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海碧
来源 l 老板手记(laobanshouji)
众所周知,历来老板和员工的关系都是非常复杂,两者关系虽建立在一纸契约(劳动合同)之上,但仍然不乏相爱相杀的状况发生。
老板一心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员工则追求自己劳动价值的最优化,因此老板总说“我希望员工做出成绩了我再给最大报酬。”,而员工又说“等老板给出最优待遇了我再努力工作。”
这种状态实在尴尬,到底是老板先给最高工资还是员工先做最优成绩?当两者无法磨合的时候,老板和员工双方必定会起冲突,很简单,当冲突加剧之时,企业的发展便会严重受到影响,最常见的结果则是两败俱伤。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于这个话题,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关系,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达到最佳的状态。
-1-
温暖彼此的亲人关系
现实的社会里没有多少企业把员工当家人,也很少有员工把企业当自己家。因此,当企业困难时许多员工并不是和企业一起渡过难关,而是选择辞职走人。
这说到底,就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企业对员工没有感情,员工自然对企业没有了忠诚度。反之,企业如果给员工一个属于“家”的归属感,员工又怎会弃他而去?这些都是有例可循的。
还记得一年一度的国产灾难片--“春运”吗?每年时间一到,准时在全国各地上演。在外地打工的每个人都在这时怀揣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想回家,票难买;错高峰,假请不来。”年复一年,总是一票难求。而曾在温岭,就有一位鞋厂的老板自掏腰包给员工买机票回家。此事轰动一时,老板对此却回答得十分平淡朴实:“这是公司对辛勤工作一年的员工的回馈,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事。”
的确,一张从温州到江西的机票价值只有七八百元,这对于一位大boss来讲,的确不算什么,但是在他眼里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在当时暖哭了鞋厂里的所有员工。他们说道:“去年过年时,老板给我们老家的父母都包了红包,今年又登记了我们的地址,说要给我们买点年货寄过去。这么好的公司,明年我们肯定还会回来!”
-2-
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有学业成绩可以记录我们的学业成果,而走进社会,我们又有了工作绩效可以标榜我们的人生辉煌,因此,企业对个人来说,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平台,更是很多人的继续深造的社会大学,而老板在此期间则充当着我们的人生导师一角色。
刚出校园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像一张A4纸,一页空白,没有任何实践的我们来到了社会,进入了公司,老板则开始充当我们社会大学的老师,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老板开始在工作上对我们循循善诱,教会我们一些工作上的技巧和本领。
此时此刻,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乃“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师生关系,老板起着关键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古以来是师训,没有“以身作则”的老师不配为老师,而同样,没有“以身作则”的老板不是好老板。老板你定义严格的考勤管理规章,请问你自己有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吗?老板你定义严厉的绩效考核制度,请问你自己有守规依章吗?
人们常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老板,望你在要求员工的时候也同样严于律己。
古训曰“教不严,师之惰。”因此严师才能出高徒,在工作的过程中,每一位充当导师角色的老板都承担着教育的重任,老板应该时刻秉承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在工作上对员工严格要求,小错不纵容,大错必严惩。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往今来总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范,一个具有辩证头脑的老板(教师),总会善于正视这一点,也总会善于从优秀的员工(学生)身上吸取各种营养,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
-3-
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越来越浮夸,懂的感恩的人也越来越少。而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公司中,时刻怀揣感恩之心的人,都会比别人多一个机会。我也时常告诫自己“受人滴水之恩,定当以涌泉相报”。作为员工的我们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公司提供平台给我们施展,感恩老板提供机会给我们历练。因为没有平台、没有伯乐,再强的千里马也会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企业管理不是行善,给有价值的人应有的待遇,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持续发挥价值。就像华为一样,公司感谢员工创造价值,而员工则感谢公司给予了相对公平并显得优越的报酬。两者相辅相成,建立在对等的合作关系上。
我们倡导员工要有感恩的做人良知,但并不能一味强调员工单方面的感恩,身为老板,更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感情用事,“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作为员工你不会因为感恩就无偿加班加点,这对你不公平,身为老板,你不能因为员工感恩就对员工开后门、行特例,这对公司来说,不但培养不了人才更会留下庸才。
老板和员工,只有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才能并肩作战达到强强联合的最佳状态。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难成林,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处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加油!
► 文章来源:转载自老板手记(laobanshouji),本文作者:海碧(一位乐天派的90后写手,总相信有一些文字可以写进你的内心)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