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被遗忘的科学“巨人”

发布时间:2025-04-28 18:32

《创造自然》,(德)安德烈娅·武尔夫著,边和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 17年10月版,88 .00元。

林颐 自由撰稿人,浙江

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里说过,科学发现往往是集体沉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果。很可惜,即使是默里这部利用数据分析各个领域、各位“巨人”排名的综合类大书,竟然也没有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的一席之地。

在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影响力非常大。

洪堡曾于1799年至1804年间进行了一趟周详的南美西班牙殖民地考察,在1829年花了6个月的时间前往西伯利亚探险,这些经历先后汇聚成了《关于新西班牙王国的政治随笔》、《植物地理学随笔》、《旅行故事》等作品,它们不是普通的游记,更不是赞美壮丽风景的旅游指南,而是充满了事实、数字和翔实数据的观察手记。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洪堡写作了五卷本的《宇宙》,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书,它描绘了物理宇宙和人类关于其知识的历史,而且这部著作还有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它一次也没有出现过“上帝”这个词语,这一有违当时写作常态的做法,表明了洪堡的实证主义倾向。

在《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这部传记里,作者安德烈娅·武尔夫称洪堡为“最后的通才之一”。洪堡兴趣广泛,他奉行的是一套整体式的治学观—将艺术、历史、诗歌、政治等,与事实数据融为一体的方法。洪堡平易亲切而又迷人生动的写作风格,激起了他的同时代以及未来旅行者的想象,启发了查尔斯·达尔文、恩斯特·海克尔、约翰·缪尔等。洪堡将植物放在更大的生态环境中去研究,进而去发现遍及全球的分布规律,他解释了殖民主义、奴隶制与经济生产之间的联系。

取得杰出成就的洪堡,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呢?作者归纳了两点原因。第一,专业化研究的兴起,抛弃了对“通才”的需求;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反德情绪,集体记忆刻意抹去了像洪堡这样的德意志名人的荣光。我认为,除了以上两点,还要注意到,尽管洪堡的经历和著作影响了对我们居住其上的这个星球的物理特性感兴趣的一代科学家,但必须承认,这种影响在总体上表现为间接的、隐蔽的方式。

从作者列举的那些洪堡的追随者们来看,他们都通读了洪堡的作品,然后发出了“点燃我心中的热情”、“唤醒我们的想象力与灵魂”这样的惊叹。感性的触动,鼓励他们向往远方,走近自然。有些人成为自然文学作家。其中的个别人,比如达尔文,承袭了一些“洪堡式”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强调测量、视觉呈现,并强调寻找处理复杂关系的法则。无论洪堡的足迹到达何处,他都测量温度、压力、磁力、湿度,进行数据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他记录植物的分布,并考察其与高度、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关系。这套方法后来被达尔文在“小猎犬号”的航行中经常运用,并导致了《物种起源》这部划时代巨著的诞生。但是,这种思想和方法论的影响是隐性的,它不可能像“地理大发现”那样直观,也没有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学说得到明确的发展。

在1802年那次后来引起轰动的钦博拉索山(这座山峰属于安第斯山脉,它比海平面高出两万英尺,当时被认为是世界最高山峰)考察中,洪堡不断完善他的“自然之图”,他搜集山峰各处的温度、湿度和气压,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动物和植物,他描绘了不同的植被带,以及海拔高度和温度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洪堡说,“它不是僵死的拼合之物”。这成为了洪堡的核心理念。在《植物地理学随笔》里,他写道,自然是“整体的体现”,科学家必须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全球的植物、动物以及岩石圈。洪堡像阅读书本一样“阅读”植物,从中发现了塑造自然的全球因素,以及文明和陆地的迁移。

作者说,洪堡发明的等温线是“比较气候学”的开端,他的预见极具前瞻性,直到今天,科学家们还在用等温线来理解和描述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等现象。虽然大陆漂移学说直到20世纪中期才被证实,但洪堡早在1807年便在《植物地理学随笔》中讨论了非洲与南美洲大陆一度相连的可能性。直到1829年,洪堡在对俄罗斯和远东地区的考察中,他仍然孜孜以求地找寻“能将一切现象和自然力量连接起来”的链条。他重新整理、排查过去几十年的已有数据,并在其中建立关联,比较分析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从未有人这样研究过植物学”,作者如此评价,《创造自然》不断地强调这一点。可惜,这些灵机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而是作为萌芽和契机对后来者具有方向性的指导。

洪堡的最大价值,在于他革新了人类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对于19世纪,这是一种突破。对于20世纪,这是一种重新发现。20世纪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系统论”。这种意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倡导的“生物多样性”、“知识大融通”,贾雷德·戴蒙德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其中都可以觉察到从亚历山大·冯·洪堡那儿传递而来的一丝光亮。

科学史和社会史的研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化分工之后,如今逐渐强调从细化走向综合。亚历山大·冯·洪堡,他的名声的隐退和事迹的彰显,以及他的后继者们跃居其上的事实,或许恰恰说明了,对于科学史来讲,“创造者”从来并非个体,学说理论的传承固然重要,思想意识和方法论的熏陶亦不可低估。《创造自然》是以洪堡为线索串连起19世纪关于自然如何被发现的历史,以及为随后即将到来的环境保护理念的全面升级揭开了序幕。这部作品还提醒我们,“间接”的作用力同样重要,那些被时代湮埋的“巨人”,不能遗忘。

作者:林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洪堡:被遗忘的科学“巨人” https://mxgxt.com/news/view/879161

相关内容

科比:历史最佳讨论中的遗珠还是被低估的巨星?
洪金宝是他伯乐,与李连杰合作走红,如今60岁快被大家遗忘了!
当年被张国荣力捧的“两古一邓”,今双古成巨星,一邓却被人遗忘
成龙在奥斯卡:被遗忘的巨星与K
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毕业的明星有哪些:名校毕业的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明星们「环俄留学」
定档8月9日!科幻战争电影《上海堡垒》曝海报
篮球巨星科比部分遗物将被拍卖 含2件湖人队球衣
被遗忘的香港十大女演员 性感不俗秒杀90后小花
夜读丨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被世界遗忘的进化论创立者:阿尔弗雷德?华莱士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