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
中国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皇后(正妻),皇后所生长子即为嫡长子。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所以皇帝的嫡长子一般就是太子。
1.“立嫡以长不以贤”: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必须是皇帝的嫡长子,因此无论他是否贤能、聪慧,都依年龄长幼而以此类推。
2.“立子以贵不以长”: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必须是皇后(正妻)所生的长子。如:年长的皇子之母为妾(妃嫔),年幼的皇子之母为妻(皇后),只要妻(皇后)的子嗣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子嗣为太子;若妻(皇后)没有子嗣,就只能立“地位最显贵的妾”的子嗣为太子,不管其年龄如何。
自汉朝初期,为区分帝王与各个分封郡里诸侯王对其子嗣的称呼,“太子”之称只能由帝王之子使用,不再混用“世子”一词,其余诸侯长子均称“世子”。
皇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东宫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卫军。
太子与皇太子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而像“哪吒三太子”这样的太子称谓,只是古代民间对帝王之子的一种泛称,不是真正的太子。类似明清时期皇帝的子嗣叫王爷一样,事实上不是皇帝所有的子嗣都被封王,但还是叫他们为王爷。
由于皇太子有极大的权力,所以往往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如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汉武帝皇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兵败自杀,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的约束,也会发动叛乱,以致弑君。如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弑。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的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顺利册立、顺利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见。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越来越被削弱。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其他儿子们,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
由于太子与皇帝关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们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他们既不敢违抗皇命,又不愿得罪太子。
汉
新朝姓名
父亲
母亲
太子时期
谥号/称号
王临
王莽
王皇后
新朝太子
统义阳王
东汉
三国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首任皇太子孙登(追封宣太子)
吴景帝孙休皇太子孙<雨字头,下面繁体单>(音“wān”),字莔(音“xí”)
隋朝
唐朝
明朝
明惠宗朱允炆皇太子朱文奎
明熹宗朱由校皇太子朱慈炅 (夭折于王恭厂大爆炸追封为献怀太子)
明思宗朱由检皇太子朱慈烺(李自成破京后封其宋王,后于乱军中失踪。明安宗追谥为献愍太子,鲁王朱以海追谥为悼皇帝。)
明昭宗朱由榔皇太子朱慈煊(被吴三桂所杀)
清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两立两废)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皇太子爱新觉罗·弘历(密立,雍正十三年清世宗崩後公开)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首任皇太子爱新觉罗·永琏(追立皇太子,谥端慧)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次任皇太子爱新觉罗·颙琰(乾隆六十年清高宗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立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第二年即位改元嘉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皇太子爱新觉罗·旻宁(密立,嘉庆二十五年清仁宗崩後公开)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皇太子爱新觉罗·奕詝(密立,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清宣宗不豫,宣示朱笔,立为皇太子)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皇太子爱新觉罗·载淳(清文宗临崩所立)
网址:皇太子 https://mxgxt.com/news/view/957295
相关内容
太子和二皇子是什么关系皇太子发个小脾气
太子的成熟令皇后非常满意,俞飞鸿饰演的皇后言道:是太子,更是父子
太子与二皇子的兄弟故事
皇上驾崩,贵嫔竟联合太傅,绕过皇后直接让太子登基
三皇子扮猪吃老虎,太子与二皇子皆因失败而自尽,唯有他…
果然是皇家严选的儿媳妇未来的皇后,只有太子妃说的话太子才愿意听
精彩!太子与二皇子隔空唇枪舌战,昏迷中的三皇子成为焦点
穿越为皇太子萧逸的小说
难怪皇帝不敢宠幸子顾,太子死前道出皇后死因,璟和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