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邻里”发展史,构建新时代邻里文化

发布时间:2025-04-30 08:32

“邻”是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说文》称:“五家为邻。”《周礼》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每五家组成一个“邻”,每五个邻(即二十五家)组成一个里。按周朝的制度,1邻=5家,1里=25家,1党=500家,1乡=12500家,“邻”是最小的行政组织。

因为同在一邻的人都居住得很近,所以“邻”后来引申为“邻近”的意思。《小尔雅》解释说:“邻,近也。”因此,居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最后被定称为“邻”,是以地缘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邻居之间互相帮助、相互依靠的社会现象。唐代诗人王勃也留下著名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知己”和“比邻”来对应,反映出当时邻居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秦朝时期,邻里关系被统治者以一种十分残酷的方式加以巩固,这种方式叫做“连坐制”,即一家犯罪,邻居连坐。这使秦朝的邻居之间形成一种战战兢兢、互相监视的关系。百姓为了避免自己因为邻居犯罪而被杀头,不得不与邻居加强交往,串门交际频繁。久而久之,邻居之间形成了一条心,大家互相熟络,感情加深,一呼则五邻相应。

在汉朝,为创造和谐的邻里关系,统治者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举荐制。虽然到后来举荐制变质为名门望族之间互相抬举、拉关系、走后门的恶劣现象,但在一开始,举荐制的确对改善邻里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汉代统治者还强调,官员要在融洽邻里关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即当了官之后还要继续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中华民族和谐的邻里关系在汉朝基本成形,成为我国邻里关系形成的基础。

东汉末年,北方流民涌入江南地区,北方地区业已成熟的邻里关系亦在江南产生影响。这时,邻里关系中的价值取向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积极方面是非常明显的,鼓励进取、促人向善的社会价值观普遍左右着人们的思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邻里关系继承了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的传统,乡邻之间广为看重社会舆论,邻里对于士人的评价和对官职升迁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就连当皇帝都得和邻居搞好关系。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想当皇帝,但威信不行,王导给他出主意,和江东望族江南头等名门望族顾荣、贺循等人搞好关系,最终受到拥戴。顾荣、贺循就住在王宫旁边,和司马睿抬头不见低头见,也算做邻居。

经过“唐宋变革”以后,宋代的邻里关系又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宋朝士大夫在总结前代治家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以“齐家”为理念的“居家礼仪”;同时,随着新的宗族体系的确立,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乡约”。这些“居家礼仪”是宋代读书人倡导的理想社会关系,逐渐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并被付诸实践。这时,古人已经把邻里关系的处理当作一种道德规范,邻里关系处得如何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的极为重要的标准,也是这个人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承认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和谐、温馨的邻里关系依然是所有人共同的向往,和谐的邻里关系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和进步。邻里和睦,共同营造温馨友爱的家园,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关心的社区生活。北科建和文化社区以“和”文化为价值导向,以“参与、共享、共赢、融合”为社区纲领,打造新时代邻里文化,共创美好家园。

【微信平台发文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照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回溯“邻里”发展史,构建新时代邻里文化 https://mxgxt.com/news/view/896374

相关内容

闫妮:以心相交的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使者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为何越来越疏远——“同在屋檐下,邻里一家亲”城乡邻里关系调查之城市篇
做社区邻里的解铃人——化解社区邻里矛盾个案
邻里关系的新纽带:物业小程序开发的社交功能探秘
和谐邻里,温馨家园:如何处理邻里关系
祖孙双亡的人伦悲剧 呼唤新型邻里关系
印度“邻里困境”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如何处理邻里纠纷最合适
如何和邻居搞好关系?怎样处好邻里关系?
邻居,何时不再冷漠相待?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