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年,博纳影业终于A股上市,这一切离不开他的帮助!

发布时间:2025-05-05 09:00

关注我,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 !

在去年12月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发言:“现在影视公司上市比登天还难!”

博纳影业堪称近年来最红火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相继出品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长津湖》等爆款主旋律商业电影,但它的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博纳影业2016年从美股退市,2017年在A股提交招股书,由于大环境已陡然生变,5年后才终于登陆A股。

小编|南墨

隶属|我爱学习俱乐部编辑部

隐忍换到的坚韧。

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那天,博纳影业就遭遇破发,跌了22.59%。但这并不是重点,用于冬的话讲,博纳赴美上市的6年是在海外孤悬的6年。

国内的分析师“忽视”博纳,尽管博纳影业出品的电影屡屡在市场成为爆款;国外的投资人“忽视”博纳,即便博纳影业盈利也无法被认可价值。此时的国内电影市场和资本市场却在迎来一个真正的牛市,电影市场彻底进入到商业大片时代。

带着不甘和苦闷的于冬,再也无法“隐忍”下去,随后决定从美退市。在博纳影业首次发行A股的答谢会上,于冬上台便再次口述了自己20年的奋斗史。谈及美国上市的经历,尽管结果并不如愿,但于冬认为美股上市练就了博纳影业类似于好莱坞的现代化大制片厂制度。

只是没有料到,博纳退市归来,这一“归”就等了2400余天,于冬也不由发出感慨“这条路,走得好苦,好艰难”。而在回归A股的路上,关于博纳的“生意经”也有不少争议,过度依靠主旋律大片,以及是否能够赢得资本青睐都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压在博纳身上的“石头”。

博纳影业自然无法立刻给出答案,虽然顺利回归A股,但博纳影业依然需要通过隐忍来换取坚韧。如果说美股的“隐忍”换来内部制作体系成熟的“坚韧”,那么A股的“隐忍”所需要换来的自然有中国电影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坚韧”。

现如今的中国电影公司,已经到了重新去探索商业模式的岔路口。博纳影业上市并不是交出了一个“答案”,而是打开了一个“试卷”,这个试卷的“命题”是:中国电影公司如何重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来换取资本信任?

-1-

最年轻的科级干部下海创业

作为博纳影业的掌门人,1971年出生的于冬是中国第一批民营电影从业者。

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没毕业时于冬曾在北影厂发行科实习,毕业之后其被分配到北影厂工作。

当时,国内民营电影行业的大幕刚刚拉开,华谊兄弟只是一家广告公司,光线传媒的创始人还在一家报社任职,而于冬跟着科长到处跑发行,为了多卖出几部影片,经常被叫去喝酒。

聪明肯干的于冬,自然业绩突出,也由此得到了当时北影厂厂长韩三平的提拔,工作仅三年便成为北影厂最年轻的副科长。

在于冬的规划里,或许很快可以坐上正科长的位子。但命运推了于冬一把。

1999年,国家广电总局将北影厂在内的国企合并,成立了中国电影集团。于冬被移交给中影,不仅没能升职,还只能做一些“边角料”的活儿。当时,冯小刚拍摄了《甲方乙方》、还有姜文的《鬼子来了》,除却少有的国产电影,大多还是“大片”引进。

同年于冬下海创业,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博纳影业。

他看中的第一部电影是由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说出你的秘密》。为了说服黄建新,于冬拿着身上仅有的30万作为定金,用120万买下这部电影,又通过一系列宣发,最终这部电影在全国卖出超1000万的票房,于冬也赚到了人生第一个50万。

于冬的第一桶金靠的是自身的闯劲与努力。接下来,于冬则赶上了政策的红利。

2001年,广电总局出台系列影视开放政策,其中一条是允许民营企业独立出品和发行电影。这一年,中国电影产量大幅提升,博纳也拿到了全国第一张民营电影企业的发行牌照。

内地电影进入发展期,港台电影开始进军内地市场。于冬抓住这个机会,全力运营香港导演文隽担任制作人的《我的兄弟姐妹》,这部200万的小成本电影,最终拿下高于成本十倍的票房。

博纳也由此在行业内打开了知名度,也开启了与香港电影圈的合作大门。此后,高达八成的香港电影,包括经典电影《无间道》、《头文字D》等都通过博纳在内地发行。

创建十一年后,于冬带领博纳登陆纳斯达克,虽然退市收场,但博纳影业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2-

曲折上市

博纳对A股的追求,“几乎把能踩的坑都踩了一遍。”传媒行业分析师刘子明这样调侃道。

博纳首次美股上市在2010年,敲钟当天,于冬身边站着制片人施南生和演员巩俐,意气风发。但很快他就后悔了。或许是受好莱坞电影巨头米高梅破产影响,投资者对电影公司变得谨慎,博纳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8.5美元。

