述这是一种极其压抑情绪下努力挣脱的希望感。“一些设计中看起来不合理的世界,日常中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太常被各种局限所禁锢,我希望大家去打破个体的经验判断,更包容接纳周围的事物。”在她看来,艺术作品最重要是与人发生关联。“来看的人跟你这个作品之间产生的一些关系,看不看懂这些都无所谓,观众来了和它形成了交流,这是完整的一部分。”至于观者各自发酵的想法,她不设想标准答案但期待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反射的世界观。“你做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观的表达,他用他的世界观去理解,然后这就像一个回旋镖一样,你发射出去一个光波,它照射回来,才形成一个可能更具象的世界的样子,你们从这个过程中达到更多的认识。”
浏览谭卓的粉丝圈留言,发现喜欢谭卓的朋友也很独特,不会有喧闹的吹捧,到是有不少似老友般的对事业的叮嘱,保留着温情又适当的尺度。在谭卓看来,她也很享受现在和粉丝的关系。“我们现在的关系很好,我就做自己,我也不太懂墨守成规的东西,也不认为自己要去跟随潮流。而喜欢我的群体也很了解我,达到了一种默契,彼此非常舒适自由。”身为公众人物,谭卓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我觉得当你的言行会影响一些人时,你需要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希望我可以始终传递出一些积极的能量。”
在谭卓身上你会感受到待人接物的真诚有趣,坚定的个人追求。强大而包容,不会过多执着杂念,也不为他人牵绊,活得舒展自然。无论身份如何变幻,她始终带着对世界的敏锐和感悟,再用艺术的方式输出自我的表达。我们期待,在无限可能的未来,会看见谭卓更多可能的表达和探索。
Q&A
自己的个性是喜欢挑战,或是越挫越勇的性格吗?你相信“性格决定命运”吗?
我觉得这种总结性的对我来说特别难,我觉得人很难被一下子总结出来。在不同的节点,你觉得有你一直都是这样的,还是说你有一些节点有一些变化?变化肯定是有的,一直在成长,一直在经历人都会有变化。比如说也比以前有温柔的部分,然后有了小朋友之后发现对他可以特别的有耐心,然后也因为他的这部分,然后锻炼的你或者说磨练的你,在别的事上也可以产生耐心,都在不停的发生变化。
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我,与表演之间有什么共通?有什么特别喜欢的艺术家分享吗?
共通肯定都是有的,尤其从东方的哲学来讲,我觉得凡事都是相通的。不过艺术是完全作者式的,艺术家一定是表达他非常自我的东西,如果不是他就做一个装饰品了,这就是做工艺品,而不是艺术。
现在比较欣赏更成熟的艺术家,世界的大师如同银河般星光璀璨,这不是有一位两位能就能完全去替代和覆盖你所喜爱的艺术领域,因为每个人都那么的独特,给你启发,让你欣赏。
做艺术之后,有什么心境或者习惯上的改变?
做艺术之后会更留意材料和技法,制作方法,会留意看别人都在用什么东西,他们会做怎么样,所以每次去看展就不是只看作品,离近了看用什么材料,然后看侧面离近看看细节等等。
你怎么理解文艺这个词?觉得自己算个文艺青年吗?
这个词就感觉被用坏了,本来是一个挺好的词。我觉得从字面意思,我肯定是我热爱文学和艺术的。艺术上会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走下去,一直做到老。
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周末画报1243期
《谭卓:悠然见秋》
监制— CarrieCao
编辑策划—吴笑言
摄影—Oliver俊
摄像— SKstudio
造型—ChokiChang
妆容—Ricky
发型—唐甜
原标题:《谭卓:悠然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