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创始合伙人熊晓鸽: VC抢项目 撞见时苦笑
熊晓鸽认为,估值泡沫的增加,除了VC间的竞争外,与BAT等大佬“抢生意”也不无关系
编者按: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熊晓鸽绝对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是他,最早将VC行业引入中国,并由此引爆了中国互联网20年的一路狂奔。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熊晓鸽和他的小伙伴们,又是怎样洞若观火、手把红旗呢?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IDG(International Data Group,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堪称教父级的人物。如果没有IDG的伯乐相马,也许就没有今天的百度、腾讯、搜狐、搜房、360、当当、携程、网龙、土豆、迅雷、宜信、金蝶、天鸽互动、神州数码……事实上,除了一长串耀眼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科技、媒体和通信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的第一个字头)企业之外,IDG还投资了很多传统企业,如波司登、如家、汉庭、物美、一茶一坐、九安医疗、天福茗茶等等。不胜枚举的成功案例使得对IDG而言,早已不能用赚得盆满钵满来形容。
作为一名曾经的电工、翻译、英语教师、新华社记者,熊晓鸽的经历堪称传奇,也成为诸多励志榜样中的典型样本。1993年,在他的运作下,IDG首次进入中国,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VC,由此,才有了后来的百度、腾讯、搜狐……
今天的熊晓鸽,依旧活跃在投资第一线。在把无数60后、70后创业者扶上马送上市之后,他又开始扶持80后、90后踏上征程,新一代的李彦宏、马化腾或许就在其中。
熊晓鸽和IDG早已成为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行业的旗帜,成为其它VC投资的风向标。凡是被IDG投资的企业,几乎就等于拿到了成功保证书,不仅估值陡然提升,也成为其它VC的追逐对象。
在移动互联网摧枯拉朽般的大潮中,熊晓鸽继续稳坐潮头。从去年至今,IDG投资了大量移动互联网及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企业。有观点认为,这一轮大潮所孕育的机会将大大超过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时代;也有观点认为,VC的推波助澜使得行业泡沫越吹越大。
熊晓鸽的传奇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其对当下新一轮创业大潮的思辨则更具现实意义。那么,作为目睹、参与乃至主导中国互联网二十多年的教父级人物,熊晓鸽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呢?在日前IDG举办的“硅谷对话北京―2014年共享经济与O2O中的C2C(Consumer to Customer,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大会上,熊晓鸽透露了不少“干货”。
O2O更是生活方式的革命
如同当年的Web2.0一样,今天,O2O已经成为IT人士言必谈的热词。而O2O中的C2C,作为最具移动互联网基因的商业模式更是被广泛看好。在IDG近期的投资案例中,也有大量的O2O中的C2C公司,如PP租车、猎上网、Course Hero、河狸家美甲等。那么,熊晓鸽是如何看待O2O呢?
在熊晓鸽看来,O2O不仅仅是生意,而是生活方式的革命,需要创业者去悉心琢磨。“O2O未来一定会成为我们生活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点。既然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话,我就给大家一点建议,不要把它仅仅当作是一个生意,要把它当作生活方式来琢磨,不仅琢磨出更细腻、更有意思、更有品位的一些事情,而且我们每个从业者,可能会更加乐在其中。”
对于O2O公司,熊晓鸽认为,只要有创意,小而美也不是不可以。O2O中的C2C市场大有可为,新型C2C商业模式有望成最具投资潜力的赛道。“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去做成京东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我们可以在O2O中,打造出一些非常有特色的百年老店、百年服务。它们永远做不大,但是它们永远在那里赚钱,这也挺好的。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希望大家把它当作一个生活方式去琢磨,在这个过程中间,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其乐无穷。”
以PP租车为例,熊晓鸽指出,共享经济模式通过让渡使用权,使以往一些闲置资产实现了‘赚钱’的可能,从而获得经济回报。这一理念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快速发展。O2O中的C2C,因其打开平台两端的特质,无疑天然地为共享经济开辟了最广阔的天地。
估值泡沫没有什么了不起
从去年至今,大量初创公司获得了VC的早期投资,融资额从几百万美元到几千万美元不等,相应之下,估值也达到数千万美元甚至数亿美元。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如此之高的估值,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有不少观点认为,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泡沫。那么,熊晓鸽认可“泡沫论”的观点吗?
