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社交隔离
在这个专栏中,《少年新知》执行主编陈赛将与5位青少年心理和医学专家,包括徐凯文博士、陈祉妍教授、刘文利教授、宗春山教授、易嘉龙医生,就教育内卷、社交隔离、性教育、校园霸凌、抑郁症等话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青少年可能或正在遭遇的压力困境,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引导家长去观察、探究、感受孩子的情绪。
02 社交隔离 | 如何照亮一个陷入孤独的孩子?82.8MB
00:0001:00:16
主播/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曾参与三联中读《学会幸福》《这就是心理学》《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等音频精品课的策划与领读。
️嘉宾/陈祉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少年新知》专栏作家,三联中读《学会幸福》音频课主讲人之一。
社交隔离,也叫社交孤立或者社会孤立,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上感到孤立,缺乏与他人有效的联系和交往。有研究显示,长期处于社交隔离状态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如孤独、焦虑和自尊心下降等。同时,社交隔离还与认知能力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削弱等生理问题密切相关,对个人整体健康构成威胁。
在疫情影响的时期,大部分孩子都经历了线上网课、外出口罩和相当长时间的离群独处,使社交隔离的问题更加突显。而当社交隔离的影响持续,甚至会导致青少年在成年后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和抑郁倾向。
在本单元中,《少年新知》杂志的执行主编陈赛将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教授共同讨论:隔离、孤立会让孩子陷入“孤独循环”吗?哪些标志可以判断孩子已经出现社交障碍?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却越来越孤独?以及,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出孤独?
本期节目聚焦青少年社交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讨论和分享,能为家长提供一些预判和引导的方法,一起照亮困在孤独里的孩子。也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互动。
节目中涉及的词语、人物与书籍:
solitude:孤独;独处;独居
loneliness:孤独;寂寞
陈默:心理学家。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任《中国儿童报》《少年科技报》《新闻晚报》《新德育》等报刊专栏作者。著有《孩子,你怎么了》。
《在一起孤独——科技拉近了彼此距离,却让我们害怕亲密交流?》 :研究心理学三十年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将网络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十几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新的诠释,当科技能以机器人建立亲密关系,又透过网络让朋友圈一下子拉近时,人们彷彿同时成为了社交达人与孤独患者。要如何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能摆脱信息剥夺的亲密感?相信能在阅读本书后,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相关延伸(点击可跳转):
《<少年>有声版(2023)》
《学会幸福》
《这,就是心理学》
《如何洞悉你和他人的心理密码》
点击下图进入“如何洞悉你和他人的心理密码”专题:
2023.7
编辑/汤伟
音频剪辑/张译丹
转发海报
一起观察孩子的内心
带领他们走出情绪迷宫
网址:02 社交隔离 https://mxgxt.com/news/view/972726
相关内容
社交媒体与人际关系:连接与隔离的双刃剑PNAS: 潘玉峰教授团队发现两类神经肽信号相反的响应社交隔离进而调节本能行为
社会距离
外媒爆料戳爷和男友分手 社交平台超半年未互动
《总是有爱在隔离》曝预告 古天乐成龙全明星出演
惊!社交悍匪张庭竟然有这样的过去
社交媒体的运营
镜头记录下的明星社交,王鹤棣“社交悍匪”
来自湖北的明星 该不该隔离
社交孤立因何损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