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5-04-28 12:08

一、引 论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消息和通讯,狭义的专指消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语言是包括消息和通讯在内的语言。在众多对新闻语言的解释中,有一个比较贴切的定义:所谓新闻语言,是说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或者新闻媒介,在向人们传播信息时或者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即新闻语言。简单的说,新闻语言是一种载体,一种用来传播新闻事实的手段,表达新闻事实的载体。

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首先,从传播内容上,可以分为文字新闻语言、有声新闻语言和图片新闻语言。

其次,从传播载体或传播方式上,又可以具体的分为手机新闻语言、广播新闻语言、电视新闻语言、网络新闻语言和报刊新闻语言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人人都可以是意见领袖,随处都在进行着议程设置。手机报和电子报纸越来越多的被人们用作接收信息的载体。

近几年来,网络词汇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受众更多的习惯了这种既新鲜又调侃的词汇,像“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伤不起”、“hold住”等频频出现在各种网络节目中。所以可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语言确实产生了一些新的显著变化。

二、文献统计

在2000年~2010年这十年期间有很多关于新闻语言研究的成果,有的是根据新闻语言自身的规律以及特点来研究的,有的是将新闻语言放置特殊门类下来研究,例如体育学科下和军事学下,还有的是将新闻语言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部分文献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具体研究外国语言的新闻语言,像英语和俄语。

下面,我们用一个表来直接反映这十年的新闻语言研究的文献情况:

通过以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新闻语言研究文献的具体分布情况:

第一,主要集中于新闻与传媒类,此类文章多达253篇,如李艳伟、刘英翠《媒介变迁促动下的新闻语言变化分析》,翁玉莲《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及其反思》,周芸、吴磊《从跨体式新闻语言看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形成》等等。

第二,结合中外语言学来对新闻语言进行研究的。这类文章是有的是将新闻语言与文学和语言学联系在一起的,有的是将其进行比较,如果说我们所做的文献统计是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整理,也就是历时性向度研究的话,那么将新闻语言与文学和语言学进行比较就是一个共时性向度的研究,这样可以从另类角度,多方面的对这个学科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分析。如艺周的《古典文学与新闻语言》,姜保卫《新闻语言的修辞特点》等。另一部分就是着眼于外国文化背景下,从其独特的新闻语言传播特点和表现来写的。如姜大维《解读英美报刊新闻语言表达的特点》。

第三,就是将新闻语言的研究交叉与其他学科,有的是结合体育方面的,如张延平、张阳《词义活用—体育新闻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一部分是结合于军事方面的,随着频道制播分离与频道专业化的实施,很多广播电视台都纷纷开设了军事频道或者科教频道,军事新闻映入人们眼帘,这方面出现的著作有,如刘春光《军事语言不能乏味》,余炳毛《浅谈军事新闻语言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角度

从文献统计角度我们看到的是新闻语言研究的整体分布情况,这些新闻语言研究成果的特点:

(一)新闻语言本身的特点

在这些文章当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在围绕着新闻语言本身的特点来写的,例如新闻语言的节奏和个性特征、新闻语言的审美特征、新闻语言的时代特征等等。例如在石义彬的《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征》当中,他结合的当下的形势,对于新闻语言到底是什么又有了自己的新认识:新闻语言是新闻作品的要素之一,是构成新闻作品的物质材料和手段,是新闻作品的客观性内容感性显现的外在形式[1]。所以说,新闻语言是以客观真实为基本原则的语言,新闻语言的这个特征是和新闻是什么以及有哪些要素相辅相成的。

我们从这一文章当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对新闻语言本身进行的研究的时候,着眼点往往围绕着新闻、新闻语言的内涵、特点、定义来进行表述,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对于新闻语言进行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进行梳理,但是对于深层次对着学科的认识,这样的文章还不够。

