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尤其是致力探索父子关系的为人父母者
1. 美国杰出精神分析师迈克尔·J.戴蒙德超30年父子关系研究总结
真实而有爱的父子联结赋予彼此超越生命的力量
2.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扮演着重要角色。父亲并不单单是帮母亲打打下手、做个替补那么简单。他是一个男人这个简单的事实和他所怀揣的父爱,将影响孩子一生
3.本书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父子关系,描绘了父亲的成长阶段(从妻子怀孕开始);追溯了父子关系,从儿子幼年时期的“监护人”阶段,到父亲允许儿子独立和成熟,引导儿子进入成年。而随着父亲的年老,父子相互再次走得更近。本书将为读者理解父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美国加州研究型精神分析师孙平 倾情翻译
中国著名精神科医师曾奇峰 亲笔作序
内容简介
书对父子关系进行了深刻而有力的描述。
作者迈克尔·J.戴蒙德对父子关系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研究。他坚定地认为,父亲身份对儿子和父亲彼此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父亲会深刻地影响儿子,儿子也会影响父亲。父子关系的发展会跨越某些特定的发展里程碑。他提出了“足够好的父亲”这一概念——一个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成长的人。他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帮助男性好好抚育自己的儿子。
在本书中,他分析了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父子关系,描绘了父亲的成长阶段(从妻子怀孕开始);追溯了父子关系,从儿子幼年时期的“监护人”阶段,到父亲允许儿子独立和成熟,引导儿子进入成年。而随着父亲的年老,父子相互再次走得更近,死亡成为必须接受的现实。本书将为读者理解父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迈克尔·J. 戴蒙德(Michael J. Diamond)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 家。他在洛杉矶精神分析研究所完成了精神分析训练, 曾被研究所评为年度杰出精神分析师,目前是该研究 所的培训师和督导师。
他曾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学副教授,并在 洛杉矶赖特学院担任教学和督导工作。他在精神分析 理论和技术、性别和男子气概、养育和父亲、创伤、 分离和催眠等领域发表了许多期刊文章和书籍章节。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引 言? /1
第 1 章 积极准备:将为人父 /9
第 2 章 从出生到婴儿期:一个父亲的诞生 /19
第 3 章 学步期:父亲把孩子带往世间 /36
第 4 章 童年早期:父亲把俄狄浦斯阶段的男孩领进男人的世界 /55
第 5 章 童年中期:鼓励孩子拥有掌控力、胜任力以及骄傲感 /74
第 6 章 青春期:从英雄到狗熊 /94
第 7 章 成年早期:在场边指导 /118
第8章 成年中期:男人对男人 /135
第 9 章 老年期:父子角色反转 /154
第 10 章 ??结语:生命的弧线 /170
致 谢 /181
注 释 /184
前 言
《何以为父》推荐序
甲骨文中的“父”字,是右手持棒的形状。《说文解字》解释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意思是父亲即规矩,可以手持棒子对子女实施教戒。古人造字,当真是全身心投入,用极简的笔画就呈现了父亲的主要功能,数千年之后仍令人膜拜不已。
这还只是“父”字立意的表面意思。精神分析更在乎的是潜在的内容:持棒是为“举”,表示棒子是悬空的,没有落下;如果落下,那就是“击”或者“打”了。一个“父亲”不管以什么理由打孩子,都是在以向孩子泄愤的方式掩盖自己的无能—那个棒子本来是应该落在他自己身上的。
时光流逝,文明也在长大。在这个已不是造字而是造AI的时代,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父亲的功能,以及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父亲。在众多的标准中,以下三点值得被特别关注。
第一,好父亲能够看见并接纳自己内在未长大的小男孩,所以他不会通过巨大的外在成就来掩盖小男孩的弱小和无助。在他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不害怕孩子气的玩耍会动摇他不稳定的所谓男子汉气概。而缺席孩子成长过程的父亲就恰好相反:他们需要太多的金钱、地位和荣耀等,来弥补自己人格的发育不足。在这个意义上,孩子就是镜子,可以照见父亲人格的形状和成熟度。