反观国内影视公司,自2009年华谊兄弟登陆A股,便进入蓬勃期。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不断涌现出新组建的影视基金,到2013年底已有25只,平均每只规模近13亿元。

到了2015年,博纳的市值一度不足华谊兄弟的十分之一,在美上市5年间只融到近1亿美元。于冬十分不忿,他坚信博纳在美股市场被低估了。

2015年6月,博纳发布私有化退市公告,2016年4月完成私有化交易,从美股退市,彼时其市值约50亿元,2017年9月首次向深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可惜,博纳回来之后的A股市场已经不是曾经的市场了。

尽管博纳受资本青睐,引入阿里影业、腾讯等,融资25亿元,2017年又引入万达电影与一众明星股东,融资10亿元,估值160亿元,但无论是想上市的博纳,还是试图借此快速“致富”的明星,都不得不“慢”下来。

2017年,影视行业陷入寒冬,上市不易,谁料2019年又遇上博纳的审计团队瑞华会计师事务所“造假风波”,而后是疫情冲击。2020年8月,博纳再次递交招股书,11月首发过会,可能受当年业绩下降影响,直到2022年7月才拿到上市批文。

就在8月18日敲钟的前一天,于冬还陷入与女明星江疏影的绯闻中,使得金巧巧和江疏影亲自辟谣。

跟博纳一样等了5年的明星们,总算等来了“解套”机会。

明星股东中,当时黄晓明、张涵予们认购时的增资价格均为14.55元/股,如今的股价距此还有距离。

2022年3月、7月,博纳有两次股权转让事件,刀郎庄园以18元/股作价1237.5万元转给于冬;通过拍卖形式,新华联持有的股权被转让给太平洋证券。目前于冬合计控股28.09%,为实控人。

相比之下,章子怡、韩寒、张涵予等明星们反而做到了“从一而终”。博纳会辜负他们的期待吗?

-3-

千亿市场的起伏

深层次看,博纳其实也站在了上市的关键节点期:一方面,传媒板块估值整体已到低谷,有望进入触底反弹区段,博纳的上市既是对这一领域估值的修复推动,也将提振电影或传媒行业的士气与信心;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市场“走出”疫情,继续复苏,重回上升周期的迹象也更明显。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近10年来保持稳步增长,参考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国内电影票房从2011年的131.15 亿元增长到2021 年的472.58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68%。观影人次从2011 年的3.28 亿增长到2021年的11.67 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53%。

普华永道在《2019-2023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报告(2019年6月发布,未考虑疫情影响)曾有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电影复合年增长率为9.4%,将在202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达到122.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19.3亿美元,到2023年收入155亿美元,成为千亿市场。

疫情将此规模的达成延缓不少,但趋势依然可见。

需求端,疫情及其管控常态化,乃至未来逐渐退去,观影需求将逐渐恢复甚至可能会有爆发性增长,而国民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随之带来观影等精神消费增加,则是电影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支撑。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观影次数只有1.2次,相较美国的3次,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供给端,疫情导致部分没有竞争力或竞争力较弱的中小影院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提升,诸如博纳等龙头企业正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竞争空间。

同时,优质的电影作品不断出现,成为人们观影的直接牵引力。其中,内容创新、数字技术创新,以及两者的融合等,带给电影市场新的变化变革与推动力。

国信证券曾发布研报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需求旺盛,但内容供给稍显不足,行业仍然处于复苏期,电影行业存在很大的向上弹性。从长期来看,影视行业的长期逻辑仍然是“内容为王”。因此,影片项目储备和IP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应到博纳,其将是中国电影新市场的受益者,也将是推动者。

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其一,博纳已形成并将持续进阶的全产业链布局,将会带来各业务间更多的互促循环效应,这是一家企业整体竞争力走高的关键之一。

其二,博纳在主旋律题材商业片积淀的成熟能力,加上电影行业内顶尖的导演、演员等阵容,同样是互补和加持效应,持续优质内容产出,加上全产业链的体系运作,其分羹市场的能力不言而喻。

其三,博纳的影片储备充足,部分重要作品包括《无名》、《三趟车》、《神话2》、《红海行动2:虎鲸行动》、《智取威虎山前传》、《海的尽头是草原》、《平凡英雄》等,未来计划每年以“三大片+三小片”的节奏上线新片。

这些效应与势能的落地,自然不仅是博纳竞争力的升级,也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变革发展形成一定驱动力。

-4-

中国电影需要新故事

中国电影公司已经到了需要重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的阶段了。

博纳影业的上市,的确对于目前的电影产业来说是一剂强心针。但是比信心恢复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中国电影公司该怎样重新同资本讲“故事”。

