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首篇评析:王冕为何作为开篇人物?

发布时间:2025-05-02 10:08

《孟子•万章下》中有一句名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真正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必须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儒林外史》这部经典之作,虽然学术界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笔者在深入研究了《移家赋》注译、吴敬梓的家世以及文木先生的年谱之后,希望能从新的视角出发,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更为深入的评析。本文作为首篇评析,期待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指正与赐教。
《儒林外史》首回,以元朝末年的真实人物王冕为蓝本,经过巧妙加工,巧妙地引出了全书的主旨。书中描绘了明朝初期不合理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这一制度使得众多渴望通过科考获取功名与财富的儒生们,纷纷遭遇了各种不幸与困境,从而上演了一出出令人感慨的悲喜剧。然而,王冕却与众不同,他淡泊名利,对权贵不以为意,更因洞察了科举制度的弊端而选择隐逸山林。那么,作者吴敬梓在以王冕的生平作为开篇的深意究竟何在呢?
首先,要深入理解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背景,我们不得不探究其个人经历与所处时代。吴敬梓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自幼便接受“四书五经”的深厚熏陶,展现出过人的才华。然而,命运多舛,他在年少时便失去了双亲,不得不在财产纷争中早早地承担起家族的重任。不善理财与随意挥霍的生活方式,加之而立之年丧妻的打击,最终迫使他在三十三岁那年移家至南京。尽管家道中落,吴敬梓依然热爱结交朋友、饮酒作诗,并多次游历扬州等地。然而,随着四十岁时财产的耗尽,他只能以卖文为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在三十六岁时,吴敬梓曾有机会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但在关键时刻因病未能赴京参加廷试,功亏一篑。此外,在他二十九岁参加乡试科试并获得一等好成绩时,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被黜落。这两次重大的挫折,让吴敬梓对“八股文”科举制度产生了深刻的痛恨。这些丰富的个人经历,无疑为《儒林外史》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载,安徽巡抚赵公国麟曾闻吴敬梓之名,邀请他参加科举考试,并因他的博学而推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试。然而,吴敬梓在关键时刻因病未能赴京参加廷试,此后便不再参加乡试,家境也日益贫困。在乾隆四年(己未,1739)夏,吴敬梓作《内家娇(生日作)》词,表达了他对故国和寄居之地的感慨,以及对科举制度的失望。同年,挚友程廷祚为他的《文木山房集》作序言,指出吴敬梓在为诸生二十年后,厌倦了科举生活,决定自立门户,不受缨绂之束缚。由此可知,吴敬梓的科举命运并不顺利,因病错过廷试后便放弃了乡试。在他不惑之年时,终于看透了“八股文”科举制度的弊端,豁然开朗地写下了《儒林外史》的开篇之作。同时,《蝶恋花》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功名富贵的淡泊。因此,推测吴敬梓在乾隆四年完成《移家赋(并序)》和《文木山房集》四卷本刊印后,便着手创作《儒林外史》。
元徐显《稗史集传•王冕》记载,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出身农家。他自幼便酷爱学习,尝试进士举后,因未中第而焚毁所写文章,转而深入研究古兵法,展现出过人的战略眼光。然而,他的独特见解却被人视为狂妄。后来,王冕归隐会稽,以教授弟子为生,并在吴地广泛交游,以善写梅花竹石闻名。至正戊子年南归时,他预言黄河将北流,天下将乱,自己将南栖以实现抱负。于是,他选择会稽山九里,购得一顷山峦,筑草堂其中,潜心读书。吴敬梓在移家南京后所作的《买陂塘(二首)》词中,表达了与王冕相似的隐逸情怀。由此可知,吴敬梓与王冕都有着相似的科举经历和心路历程,他们从热衷科举到痛恨“八股文”,最终放弃科举功名,选择隐逸生活。吴敬梓对王冕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视其为科举制度下的奇才和理想化人物。
其次是性格上的契合。在《儒林外史》中描绘的王冕,他性格独特,既不求官爵,也不热衷交游,而是终日闭户读书,这种性情与吴敬梓的自我描述颇为相似。吴敬梓在《移家赋(并序)》中坦言自己“熏炉茗椀,药臼霜砧,竟希酒圣,聊托书淫”,展现出他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他也自嘲“旬锻季炼,月弄风吟”,表明自己虽才情出众,却不愿趋炎附势。在性格上,吴敬梓同样孤傲不羁,狂放自如,这些特质在王冕身上同样得到了体现。因此,可以说两人都是学富五车、心境孤傲、狂放不羁的文化人。此外,《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到的杜少卿(原型为作者),其“豪杰”形象也正是吴敬梓心中的理想化身。由此可见,吴敬梓将王冕视为自己和所有文化人的楷模。
最后要提及的是,《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描写清代生活的讽刺小说,其创作背景颇具匠心。吴敬梓在创作过程中,为避免触犯当时朝廷的审查制度,故意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明代。这一巧妙的构思,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历史色彩,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王冕和危素都是元末明初的真实人物,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交集。同时,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都与历史记载高度吻合,例如王冕幼年时的牧牛经历、拒绝见官、擅长绘画以及对天下大乱的预言等。此外,元代名宦危素在归降明朝后,因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而触怒太祖,最终被发往和州守墓。这些情节的设置,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元末明初社会风貌的机会。在小说中,王冕还曾借评论《五经》、《四书》及“八股文”科举考试之机,发表了对科举制度的独到见解,认为这种制度对文人地位的贬低将导致一代文人的厄运。这种深刻的见解,无疑为读者提供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全新视角。
吴敬梓在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取名时,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和隐喻。例如,第一回中的“王冕”这个名字,寓意着他虽然未曾取得功名,也未曾担任过实官,但却能够免受“八股文”科举和官方的束缚,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而“秦老”这个名字,则象征着勤劳善良的老人,他们比那些追求功名富贵的文化人更加潇洒自由,能够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同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名字也蕴含着深意。例如,“危素”这个名字,寓意着带有危险因素的人,或者是有诡计的人。他曾经风光一时,但最终却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危国危己,被发配去守墓。再比如,“时知县”和“翟买办”这两个名字,分别寓意着紧跟时事、讨好上司而平步青云,以及偷摘、宰客、克扣银两等不义之举。