第二,好父亲挣脱了“纯爷们”的咒语,这个咒语暗示了一种绝不存在的“物种”,即只有阳性特征而没有丝毫阴性特征的人类个体。很多被诅咒的男性,用酗酒、说脏话甚至斗殴的方式来呈现“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更加隐蔽的方式是,对自己的温情视而不见,赋予健康的爱以母性的特征而加以排斥。殊不知,真正健康而美丽的人格,一定是雌雄同体的,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艺术作品,莫过于英气逼人的母亲和温情脉脉的父亲了。
第三,好父亲整合了成为自己和成为父亲的冲突。这在哲学上是合理的。以主体间哲学为基础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证明,当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时候,就自动具有共情他人的能力,即主体性包含客体性。所以一个男人充分成为他自己的同时,也成了一个好的父亲。我们因此不会被爱撕裂,这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最大恩赐,需要永远铭记和感恩。
那些“民间偏方”式的关于父亲的说法,都需要被与时俱进的洞见重新审视。例如,父爱如山。这是一个比喻。作为文学描述,用比喻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用于描述父亲的功能这样抽象的对象,比喻的模糊性和非完全对称性就会有大问题。父爱如山想表达的是这种爱的厚重与稳定,但也可以被意识与潜意识识别为对父子或父女双方的重负。我不知道,有多少父亲因为无法给予如山父爱而逃避,以及有多少子女同样因为如山父爱而受伤。
父爱可以是轻盈的,像漫天飞舞、香气袭人的花瓣雨,或者餐桌边一个轻描淡写却意味深长的玩笑,或者山崩地裂时真假莫“辨”的淡定从容。我这里也用了比喻,但愿两个比喻如正反物质相遇一样走向湮灭,从此为人之父不再沉重。
还有“严父慈母”的刻板说法。严肃是对内心深处的轻佻、戏谑甚至色情的掩饰。或者说,当一个人无力把控自己丰富而激越的情感时,他就会选择严肃,以不变压制万变。从关系上来说,严肃的父亲几乎肯定地在潜意识层面跟子女边界不清,严肃是他在表面上采取的消除融合焦虑的措施。如果说抑郁的母亲是“无脸”(faceless),那么严父就有一张恐怖之脸,可能变成子女一生无法驱散的噩梦。相信所有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心理咨询师都会认为,这不是过于夸张的说法。
再要说到责任。当作为父亲的责任被过多强调的时候,爱就被淡化了。这是用低级的精神内容替代了更高级的。爱有无限宽广的疆域,它涵盖了责任。我们甚至可以说,爱的能力不足的时候,才用责任来补充。太多的责任感也会破坏做父亲的天然乐趣,使父亲成了一种职业或劳役。没有人愿意看到,父亲对自己好只是在尽责而已,因为责任多少有一点强迫与无奈,而爱是全然的自愿,还有着从心底里溢出的轻松与欢喜。
在好父亲的标准中,可以再加上一条,即愿意变得不一样的父亲就是好父亲,因为这表示他的人格具有极其珍贵的特征—灵活性。我会认为,读着这本书的那个你,已经开放了自己的心门,愿意让跟以前不一样的风雨吹进来,此时此地,你就是这样的好父亲了。
本书的译者孙平博士,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他是受到了非常好的专业训练的年轻精神分析师。我现在的生活乐趣之一,就是看孙平的微信朋友圈,绝大部分内容是他带着两个孩子有时优雅有时疯狂地玩耍,没有“举而教之”。我知道我是在鉴赏一个可以垂范的父亲,因为,套用《金刚经》的句型,他陪玩的时候不像是个好父亲,所以是个好父亲。
序写到这里,一个疑问在心中升起:一个男人是在有了孩子才成为父亲的,这就意味着父亲是孩子“制造”的,那到底谁是谁的父亲呢?
曾奇峰
2023年5月30日于武汉东湖
网址: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 https://mxgxt.com/news/view/939499
相关内容
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父亲与孩子共同成长
《何以为父》怎么样是优质的父子关系?读完,我彻底懂了
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为何影响着孩子的人生和未来
继父母子女关系不受影响
父亲的影响力:父亲力决定你的一生
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影响女儿一生的幸福
中国家庭:排行老几,对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影响几何?
傅雷的父子关系告诉我们:父母不合格,影响两代人
“4种方式你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影响你选择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