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父爱,不仅是花时间陪伴孩子,更是孩子心灵的引领。
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虎妈
﹏
﹏
﹏
﹏
作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和爸爸不亲近?
很多网友罗列了父亲的“罪状”:
嘴臭脾气差、没有责任感、爱骂人、懒、严厉……
一个网友说:我和父亲一年到头说不上三句话。
因为我一说话父亲就嫌烦,后来干脆不说了。
上学时,从来没有接我放过学,我很多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爸爸接就特别羡慕。
但是,好像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是天生冷漠的,以至于我和他一直感情很淡薄。
其实,这样的亲子关系很常见。
在如今的亲子关系里,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和父亲关系都不太好,不是剑拔弩张,就是淡漠无语的状态。
精神分析学家李孟潮认为:
长久以来,父亲在家庭中提供着“供养”和“胜利”的功能。
父亲不是一个代名词,他们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更是孩子成长的“助力”来源。
父亲与孩子关系,真的会决定孩子未来的命运。
父子关系不融洽,孩子更自卑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90%的人生短板,源于父爱缺席。
一旦父爱缺席,很容易造成孩子人生最大的“自卑感”的产生。
原因可以从这两种情况去解读。
第一种情况是:父爱的忽视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视,不被重视的孩子,永远活在“父亲不爱我”的漩涡里。
一次访谈中,演员夏雨袒露了他很自卑。
3岁时,父母离异,本该跟随父亲的他被迫住到了姑姑家。
爸爸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和他待在一起,以至于两人的关系有点陌生。
算起来,他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时间没超过三年。
小时候觉得没太大影响,直到长大后,跟别人一相处对比,总认为自己差那么一点。
他说:“有时回想童年的自己,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自己抱着一只猫哭的画面,很心疼,但又很难摆脱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爸爸是孩子自我评价和认同的重要参照。
没被父亲“呵护”过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长期缺乏父亲参与的成长过程,容易让孩子有“被抛弃”感,因此形成内向自卑的性格。
第二种情况是,永远得不到父亲认可的孩子。
一位网友分享老公教育孩子的日常,让人看了心酸:
当孩子说想写诗的时候,丈夫就嘲讽“你很天真”;
当孩子被当众诬陷时,他不分青红皂白将儿子指责一顿;
当孩子考试考得好时,他又打击“考得好是你运气好”……
慢慢地,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生怕爸爸不认同自己。
她说:“看到孩子那种沮丧,迷茫又渴望认同的样子,真的很令人心疼。”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父亲对他的肯定和尊重,他就很难建立起自信和自尊。
因为他的内心永远会觉得:我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我是一个很差劲的人,父亲才不喜欢我。
这时候,父爱的影响会给男孩造成两种局面:
一种是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很差劲,再努力也没有用”,从而形成叛逆的性格。
另一种是总希望能得到父亲或者其他人的认可,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爸爸对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比妈妈更大。
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的爸爸,永远会让孩子自我怀疑、自卑懦弱。
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
男孩暴躁女孩软弱
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一种“力量感”,父爱充足更容易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但是,很多父亲都会缺席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对父爱出现“情感空缺”。
美国“全国青年纵向研究”,曾对6403位孩子追踪到30岁,最后发现:
缺乏父爱的男孩脾气更暴躁、任性妄为、是非不分。
而缺乏父爱的女孩则更容易早恋,喜欢在恋爱中寻找缺失的父亲角色。
1. 没被父亲爱过的男孩,脾气更暴躁。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说过:
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父亲更能够对男孩进行纵向引导和人格的培养。
教育家贾荣韬讲述过儿子叛逆的经历。
他曾经因为工作,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
导致儿子到了青春期不仅成绩一塌糊涂、沉迷网络游戏,还因为打架斗殴差点被学校劝退。
他们的关系也变得非常紧张。
爸爸的“缺席”,会加重妈妈焦躁不安的情绪,进而潜移默化地扭曲了孩子的心理;
再加上男孩体内睾丸素本就很高,没有父亲“力量感”的引导,男孩的性格也会更暴躁。
2. 缺少父爱的女孩,在性格上更软弱。
有网友问:“小时候没有被父亲爱过的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我看到了很多戳心的评论:
我就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因为从小不受待见,造就了现在的讨好型人格,自己受了天大委屈也没关系,只要别人高兴就好。
从小到大都希望爸爸能关注我,对任何事情都是逆来顺受,胆小懦弱,自卑。别人对我稍微好点就感动得不行。
