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又一次引爆话题!这一新兴事物,带来什么现实启示?
“饭圈”一词并不是原生词,而是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特定阶段、为定义某种特殊群体以及他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而形成的新词。其中的“饭”由英文“Fan”音译而来,意为狂热爱好者;“圈”在现代汉语中有圈子、圈层的释义。因此,“饭圈”可以概括为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由狂热喜好共同的人或者事物的个体集合在一起形成的兴趣圈子,也叫粉丝圈。而由深度参与“饭圈”的群体以“饭圈”为活动空间,围绕偶像、具体“饭圈”进行的生产传播与社群建构等文化实践活动就是“饭圈文化”。
近年来,“饭圈文化”由于辐射范围不断拓展、参与人数日益增多、负面新闻频发等原因,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从无人问津到“广为人知”的转变。“饭圈”高度的执行力与组织力、积极的公益行为、庞大的青年参与引人深思。深入研究“饭圈文化”的生成机理,找寻“饭圈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主动发掘、合理借鉴和灵活运用“饭圈文化”中的积极要素,有助于更好地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饭圈文化”的生成机理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中国社会独有的文化样态,并不同于国外所流行的粉丝文化。
(一)“饭圈文化”的兴起源于粉丝强烈的精神需求
粉丝对于偶像的喜爱尤其是迷恋,是“饭圈文化”萌芽产生的原始动力。这种迷恋情感源于粉丝建构自我的精神诉求:自我实现,强调自我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的“饭圈文化”自然就成为粉丝的主动选择。粉丝将自己的梦想追求、人格想象、身份认同等精神需求投射在具体的偶像上,通过与偶像身上的特质相契合保证移情和共情效果产生。在此意义上,偶像不再是单纯的他人形象,而成为粉丝理想自我的外在化身。
这种投射会将个体对自身的关注转化为对偶像的关注,在时间的积淀下成为一种执著的情绪与状态,由此产生了粉丝参与“饭圈文化”的原初动力。出于自我实现与获取社会尊重的内在需求,粉丝对偶像和“饭圈”倾注大量情感、时间、金钱,积极主动参与到“饭圈”的社群建设与互动交流中,以自身文化实践推动“饭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但是,粉丝参与“饭圈文化”获得心灵慰藉、实现自我成就的同时,也有部分人沉溺其中,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饭圈”身份遮蔽社会身份、以盲从冲动取代理性思维、以践踏底线取代遵纪守法、以党同伐异取代包容理解。粉丝一旦将自我过度寄托于偶像之上,正常的喜爱、迷恋向宗教式的崇拜发展,就会发生价值观偏差,导致主体意识与社会主流价值相悖而行。
(二)“饭圈文化”的流行基于社交媒介的高速发展
“媒介技术的变迁改变着文化的发展样态。”互联网改变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度、点对面式的传播逻辑,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个性化服务和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双向互动成为当代新兴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网络社交媒介以其强大的联结能力,为“饭圈文化”的流行铺展提供了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网络社交媒体强势崛起,囿于物理空间限制的粉丝借助网络虚拟平台实现跨地域大规模聚集。为了更好地维护偶像利益,粉丝内部产生了以后援会为主导的层级严密、分工明确、组织性强、执行力高的组织架构,形成了实体意义的“饭圈”。在“流量至上”的新媒介时代,粉丝不再只是偶像的追随者,他们更多地参与了偶像的选择与塑造。
《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在偶像选择上给予粉丝更多的话语权与决定权,借助投票、排名让粉丝“沉浸式”参与造星,增强了粉丝与偶像和“饭圈”的黏度。为了使喜爱的偶像能够顺利出道,粉丝个人必须依附于“饭圈”,通过集资、打榜实现金钱和数据的大量积聚。“饭圈文化”在技术要素的帮助下在网络世界迅速流行,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饭圈文化”的“繁荣”系于商业资本的引导性控制
随着“饭圈文化”的流行发展,资本悄然介入其中收割流量、获取财富。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饭圈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一方面,“资本的介入产生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象的宏大‘饭圈文化’”。一则资本精心推出文化消费产品吸引粉丝参与。一些平台策划出品大量综艺节目,赋予粉丝一定的话语权与自由度,促使粉丝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多种话题和流量热度,甚至产出了多样文化作品。二则资本积极搭建“饭圈”及其活动平台。部分经纪公司深入“饭圈”来指导“饭圈”的前期搭建与实际运行,以偶像流量为话题牵扯粉丝情绪、引导粉丝言行,跟进舆论争夺流量;平台方则积极联合,策划各类榜单、各种拼盘活动,炒作话题调动“饭圈”行动。在资本的蓄意引导下,“饭圈”经常性地处在高频活跃状态,推动“饭圈文化”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资本介入导致“饭圈文化”陷入虚假繁荣。一则资本推波助澜形成“流量至上”风气,导致“饭圈”异化。资本以倡议性、引导性话语鼓动粉丝进行自我剥削,使以为偶像获得流量为目的的粉丝心甘情愿地竭尽全力进行数据劳动与金钱消费,以致爆出数据造假和超额消费的负面新闻。出于兴趣自由加入的“饭圈”成为个体网络活动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规约和标定了粉丝个体参与网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同时“饭圈文化”侵入现实生活挤占个体业余时间,将强制性的数据劳动与时间金钱的付出隐藏于表面的个人选择之下,粉丝被牢固束缚于“饭圈”之中。二则资本介入导致“饭圈”失范。
