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星”定义的探讨
写在前面
最近被毕业的事儿弄得昏头转向,没看什么书,手反而因为搬书磨出了茧。既然最近没有什么可输出的东西,那就将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小段落改编后分享一下吧,是关于明星定义的探讨,感觉这个问题还蛮有意思的。说心里话,整体来看,我自己觉得这篇毕业论文写的很失败,从选题到思路都不是我擅长的方向。教训在于,作为一名本科生(还是广告学院的),还是脚踏实地的研究一个小问题即可,野心太大不是什么好事儿。
不过,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还是有一些收获的。首先,从论文指导老师那里我了解到了许多之前不太了解的社会和媒介学知识,这指导了我最近的阅读方向。其次,我得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经验,例如以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自己的论文自己负责,别太依靠他人。第三,至少在近几年我是绝对不会再跳入媒介技术学派的大坑之中了,想研究这个,资历还太浅。
言归正传,据我观察,新闻传播学者对于明星的研究很少,也很不严谨。确实,对于明星产业的研究很难“入场”,一般人很难轻易地接触到这些明星。这就导致了许多关于明星的研究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不过,虽然写的不好,但我觉得我这篇论文在某些问题的发现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例如今天要说的“明星”定义的探讨。
(一)经典“明星”定义的缺陷:缺乏动态性
何为明星?“明星(star)”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非常之高,我们每天所关注的大众媒体、社交网络上都充满了各类明星的花边新闻。在一般人眼中,明星就是为大众提供娱乐产品、能吸引众多人目光、自带流量的那些人。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来看,至少在中国,似乎从未有人给明星下过一个权威且详细的定义。
目前来看,国内外学者在阐释明星这个定义时,多以“明星学”奠基人理查德.戴尔的代表作《明星》一书中的定义:明星是“无权势的精英(The Powerless Elite)”为权威定义进行阐释。
这个定义在现在看来缺乏严谨性。我们可以看到,在娱乐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许多明星已经纷纷走入政坛,或是表现出较为强大的政治影响力。除此以外,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有些人称不上是其所在行业的“精英”,但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例如TFboys,论才艺、长相,他们绝对算不上是行业顶级水平,但却能成为中国第一偶像天团。
因此,说明星是“无权势的精英”似乎无法服众。实际上,理查德戴尔这个定义也是引用自前人弗朗切斯科.阿尔贝罗尼的论文,加之理查德戴尔这本书出版于1979年的英国,当今的社会文化、媒介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今时今日学界在引用《明星》一书中所使用的定义时,也应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修改。
(二)对明星的再定义:通过媒介呈现的顺应时代价值偏好的宠儿
戴尔的时代,人们心目中的明星专指电影明星,而受制于当时的政策环境,电影明星一般无法直接参与政治。因此,他觉得明星是“无权势”的精英。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电视等媒体上抛头露面,明星却不仅限于电影明星,运动员、商人、教师、化妆师……任何职业中的人在当今的语境下都有可能成为众人口中的“明星”。所以,明星不一定无权势。那么,除此以外,一个人需要有什么样的特质才算是明星呢,而且如果没有被大众所熟知,造成一定的影响力,也不一定能称得上是明星。
唐国强年轻时还是中国最火男演员,这与现在的流行审美很不相同
部分明星研究学者已经给出了这个答案,成为明星还要具有符合其所在时代价值偏向的某种“气质”。这种气质的范围很广泛,它可以是某种价值观、某个国家特定的文化,也可以是某种吸引人的特质。例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普遍认为军人身上所具有的阳刚、坚毅的气质是符合当时时代的价值偏好的。所以那个时代的明星也多是“军人”作风。
不过,明星的这种“气质”只有在特定媒介下可以被凸显或是放大,才能被公众所感知到。例如,在明星学者眼中,最早的明星诞生于电影媒介,因为电影镜头放大了某些人的“明星特质”,譬如“情绪化”的嗓音、适合在镜头下呈现的脸庞等。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奥黛丽赫本,在银幕之下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只要被镜头捕捉到,就能大放光彩。比利.怀尔德曾经这样评价奥黛丽赫本,她身上有一种“跃然于银幕的品质”。如果放在戏剧时代,奥黛丽.赫本绝对无法成为明星,正是她身上的这种银幕感成就了她。
因此,总结来说,明星就是:具有符合时代价值偏好的特定气质,并通过特定媒介放大这种气质产生广泛影响,将这种影响转化为收益的人物。
在论证完明星这个定义的内涵后,我们会发现,明星诞生于特定媒介之中,随着媒介形态的变迁,明星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目前所提出的明星的定义在未来也有可能面临着要改变问题。
实际上,定义里所谓的符合时代价值偏好这一特点很难被人们感知到,因为作为个体我们一般无法感受到这种价值偏好的动态变化。在这个定义中,比较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同媒介下明星的变化。
很明显的是,从电影明星到电视明星,再到当今社交媒体中的网红,不同媒介的确为明星的形象特征带来了较大影响。黑白电影时期,明星都是以神的形象进行呈现的,例如我最喜爱的嘉宝,他们梳妆整洁,保持着高度庄重的仪表,因为电影是一种仪式性的媒介,需要明星表现得更为精致,尤其在当时,电影被称为“电影宫”。而在新闻统治的电视媒介中,这种神性就开始下降了,代表性的女星有简.方达,她讨论越战,保持激进的政治形象,这使她成为了美国70年代的代表性女星之一。而到了社交媒体,明星的形象更是大大改变,就拿各种诞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原生明星——网红来说,尖下巴、会卖萌……有人甚至不认为网红算得上是明星,但事实上,按照他们的流量关注度来说,他们就是社交媒体上的明星。(当时电视出来的时候人们也不认为电视演员算作明星,因为他们和电影明星不一样。)
网址:关于“明星”定义的探讨 https://mxgxt.com/news/view/98057
相关内容
这才是真正的剧抛脸,探讨演员刘学义的可塑性郭晓东探讨了“愚孝”的见解,成长背景铸就了坚定的态度
最符合程潇对好身材定义的女明星是谁?
提问关于继续当舔狗的问题,探讨是否继续追求心仪对象
生存铁律,探讨中的人性与刘备的生存之道
金星 娱乐评论大赏金星最讨厌的明星
探讨选秀歌曲的匹配度,聚焦于养成系 的独特风格,一起探索朱志鑫
多行不义必自毙! 薛芳菲:“我定会讨回公道~”
探究姜梨选择明义堂深造的动机,方能领略她的长远规划
在你看来,少年歌行?让我们一同探讨剧中等角色的魅力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