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社会交往
发布时间:2025-05-03 17:40
“准社会交往”( Para-social interaction, 也有人译成“类社会交往”或“拟社会交往”) 是指受众将大众传媒中的人物当作真实人物做出反应, 并与之形成一种准社会关系, 这一关系类似于面对面交往中建立的人际关系。
引证解释
1956年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Horton & Wohl)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准社会交往”概念(Para-social Interaction , 以下简称PSI) ,用来描述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系,即某些受众特别是电视观众往往会对其喜爱的电视人物或角色( 包括播音员、名人、虚构人物等) 产生某种依恋,并发展出一种想象的人际交往关系,由于其与真实社会交往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霍顿和沃尔将其命名为“准社会交往”。霍顿和沃尔最早是在电视的收视情境中发现准社会交往现象的,他们观察到当地方新闻播音员在节目结束时说“晚安”时,很多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回答“晚安”,就如家庭成员在睡前互道晚安一样。
网址:准社会交往 https://mxgxt.com/news/view/957751
相关内容
准社会交往明星主持人如何与受众进行“准社会交往”
社交媒体中体育明星与粉丝准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掌握这些人际交往技巧,轻松成为社交高手!
当“假朋友”成了生活依赖:准社交关系的利与弊
害怕与人交往?怎么克服社交恐惧症?4个小方法要学会
来往发力移动社交 明星纷纷“扎堆”来往
八大社交秘籍,让你成为人际交往高手
《梅艳芳》——粉丝与明星的“准社会关系”
中华医学会 科普图文 社恐就是不爱与人交往?它其实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