父亲脾气暴躁,让我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不敢去和比自己条件好的人谈对象。
其实相对男孩而言,女孩更渴望父爱,因为父亲会给女儿传递力量与勇气,会让女孩的成长更有力量感。
如果爸爸在家里的“存在感”比较低,孩子就会缺少男性模仿对象,反而受女性角色的妈妈或奶奶影响更多。
孩子的思维、处事方式以及对性别的认知更偏女性化,性格也会更软弱。
孩子健全的性格,离不开父亲。
没有父爱作伴的孩子
缺乏责任感
美国教育家曾在《早期青春期教育期刊》上发表过一项研究。
研究选取了325个家庭作为观察对象,其中:
有一半的父亲采取“权威、亲和”的教育方式,他们常常和孩子聊天、做游戏,并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等。
而另一半家庭中父亲则较少关心孩子,遇到问题常用打骂、下命令等方式粗暴解决。
结果发现:
经常和孩子互动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且能够遵循规则,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性格也更为坚毅、果断。
而被父亲较少关心的孩子则更容易犯错。
这项研究再次提醒我们: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参与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爸爸付出越多,孩子越有责任感。
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去游乐场玩耍时,在别人排队的时候他去插队,被爸爸一把揪出来教训了一顿,那一刻他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和纪律。
后来,这个男孩又在楼道里涂鸦,爸爸知道后让他写了一份检讨书贴在一楼大门口,还带着他把每一层楼梯清洗干净,这一刻他学会了承担责任。
父亲的“引路”,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育。
有研究显示:
父亲在家中,大多扮演“责任承担者”角色,如果孩子与父亲接触过少,家里没父亲做那个“负责任”的榜样,孩子会缺少有力的引导者,很难发展出“果断”、“节制”、“有担当”的个性和品质。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力量教育”:
需要在孩子失败时说一句“失败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以培养孩子的韧劲。
弗洛姆说:
妈妈代表故乡,是大自然、大地与海洋;爸爸则代表思想的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
父亲是比母亲对孩子更有力的引路人。
和父亲缺少沟通的孩子
人际关系能力更弱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
母子关系指向家庭内部,喻意融合与亲密,影响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情感关系;
父子关系指向家庭外部,寓意规则与疏离,影响一个人成年之后建立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也就是说,父子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很久之前一个朋友的经历。
这位朋友从小和父亲的关系就很冷漠,因为他从来没被父亲认可过。
他说:“我害怕和他说话,因为他说出来的话永远都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劲。”
他的父亲总是说他“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还经常在公共场合嘲讽他。
所以只要有父亲在的场合,他都会比较紧张,不敢说话。
久而久之,他就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严重时会结巴,甚至说不出话。
英国心理学家艾尔弗说: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会一点一滴渗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灵魂。”
父爱不仅仅指向力量,也指向安全。
有了这一层情感,孩子才会对别人产生信任感。
如果父子关系常年处于冲突的状态下,就很容易让孩子对他人产生危机感,这样一来,孩子会出现两种交友障碍:
第一种:封闭社交
因为没有经历过父亲的认可,他会觉得在所有人眼中自己都很差劲,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他们往往会用封闭、防御性的方式来与他人沟通。
第二种:无法与人建立健康亲密关系
很多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较为敏感,就很难在人际交往中主动交朋友或者维持相对健康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专家胡慎之曾就“父亲缺位”问题分享过他的看法:
一个爸爸缺位、父性功能缺失的男孩,如果和妈妈的关系过分紧密,又没有任何独处的空间,很容易和妈妈处于一个二元关系(母婴关系),变成“妈宝男”。
一旦男孩成为“妈宝男”,他在社交中,就很难和别人建立健康良好的社交关系,处事也会毫无主见。
同样的,一个从小缺失父爱的女孩,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从其他不一定准确的渠道学习、了解男性,在社交上,她也更倾向于“听话”,还会以贬低自己、 牺牲自己的方式去换取别人的关心。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真的就是孩子的宿命。
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是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特别力量。
一个优秀的父亲,不仅是“在家”,更要在子女的心理上“在场”,让子女实实在在感受到父爱。
一个好爸爸抵过100个好老师。
希望所有的父亲,趁着孩子还需要你时,用你的温情与陪伴、关心与指引、肯定与鼓励去帮助他,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一生的路。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