“以情感逻辑包装的资本逻辑是‘饭圈’的本质逻辑。”资本逻辑控制下的“饭圈”产生流量崇拜,通过流量与明星人气挂钩的等式向粉丝传递畸形的价值取向,以“金钱万能”诱发价值观危机,威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二、“饭圈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一)目标主体高度重合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教育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为国家和民族育才,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支持,高校这一场域的限定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正值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当承担起青年人的教育引导工作,助力当代青年的全面发展。青年学生是“饭圈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主力军。据2021年新浪微博娱乐白皮书显示,微博追星用户中大学本科以上人数高达79%。这一代青年生长于物质财富丰裕的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他们好奇心旺盛、接受能力强。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他们熟练玩转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和处理各种网络信息,这为其快速融入“饭圈文化”提供了能力前提。相较于高压高强度高封闭的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充足,这为追星提供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二)各自优势相互借鉴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商业资本的介入,“饭圈文化”得到空前流行与普及,青年学生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在此过程中以青年群体为主的“饭圈文化”表现出明显优势,其优势有三:一是凝聚力强。基于粉丝对偶像的喜爱,“饭圈文化”不断发展壮大;面对外界对偶像的赞赏、质疑、批评,“饭圈”总是以统一姿态应对外界评说。二是潜力巨大。对偶像的喜爱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鼓动和激励着“饭圈”中的个人和群体做出无法想象的成绩或者难以置信的举动。三是回馈及时。粉丝在“饭圈”内生产作品、发表见解、寻求帮助,多数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满足了青年寻求认同和建立社交关系的需要。
“饭圈文化”急速发展的同时对青年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第一,青年学生沉溺于“饭圈”身份,脱离现实。大学生通过“饭圈”身份参与“饭圈”活动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通过外界对偶像以及所在“饭圈”的认可得到肯定、通过“饭圈”内部的互动获得的“良好”人际交往等现象,使大学生日渐沉溺于虚拟的“饭圈”身份,逐渐与现实生活产生隔离感。第二,青年学生受挟于“饭圈”思维,缺乏理性。青年在封闭的“饭圈”中被“饭圈”思维裹挟,出现了辨别能力弱化、从众心理增强、极端情绪增多、法律意识淡化等现象,理性情感衰退,理性思维弱化,严重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着眼于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
(三)发展场域逐渐重叠
偶像崇拜和粉丝群体早已存在,“饭圈文化”却是在2005年才始现萌芽,并在时隔9年后的2014年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其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松散的追星群体基于社交媒体平台向组织化、规模化、功能化的严密“饭圈”组织转变。换言之,“饭圈文化”就是粉丝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发展壮大的变体,它兼具粉丝文化的偶像崇拜内核与互联网文化多元多样的特性,获得大批青年学生的关注与参与。正是基于网络空间,“饭圈文化”实现了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与积极参与,成为广受讨论的文化现象。
“饭圈文化”以网络虚拟空间为生存场域,在近年来不断横向扩张破圈渗入其他网络文化圈层,对网络世界的影响力愈发强烈,对网络规则的运用愈发自如,成为互联网文化中不可小觑的分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互联网场域又是新时代学生离不开的场域。所以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就无从谈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处理应对网络事件的有力武器。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意识、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近年来网络舆论更加复杂,急需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清思想界限,筑牢思想防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身网络空间,与在网络世界中生存发展的“饭圈文化”发展场域重叠,二者必然会形成联系、发生互动、产生影响。
(四)集体仪式广泛使用
“集体仪式是‘饭圈’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样态”。粉丝通过在线上线下参与以偶像为中心议题的集体仪式,如庆祝偶像生日、纪念偶像出道等纪念仪式活动或投票、控评、宣传等日常仪式活动,经由行为交互、情感交流、记忆共享等环节强化了对自身“饭圈”身份的价值认同、对所属“饭圈”群体的情感认同,进而以更加欢欣踊跃的姿态投入到“饭圈文化”建设的实践当中。
