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流量男团在机场插队登机的视频引发了轩然大波,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视频中,男团成员穿过VIP通道,毫不避讳地插队,周围的普通旅客所面临的窘迫与愤怒瞬间被曝光。这一事件的转发与讨论迅速在微博上蔓延,仅仅24小时阅读量便突破了3亿,成为话题风口上的焦点。
伴随这一争议,现场发生的冲突也被众多网友热议。普通旅客向在场的工作人员质疑其给予某些人员“特殊服务”的合理性,然而得到的回应却是被迫接受这一不公现象的无奈。这样的场景让人深思:为什么流量明星可以在公共场合享有如此优待,而普通旅客却无能为力?
深入剖析这一事件,我们认识到这背后存在的娱乐圈特权文化,是一条纵深而复杂的特权链条。首先,航空公司服务规则中的灰色地带——《民航旅客运输规则》并未明确禁止这样的插队行为,给了航空公司与艺人经纪公司合作留出的余地。其次,娱乐圈与机场之间的“默契合作”关系,为明星开通VIP服务铺平了道路,而随之而来的粉丝经济,则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化了这些特权行为的存在。
这一特权文化并不仅限于登机。国际航司在对待明星客户方面有着明确服务标准,而国内市场的现状似乎仍停留在层次不齐的管理水平,甚至社会上有诸多现象表明,特权行为已经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某顶流剧组因封闭景区拍摄引发的群众事件,均显示出了特权带来的不平等感,更加剧了公众对这一现象的反感与不满。
上升到公众愤怒的临界点,这类特权行为引发的社会情绪不容忽视。近三年来,明星特权事件的搜索指数上涨高达276%。Z世代逐渐形成的“阶级跨越表演”现象,理所当然地将这一特权行为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于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条款也为公众情绪的宣泄提供了法律依据。
那么,当流量遭遇公序良俗,行业该如何破局?某航司试行的“无差别服务”政策收到了积极的市场反馈,逐步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国际上诸多明星在公共场合自律的行为管理模式亦值得借鉴。对此,文化部门与民航局应构建联动监管机制,提高对明星特权文化的重视,确保公共服务平等。
演变至今,这一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偶像消费文化?粉丝经济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便成了不可忽视的话题。从流量男团的插队行为看,娱乐产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依旧存在隐忧,厘清这种责任感的缺位,有助于打造更健康的偶像文化环境。未来的发展,更需将公众服务质量纳入明星商业价值评估体系,促进社会健康与和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