在内容创作上,博纳影业占尽了主旋律的红利,而在终端市场,发行+影院足以给博纳影业留出成长空间。这种内容+发行+影院的“垂直产业链”保留了博纳影业商业模式的“基本盘”。

虽然也有人在质疑博纳影业是否已经将蛋糕做大,但是在疫情后,被冲击到如此严重的电影产业首先应该保留的是“基本盘”。

从全球电影产业来看,如今关于电影公司的商业模式探讨也已经进入到了“2.0时代”。在“1.0时代”,好莱坞巨头的核心武器是全产业链,是以电影全球发行为轴心不断发散的IP全产业链盈利模式。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的发家是建立在一个没有高度数字化的传统市场体系内。而中国电影市场,是一个被高度互联网化的市场。

但好莱坞全球发行和IP衍生打下的基础是好莱坞积累的“家底”,疫情前后大力推动流媒体平台,于是最终确立了目前全球影院发行+流媒体的“双线策略”。这是好莱坞现如今交给华尔街的“资本故事”,而且基本成为了好莱坞巨头生存的“统一模版”。

中国电影公司在1.0时代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着三个核心:地产+、明星+、互联网+。但这三个核心在如今的时代又都面临着各自的生存难题。

地产商在疫情后的相继暴雷以及电影产业长周期的特征,让万达、融创为主还尚且布局影视行业的公司日子并不好过;而大举并购明星公司通过业绩对赌等迅速崛起的传统影视公司,也因为2018年开始的税务风波在品尝着“延时苦果”。

华谊的市值从800亿缩水到现在的75亿;互联网巨头则因为反垄断的压力对于影视布局陷入到一个徘徊期,腾讯因为自身战略布局“调整”了腾讯影业的定位,阿里影业从长期来看显然还会受困于“主出品”的内容短板。

中国电影产业真正进入到商业大片时代也不过10余年。所以,2.0时代的好莱坞巨头可以迅速踏上流媒体平台的“救生船”,但2.0时代的中国电影公司则需要先巩固自己的“基本盘”。

“受过伤”的资本自然不会因为博纳影业的上市就重新嗅回电影产业,但博纳接下来的资本之路的确是资本关注这个行业的一个窗口。作为民营影视公司的龙头,百亿市值自然不是博纳影业的目标,百亿市值,更像是博纳“隐忍”下来的基本盘。

换另外一个角度,被疫情冲击陷入低谷的电影行业,博纳的个中曲折自然无法一一体会。现如今连续股价上涨,重新站上百亿市值,自然也是这家民营龙头“忍”出来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所有权归原作者(侵删)

【预言】微信究竟会不会被取代 ?【TA】进两次监狱,两次名校被拒收,被诬陷杀人,与天“斗”却赢了半颗棋子 【TA】负债48亿,追债人办公室随地大小便,从决定自杀到起死回生的八年 【思】合伙人,合的不是钱,而是人品 【思】人对了企业就对了“我请你来不是让你证明我错了,而是如何快速达成目标!

【惊】商界“暴君”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悟】25岁成联想接班人,27岁被柳传志送进监狱,草莽英雄终成房地产大佬!

【悟】“死于25岁,葬于75岁”,你的人生也会是这样的吗?

【新】比海底捞的服务更“毒”,可以毫无理由退货,这家超市被星巴克称为“价格警察”

【悟】30岁丧夫,36岁南下打工,放弃8000万年薪,董明珠为格力耗尽一生,图的啥?

【思】市值1万亿!他18岁被迫创业,曾多次破产、遭背叛,如今收入是BAT总和,缔造世界神话!

【醒】从卖血度日到身家650亿,红牛之父是如何逆袭成功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历时五年,博纳影业终于A股上市,这一切离不开他的帮助! https://mxgxt.com/news/view/989769

相关内容

博纳影业上市大涨44%,老板于冬却身陷女明星绯闻 关注全球市场,更多内容请扫描上面二维码下载财通社APP阅读 来源:深蓝财经 作者:郑婷 从美股私有化6年后, 博纳影业 ...
市值91亿元 博纳影业上市低于最后一轮估值 于冬已实现完整产业链
博纳影业 博纳影业上市
博纳影业美国上市 巩俐袁莉有望成明星股东
博纳影业:业绩承压与明星“被套”
300万,博纳老板家族又因为离婚打官司了……
粽子第一股来了,五芳斋A股上市!盘点商业版图
商人韩寒的资本路径:从力盛赛车,到果麦文化和博纳影业
五芳斋将在A股上市
中华老字号五芳斋,计划在A股上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