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文学是人学,写人人都有的那颗心

发布时间:2024-12-06 10:58

“小说要死、小说将死、小说已死,这些话大概也喊了一两百年,但是我们看到,小说依然活着,虽然它的状态有所变化,但是它依然活着。我还是很相信,再过几百年,即使这个世界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只要人在,《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些小说就依然在人世间流传。”

——乔叶

作家乔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学是什么?

古往今来,无数作家、批评家、哲学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文学是一种经验,也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艺术。1918年,周作人抓住了现代文学的实质和要害,他认为新文学就是“人的文学”。

近现代以来,在继承周作人观点的基础上,无数新的观点产生、发散。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毫不迟疑地回答:“文学就是人学”——文学要写人,写人人皆有的那颗心,也最终走到人(读者)面前。

近日,正观新闻记者采访到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向读者分享乔叶关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AI与写作、文学与传统文化等观点。

“AI越强大,原创越珍贵”

2023年2月,一本完全由ChatGPT撰写的图书在韩国出版,书名为《找到人生目标的45种方法》(45 Ways to Find the Purpose of Life)。整本书的写作和翻译仅仅花费了9个小时,该书创作完成后,也是由AI机器负责翻译成韩文、校对和插图工作。

写作会被ChatGPT取代吗?

当ChatGPT刚刚大火之时,这个问题便屡屡被人们热议。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写作速度,还是数据资源库方面,ChatGPT看似都远超人类。

近年来,ChatGPT的热度稍减,人们更加冷静地审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但关于ChatGPT的讨论仍然内含担忧——绘画、音乐、影视……AI早已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个领域。

“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被AI平替?应该是平庸的作品。”乔叶在受访时表达了自己对AI的理解。

乔叶并不否认AI在资源整合、逻辑分析等方面的强大,但她更强调人本身的创造性。“我们常说AI是靠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来自人类,需要人类的生产来供养它和投喂它,所以在科技的加持下它可能很神勇,但是它始终过的是我们的二手生活。我们本身的生活,即一手生活,我们对生活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创的,是极其珍贵的。”她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自己对于AI和人类关系的看法。

在乔叶眼中,人本身拥有很多弱点,情绪瞬息万变,有欲望、有恐惧,与永远理智分析的人工智能相比,这是人类的短板,但也恰恰证明人类的创作无限、魅力无限。

“AI的模仿能力越强,对我们写作者的要求会越高,就要求我们的创造性越强,我们的创造性在这个前提下会变得愈加珍贵。同时,这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与AI应该是遇强则强的关系,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潜力、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我们一手生活和一手创作的经验和能力的。”乔叶坦言。

“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其实都是‘人学’”

你上一次打开纯文学作品是什么时候呢?你上一次看网络小说又是什么时候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降低了作者的准入门槛,缩短了作品走到读者面前的路程,加上题材新颖多样,受到无数读者的欢迎。纵使网络文学作品鱼龙混杂,但在大浪淘沙下,仍然涌现出一批展现时代风貌、表达人民心声的精品,并有相当一部分走向海外,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

有人说网络文学发展迅猛,应受到格外重视和引导,也有人说网络文学良莠不齐,难登大雅之堂。而在乔叶眼中,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其实都是“人学”。“文学就是人学,是有其本质的、恒定的东西在的。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作者的写作方式、发表方式等有很多差异,但我想它们都是由人来写,要走到读者面前,它们最本质的地方是相同的。”

“我平时也会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比如《甄嬛传》,看完电视剧后我就会想去再看一遍小说,同样还有《星汉灿烂》,虽然是一部架空作品,但是里面的人情世故、性格逻辑都非常结实,非常有现实感。”乔叶笑着说,“我认为网络文学中,无论是历史、架空,还是玄幻题材,看似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和折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者怎样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呢?以不变应万变,让自己保持坚定的决心与强大,就能应对外界的千变万化。”这是乔叶自己多年写作经验的深切感悟,也给网络文学作家在复杂的市场中保持初心和自我,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近日,乔叶的全新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在书中,乔叶说:“在这太多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爱,要涌向那些真实而具体的人们。”