此外,《儒林外史》第一回中还提到“县尊是壬午举人,乃是危老先生门生”。这里的“壬午”指的是元至正二年(1342),而吴敬梓的叔曾祖吴国龙和吴早都是科举出身,这可能暗示着作者家族也是靠科举发迹的。这种家族背景与小说中王冕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科举制度对文人命运的影响。

另外,小说中描述王冕在花明柳媚的季节里,载着母亲到处游玩,唱着歌曲,享受着乡村生活的乐趣。这种描绘与吴敬梓自己的生活经历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吴敬梓在《移家赋(并序)》中写到自己父亲的孝行,以及他在菽水堂前、板舆花里度过的美好时光,这与小说中王冕的描绘如出一辙。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元末明初社会风貌的机会。

▲本文参照《儒林外史》版本

在《儒林外史》中,王冕的形象被巧妙地塑造。尽管现实中的王冕以画梅闻名,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但小说中却描绘他钟情于画荷。这一改编,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不同的王冕,更蕴含着深层的象征意义。

小说第三十一回详细描绘了天长状元府的后花园,其中“一个大荷花池”的景象尤为引人注目。这个荷花池不仅为故事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景观,更可能映射了作者吴敬梓自己探花第后花园“遗园”中的荷花池。这样的设计,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深厚情感,更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通过王冕这一角色,吴敬梓巧妙地抨击了“八股文”科举制度,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富贵的独特见解。他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和行为来塑造或否定书中的人物,从而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元末明初社会画卷。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体现了吴敬梓的文学才华,更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思考社会现象与人性本质。

网址:《儒林外史》首篇评析:王冕为何作为开篇人物? https://mxgxt.com/news/view/934192

相关内容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儒生形象,吴敬梓为何最推崇王冕?
《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分析
细讲《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的为人处世之道
历史中的王冕和《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拓展)
王冕对功名避之不及,为什么吴敬梓要把他放在《儒林外史》第一回
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理想与现实交织出来的完美“人物”
有才却不做官,《儒林外史》的王冕为什么这么做?
儒林外史中王冕的做法讽刺了什么 爱问知识人
儒林外史中王冕的形象如何?他有怎样的事迹?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