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失灵了,从预售第一到评分垫底。肖战射雕不再被观众买账
近年来,流量明星在电影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现象在2025年春节档尤为明显。以肖战主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为例,尽管预售票房高达3.5亿(占总票房一半以上),但上映后票房增速骤降,最终仅获6.3亿票房,评分垫底,成为“流量失灵”的典型案例。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流量明星不再被观众买账的原因:
---
为什么现在流量明星观众不买账了?
一、影片质量成为核心矛盾
1. **剧本硬伤削弱观众信任**
《射雕》的失败直接源于剧本问题。影片试图在2小时内浓缩原著复杂情节,导致叙事混乱、人物塑造单薄,豆瓣评分仅5.3分,观众吐槽“像5分钟看完一部电视剧的短视频”。此外,历史常识错误(如郭靖自称“北宋末年”)进一步拉低观感,凸显制作粗糙。
2. **过度依赖流量明星的行业惯性失效**
电影行业曾迷信“流量+IP+名导”公式,但近年观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2024年王俊凯、赵丽颖等流量明星主演的影片票房均未突破5亿,而头部大制作更倾向于选择实力派演员或内容导向的小众题材。
---
二、观众审美的理性化与市场去泡沫化
1. **票补退场暴露真实票房能力**
早期流量明星的高票房部分依赖票补(如平台补贴票价),但政策调整后,真实票房数据显现。以肖战为例,其核心粉丝约能撬动2-3亿票房,但面对春节档120亿的大盘,粉丝经济难以支撑大众市场。
2. **观众从“为明星买单”转向“为内容买单”**
2019年后,《流浪地球》《长津湖》等现象级影片的成功证明,优质内容才是票房核心驱动力。2025年春节档票房前两名的影片均为合家欢或特效大片,流量明星主演的作品仅位列第二梯队。
---
三、流量明星自身的局限性
1. **演技与作品质量不匹配**
流量明星常因演技争议被诟病,如鹿晗《上海堡垒》的失败直接导致其市场价值下滑。观众对“高片酬低质量”的容忍度降低,更倾向于选择实力派演员。
2. **粉丝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减**
流量明星的粉丝群体规模有限,且重复购票行为难以覆盖大众市场。灯塔数据显示,57%的观众一年仅观影一次,这类群体更注重影片口碑而非明星效应。
---
四、行业生态与资本策略的转变
1. **电影市场去流量化趋势**
头部制片方逐渐减少对流量明星的依赖,转而投资剧本和制作。例如,2024年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无一部以流量明星为主演。
2. **电视剧与电影的“双轨制”差异**
电视剧市场因购片方(平台)依赖数据指标(如热搜、点击量),仍存在流量造假空间;而电影作为toC市场,票房真实性更高,流量明星的“数据光环”在此失效。
---
结语
流量明星的失灵本质是市场理性化的结果。观众不再为“颜值+IP”的粗放模式买单,转而追求内容深度与观影体验。这一趋势倒逼行业回归创作本质,流量明星若想长远发展,需提升专业能力并参与优质项目。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电影票房已成为流量明星的照妖镜”。
网址:流量明星失灵了,从预售第一到评分垫底。肖战射雕不再被观众买账 https://mxgxt.com/news/view/951037
相关内容
春节档预售1小时,《射雕》破1242万夺冠,《唐探》《蛟龙》垫底观众不买账,巨亏超8亿?2025年春节档第一票房惨案诞生了
肖战主演的《射雕英雄传》,预售票房明明遥遥领先,为什么上映第一天…
肖战领衔春节档!《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预售票房破1.7亿!
《射雕英雄传》预售破亿,排片不升反降,为何业内看衰?
徐克的《射雕》预售成绩断层领先破1.2亿,但预告出来后大家慌了
被《熊出没》反超,流量泡沫被戳破,《射雕》给流量们敲响了警钟
《笑傲江湖》被众嘲,《射雕》亏损,2025年武侠片就靠吴京救场
《射雕英雄传》上线,出现清一色差评,流量明星成为大片禁忌
肖战射雕预售破3亿,依旧断层领跑,春节档大战让人大开眼界 截至最近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