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迎利好,可网友对这个行业还有四大误解
文|犀牛娱乐 小福
编辑|朴芳
这一次,休眠多日的电影行业真的要正式复苏了。
5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在“重点场所防控”一条指出: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公园、旅游景点、运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以及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
至此,从1月下旬停摆至今的影院终于有望陆续复工。而随着影院恢复正常后,距离新片的到来,也就更近了一步。
近几个月来,中国电影行业和从业者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影视寒冬尚未结束,疫情冲击又来补刀,成百上千家影院陷入经营危机,中小影企的经营也难以为继。
《经济日报》报道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已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是2019年全年注销或吊销数量的2.82倍。
电影从业者生存明明如此艰难,却始终有人不这样认为。
或是娱乐新闻上那些天价片酬的明星和动辄几十亿的国产电影大片票房让人先入为主,使得许多人都坚持认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人人都是轻松月入数万,日子好不快活。
从多年前的煤老板时代,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大厂独领风骚。时过境迁,圈里的从业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是人们十年如一日的误解。
直到这场疫情的出现,让影院停摆的新闻数次刷上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前列。这一边,从业者们怨声载道,不断呼吁上级部门能够帮助电影行业渡过难关;另一边,网友们的讨伐之声相较以往丝毫不减。
在很多网友眼中,电影行业只会“无事闷声赚钱,有事卖惨哭穷”。每年送出去的那几百亿票房,似乎全进了这些人的口袋。
可电影行业的这几十万从业者中间,又有多少人见着钱了?
细数这些年来人们对电影行业的种种误解,不仅没有减少的迹象,似乎还越来越多了。我们无力去让每一个把电影行业放在对立面的人改变观点,但至少,我们希望能够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来为从业者进行正名。
1、电影院和电影公司赚钱多
拍电影赚钱吗?理应是赚钱的。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目前国内影史冠军《战狼2》累计票房高达56.83亿元,在票房TOP100中,票房超10亿的项目就有74部之多。这其中无论哪一部的成绩,换算成真金白银放在普通观众眼中都是天文数字。
票房收入究竟进了谁的口袋?
目前,在国内上映的所有影片都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账手续进行票房分成。按照《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在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以及3.3%的税费后,参与分账的净票房比率为91.7%。
其中,片方和发行方分账约为净票房的40-42%,院线与影院的分账约为57%-59%。而事实上,国内大部分院线和影院的分账比例并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影院与院线的二次分账比例也并不固定。
也就是说,刨除一切外部因素不论,每年也仅有约一半的票房能够进入影院口袋。
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影院数量达到12408家。但在此之中,仅有少数票仓城市的龙头影院,能够实现稳定盈利。
另据拓普数据,2019年产生场次的11469家影院中,全年票房不足500万票房的影城数量占比63.79%。这意味着即便没有疫情,在正常经营状态,仍有六成左右影院处于亏损状态。
国内大部分影院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这也就解释了疫情后,国内影院首当其冲的根本原因。国内的电影院,真的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赚钱。
影院向来不是手握票房大头的收款人,那么片方总该是了吧?
部分头部电影公司的确血厚,却也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样风光。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无论任何电影公司,都无法保证其影片能够顺利面世。观众们能够顺利在银屏中见到的仅为少数作品,而很大一部分项目都在上映前因各种原因流产。
有幸上映的影片,又很难避免赔钱。根据电影局发布的官方数据,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元,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 亿元。其中,在共计422部的上映国产影片中,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仅有47部。
而仅仅是年票房前三名的国产片《哪吒》《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累计票房就已经突破百亿。剩余的大部分项目,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
电影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品,无论任何体量的电影公司,都无法保证其项目的盈利能力。甚至可以说,赔钱,才是电影行业最常见的现象。
(图源:关于电影《流浪地球》票房的进展公告)
(图源:北京文化2019年报)
手握《流浪地球》的北京文化,在2019年除了一部年冠《流浪地球》外,无一部主控作品表现优秀。而票房超50亿的《流浪地球》,根据此前北京文化发布的一份票房进展公告,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影业收入为6-6.5亿元,来源于该影片的收益仅为2.4-2.8亿元。
作为国内院线龙头的万达电影,也饱受电影项目表现不佳之苦。在2019年,因主投、主控影片数量较少、体量较低且部分票房不及预期,电影制作发行及相关业务收入和利润较去年同期出现了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举的两个例子已经是上市的头部影企。行业内更多的中小型影视公司,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2、明星赚钱多
明星大概是整个电影行业中的唯一异类。明星赚钱多,这一点并非全是误解。
但事实上,能够被称为明星的,终究只是位于金字塔顶尖的极少数人。在观众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无数藉藉无名的普通演员,在行业内浮沉。
几天之前,一篇名为《腰部演员的哀伤》的文章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这群有些陌生的小演员们。文中的影视行业,脱去了那件光鲜亮丽的外衣,甚至还有些灰暗残酷。
税务风波中,普通演员无力承担;影视寒冬下,普通演员无戏可拍;而这次疫情的到来,更让他们的生活陷入窘境。
一些稍有积蓄的普通演员,尚可在待业之时居家充电,而更多的人,或许已经被迫出门谋生,甚至转行。
演员和明星,从来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3、主创、普通人员赚钱多
在笔者眼中,中国电影工业模式下,除了极少数头部创作者,大部分人的生存状态与普通从业者并无太大区别。
前一阵子,两篇青年导演、编剧生存状态调查的文章在行业内广为流传。数十位从业者通过自述,直观地向读者展现出了过去一年间他们的生活状态。在很多普通人中地位接近前几线明星的导演,大部分年收入不足20万。而更多的青年编剧,甚至无法稳定地维持温饱。
比起普通演员和电影的主创人员,更平凡的就是这些其他生产环节的从业者了。电影行业的基层从业者,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的一员。
更残酷的是,在电影行业中,二八定律的体现往往更为极端。夸张一些说,行业内的大部分钱都被1%的头部明星牢牢攥在手中,第二梯队,则是行业内的头部导演、编剧、制片人等核心主创,而剩余的90%从业者,收入水平只能用平庸来形容。
按照影视行业的薪资标准,一线城市的应届生也只能达到6000-8000的水平,根本无法与一些行业相提并论。
4、工作高大上,天天见明星
而最后一个误解也很普遍,说起拍电影,很多普通人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与明星共事。
而事实上,能够与明星共事的不过是少数几个工种,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中,有电脑、有手机,唯独见不到明星。
电影行业的基层工作并不高大上,也一点都不轻松,在繁忙的时期,996乃至007都是常态。从业者也并非为了明星而进入电影行业,全凭的是对电影的一腔热血。
希望来自各行各业的你们,能够对电影行业多些理解、多些宽容。我们和你们一样,也不过是一群对电影怀抱热情的普通人而已。
网址:影院复工迎利好,可网友对这个行业还有四大误解 https://mxgxt.com/news/view/979116
相关内容
昨日,无锡首个电影院正式复工既赚钱还结交明星?高中生对编剧行业都有哪些误解?
安信证券:传媒行业动态分析:影视行业2023年迎多重利好,暑期档超预期将加速行业修复.pdf
“网红”建筑=好的建筑?你可能对它有些误解
没复工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摆摊卖明星签名海报
董宇辉“口误”事件全解析:是误解还是对知识的挑战?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本周看啥|欢迎来到电影院,《默杀》迎战《小身边》
冯远征谈拍戏往事,坦言很多人对自己有误解,网友直接说出原因
北京市明星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