(二)新闻语言与相关学科关系

这类文章出现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也是非常多的。大部分文章都是结合着新闻学、传播学,利用广播电视节目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践例子来进行说明。在文睿的《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新闻—浅析电视新闻语言三贴近》中,作者结合着自己多年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来分析电视新闻语言的三贴近,“近年来,电视新闻逐渐从书面语言和文学性语言的风格向朴实无华和通俗易懂的风格转变,并推出了说新闻的全新样式,主持人完全脱离稿子,把新闻主要内容以口语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就和观众的距离大大缩短。[2]”这样的文章往往实用性很强,对于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来讲,这样的文章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理论引导,而对我们这种正在学习此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书本当中学不到的实践知识。

(三)新闻语言与其他学科比较

还有个别文章,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那就是把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或者古典文学做比较,用比较法是很多学科经常作为研究的一种手段,这样可以来衬出自己的学科,也在总体上更加全面。如唐莹在《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探讨》一文中说到: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文学就是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类情感。前者再现客观事实,让受众分享这一资讯;后者表现思想感情,以满足表现者的生理或心理需要[3]。他们都是语言艺术,但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是有区别的,除了在音乐性和本色化等相同之处、以外,还存在有许多差异。

(四)特殊门类下的新闻语言

有些文章是比较新颖的以军事和体育学科入手的。像何先忠、余炳毛《浅谈军事新闻语言的现状及对策》中:

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军事新闻语言就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报道新近发生的军事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军事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4]。这样的一个定义是一般新闻语言研究者从类接触到的。首先,这种研究为新闻语言研究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和方向,因为军事新闻语言对于研究者的要求更为细致,需要研究者具备大量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新闻工作实践经验。其次,这种研究为军事新闻的发展做了很好的理论引导。

(五)外国语种下的新闻语言

最后我们来看处于这些文献当中很小一部分的一类,那就是针对外语语境下新闻语言的研究的文章。因为,当从我们的母语汉语来解析新闻语言不足以全面的让我们认识新闻语言的应用之广和跨度。在李飒的《英语体育新闻语言特点分析》一文中,有专门对体育英语新闻的句型特点进行分析的段落:1.运用简单句。如:Are you ready? 准备好了吗?2.使用比较长的陈述句,如:As well as serving aces in her 6-1,6-2 victory against Maleeva, Hingis felt sufficiently relaxed that she watched Amanda Coetzer’s match on a neighboring court during the changeovers.3.补充说明句和插入语。体育英语中会经常使用补充说明句和插入语。补充说明句是语法上已经完整的句子中所加入的短语[5]。

四、展 望

在当前这个新媒体发展非常迅速的情况之下,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俨然已经主流,以互联网和手机、公交、地铁等为载体的新媒体使得新闻的传播形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报道环境下,固有的报纸文字、广播电台和电视电视台所使用的媒体语言、网络新名词、手机聊天语言必将融合到一起,取长补短、自有结合的演变出一种新的媒体语言。这种新型的语言将会集文字、图像声音多种语言元素在一起,具有新锐的多媒体融合风格的新闻语言特色。因此,无论是新闻语言从业者,还是在此领域一直研究的语言学者,或者广播电视研究学者,从他们各自的专业和学科,以及自己的关注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新闻语体的特征和规律、修辞风格和运用规律,要在所以此学科的研究基础上,融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这一新锐的点上进行研究,这也是接下来新闻语言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石义彬.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2] 文睿.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新闻—浅析电视新闻语言三贴近[J].新闻窗,2007(3).

[3] 唐莹.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09(6).

[4] 何先忠,余炳毛.浅谈军事新闻语言的现状及对策[J].新闻知识,2010(8).

[5] 李飒.英语体育新闻语言特点分析[J].大众科技,2008(11).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网址: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研究综述 https://mxgxt.com/news/view/876821

相关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明星代言的危机公关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粉丝的参与式追星行为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
新浪微博环境下明星负面新闻用户评论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明星的生产与消费研究
新媒体交融下艺人管理团队危机公关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明星“人设”的建构与传播
互联网语境下的明星形象建构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研究综述
新媒体时代我国体育明星危机公关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