“写散文和小说当然是两个不同的状态。写散文就像和好友一起喝茶、叙家常,或者是与自己对话。写长篇小说时,比如我要写一个村庄的故事,我需要在心里对这个村庄上的所有人、所有事都要很熟悉,这就要求我在现实大量的体察和认知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乔叶说。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乔叶在创作中始终践行“文学是人学”的主张,坚持写“人的一颗心”。她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力,不懈地探索着人性的复杂多面,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思想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文化滋养就像空气,存在于呼吸之间”

乔叶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这个总面积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县城,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人烟。

“向来自河南省外的客人介绍自己,我说我是河南焦作人,我们那个县叫做修武县。从小我就听人说,我们县为什么叫修武,据说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兴兵伐纣,大军途经宁邑时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驻扎修兵练武,故改宁邑为‘修武’。”在乔叶看来,自己每次介绍家乡,看似随意,其中却蕴含了非常古老的信息。

河南本地文化对她的滋养也是如此,“河南深厚文化对我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呼吸之间,只是久在其中而不自知。就像有人说,离开故乡之后,才会更清晰地知道什么是故乡,平时不觉得,偶尔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自己拥有的文化资源是如此丰沛。”乔叶感慨道。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声却有形,中原大地悠久厚重的文化浸润着河南作家的心灵,从他们的文字中无声地显露出来。

据统计,包括乔叶在内,目前共有10位河南籍作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部获奖者数量的五分之一。

“河南作家有股‘拙劲’,愿意下笨功夫,我们常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我们本地作家就是这样牢牢扎根在丰厚的文化土壤中,根扎得够深,向上生长的后劲就会很大。”在乔叶看来,有些元素是河南作家共同关注的,成为河南作家共同的底色,比如黄河、乡村、大地,“我觉得我们对这些元素具有非常深厚、强烈、朴素的感情。”

这样的感情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学作家,同样在河南网络作者身上显露出来。11月28日,2024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郑州开幕,据统计,河南网络文学作家、从业者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比较头部的作家有任禾(会说话的肘子)、高鼎文(我会修空调)、萧瑾瑜等,郑州市网络文学创作者超1000人,有省级作协会员66人,中国作协会员13人。

这些网络作家的作品中不乏具有强烈河南本土特色的佳作,如郑州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代表作家麦苏(原名甘海晶)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我的黄河我的城》《陶三圆的春夏秋冬》等。他们描摹着河南的自然风光,关注本土民俗风情,展现独特的河南魅力。

“在同一片文学土地,种出具有共同底蕴的文学庄稼。”乔叶以“种庄稼”来形容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的共通性。

无论是演讲还是受访,乔叶不讲晦涩难懂的句子,她喜欢用比喻等手法,通过质朴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她说文学归根到底是写人,写人的一颗心。人人都有的那颗心当然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的心像大罐子,它有高汤,什么样的科技、什么样的智能、什么样的知识都要融合进我们这颗心里面,由这颗心像酒一样把它酿出来,这才称之为文学。”(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责任编辑:

网址: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文学是人学,写人人都有的那颗心 https://mxgxt.com/news/view/97493

相关内容

第五届茅盾新人奖颁出:让文学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茅盾文学奖,最值得读的10本书
茅盾文学奖最值得阅读的5本书
茅盾文学奖评分最高的8本书,值得终生反复阅读
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得主我本纯洁“重新”出发 从“小书房”走向“大社会”
以茅盾眉批本现象切入 姚明获“2023茅盾研究年度新锐学者”称号
从《人世间》到《繁花》为何矛盾文学奖改编大剧总出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第一人,现状如何?
茅盾文学奖,最受欢迎的五部神作
茅盾文学奖,五部最受欢迎的神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