“我们在中国做了21年的投资,经历过几次泡沫。泡沫是难免的,没有人能控制不出现泡沫。但是我认为泡沫的出现,没有什么了不起。永远别太把估值当真,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看这个企业,能不能真正的做大做强。对于我们而言,要想做得好一些,就要更勤奋,更早地进入。”在熊晓鸽看来,泡沫不可怕,但目前对泡沫的紧张,有夸大的成分。
“这个泡沫说到底就是十来家公司在进行竞争。目前来讲,在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领域,投资比较多的还是以外资为主的基金。这些基金说起来多,其实也没那么多,加起来的整个数量,大概投资了多少钱,还是能够算出来的。”熊晓鸽表示。
尽管熊晓鸽认为“泡沫论”有夸大的成分,但他并没有否认泡沫的存在。因为,尽管活跃于TMT领域的VC也就十几家,但彼此之间的确是在“抢”项目。
此外,熊晓鸽认为,泡沫增加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等大佬们的“搅合”。“它们起家的时候都是PC互联网公司,目前都面临着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对它们而言,自己打造移动产品可能花的时间比较长,最好的选择就是兼并一些好公司。最有钱的还是这些大公司,它们的钱比我们管的基金多多了。就我个人观点,理论上来讲,不希望它们太早把钱投进来”。
投资人抢项目时见面苦笑
不过,熊晓鸽也坦承,自己也没法去拦住BAT。VC之间,VC和BAT之间对于好项目的竞争难以避免,“应该说对于好项目,大家竞争还是挺激烈的,因为好项目就那么多。我们在碰到同行时经常说,希望大家坐下来谈一谈。”不过,面对“潜力股”,真正能坐下来谈的可能性并不大,“有时候,我们撞见时经常是彼此苦笑,搞了半天,原来是咱们几个瞎忽悠。”
不过,浸淫VC行业二十多年的熊晓鸽对此也想得开,“我觉得,投资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也是好事,对我们自己而言,可以逼得我们更勤奋一点”。
投资人之间抢项目,固然逼得熊晓鸽和他的投资经理们要更勤奋、更辛苦一些,但也使得一些创业者很快就学会了“待价而沽”。“一些创业者不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客户和市场上,而是变成了一个融资专家,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在投资人之间博弈,跑到我这边砍价,再跑到那边砍价。对于这样的创业者,我要给个减号。”
投资人之间的竞争以及创业者博弈技巧的提升,使得创业公司的估值大幅提升。但在熊晓鸽看来,自己多花了钱还是小事,过高的估值对创业者而言,未必是好事。
创业者沉迷成为媒体英雄
“我认为恰到好处的估值,对创业者更好一些。”在熊晓鸽看来,创业企业估值过高,对VC是不利的,回报率会降低。但他更担心的是,过高的估值很有可能使得创业者突然膨胀,忘掉初心。“他会一下子觉得我值多少多少钱,估值太高以后,自己一下子像成了一个英雄似的,四处乱侃一番,更多的就去享受做媒体上的英雄去了。当然,媒体都愿意报道这种事情,但要清楚一点,这样的人最后可能不一定能够取得什么成功。”
尽管人们记住的是IDG大量成功的案例,但IDG“打眼”的项目也有不少。“我认为,一个项目拿到了钱,不一定说明就能成功,即使我们IDG来投,也不能保证每一个项目都能赚钱。上几次泡沫的时候,当时有很多估值比较高的项目,最后都没有成功,我就不提了。创业者要想成功,一定要盯着你的客户。当一个企业没有做到一定的规模时,很多情况都有可能,有可能到最后功亏一篑。没有人愿意失败,但是不幸的是,在这个行业里面失败者是大多数。”
网址:IDG创始合伙人熊晓鸽: VC抢项目 撞见时苦笑 https://mxgxt.com/news/view/882005
相关内容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让科技飞起来的创投“教父”艾问熊晓鸽:IDG沉浮录,被边缘化的背后是什么?
熊晓鸽:IDG曾7周融资13亿 电影业可掘金
明星组建Star VC 李冰冰黄晓明任泉涉足创投
熊晓鸽:金融风暴让投资人出手更谨慎
Star VC投过的项目,现在都活得怎么样?
Star VC创始人任泉:我们只投让生活更美的产品
Star VC明星合伙人分道扬镳?黄晓明独自创立明嘉资本
Star VC联合创始人任泉:对农村创业项目有兴趣
Star VC任泉:今年重点投资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