同时“集体仪式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常见的集体仪式主要有两种:教育仪式和活动仪式。教育仪式以教育为主、活动为辅,思想政治教育者围绕明确的教育目的进行议题设置,环节设置严肃、规范、有序,仪式发生时间相对固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教育信息、教育情感融入仪式议题、环节设置,在仪式进行过程中直接传达给学生,借由群体思想传导与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
活动仪式则是以活动为主、教育为辅,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参与议题设置,其主要任务是挖掘活动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加以丰富拓展,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借助其产生的正向情感深化已有价值认知、情感认同。集体仪式的运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重要贡献,强化了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集体仪式在高校思想学习教育与“饭圈”活动中广泛使用,在仪式的主体、环节、形式上存在相通之处,是二者能够产生联系的重要切口。
三、“饭圈文化”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着力塑造教师良好形象
“饭圈文化”是以对偶像的喜欢为原始动力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偶像良好的个人形象是具体“饭圈”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个人形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良好的个人形象对于提升教学实效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推出精品思政课程
一部优秀的作品,其影响可以跨越时空阻隔,获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喜爱。推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举措。一堂能够为广大学生喜爱并自发“安利”传播的优秀课程,需要社会多元主体全过程的共同参与。
(三)大力增强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联系
“饭圈文化”的中心是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双向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在一次次偶像和粉丝的互动、粉丝群体的应援活动中被不断强化。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育人工程,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课堂,用科学真理教育引导学生;同时也要以情感人,用真挚情感感染、打动学生。
(四)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聚集引导功能
在“饭圈文化”发展中,“饭圈”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高校学生组织蓬勃发展,既包括了学校主导成立的官方组织,也包括由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基点自发组建的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聚集引导功能。
“饭圈文化”的迅猛发展态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有益借鉴的同时,也提出了尖锐挑战:资本逻辑主导下的“饭圈文化”极易造成青年学生价值观扭曲、理性思维与法治道德意识淡化、悖逆抵触主流价值、极端情绪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青年主体意识的积极建构,进而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对这些威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出击,立足“人心”维度,辩证看待“饭圈文化”的好与坏。一方面,取其精华加以利用,面对对青年有强大吸引力、强大黏合力的“饭圈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借鉴其中的有益之处挖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实效。
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快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以丰富精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民族未来相结合,选择正确榜样,专注自身、相信自己,做好青年学生主体意识的构建引导工作。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年、指引青年、凝聚青年的应尽之责,更是国家引导“饭圈文化”向好发展的应然要求。
网址:“饭圈文化”又一次引爆话题!这一新兴事物,带来什么现实启示? https://mxgxt.com/news/view/857095
相关内容
Cameo 火了,它能给中国「饭圈」带来什么启示?治理“饭圈”文化靠什么?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饭圈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
饭圈是什么意思?饭圈文化是什么意思?
饭圈文化是什么意思 饭圈文化的由来、成因
饭圈:一种粉丝文化的现象与影响
饭圈文化什么意思?饭圈文化的定义
直男饭圈跨次元,篮球究竟为综艺带来了什么?
饭圈文化:从哪来 往哪去?
彻底变了味的饭圈文化,该拿什么来拯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