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价:演员比科学家赚钱多,为什么
今天学员问我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挺有趣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演员的收入比科学家要高很多,但是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又更大一点,为什么不能按价值索取报酬呢」?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好像不止一次的讨论过,因为立场不同结论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就是俗称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想把这个问题说明白的确很不容易。
我在某一次聚会上听到有人调侃「孙演员说,演员挣得那点钱算个屁,他随便干什么都比那个挣得多」,我相信他的话不虚。如今的他想要挣钱的确不是太难的事情,肯定比当初在舞厅伴舞挣钱要容易得多。那为什么同样是孙演员,伴舞的孙演员就不能一场Show给3000万元呢?人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换个角度搞清楚这个话题。
01辛苦对每个职业都是平等的
演员每天睡4个小时,练习4个小时,赶通告一天,很辛苦;建筑工人天没有亮就起床,买两个包子两口吃完就去上工,日落而息也很辛苦;我一天月飞5-6个城市,奔波于酒店、公司和机场也很辛苦;我老婆每天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辅导作业也很辛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苦,这不是职业带来的是人生。
比如,王立群教授从13岁开始半工半读,因为成分问题吃了很多苦,32岁考上河南大学研究生。他的人生就是在辛苦中成长出来的,所以他觉得学习的辛苦和他生计的辛苦相比不值一提。寒门贵子俞敏洪新东方时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觉得太正常,太轻松了。曾经干16个小时农活的辛苦是他再也不想体验的。
他们都是对比了两种生活的人,我觉得辛苦在他们那里体现的会更客观一点。农活很辛苦,年少背负起生活很辛苦,上市公司的决策很辛苦,大学教授也很辛苦,这些辛苦横向比较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都放到一个人的身上就会对比出差异,甚至可以评估出辛苦的程度。辛苦不是职业赋予的,每个职业都很可以很辛苦。
02辛苦是过程,情绪才是消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自我实现预言」的心理学规律,说的是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他有某种认知和期待,只要这种认知和期待足够强烈,他的潜意识就会把事情推向认知和期待的方向。如果人的内心深处认为工作就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赚钱是很难的,那么他就会工作不顺利,赚钱很艰难,以此实现最初的评判,只有这样的时候,他的认知和判断才会前后自洽。
你虽然没有工作过,但是你看过电视里的工作,听过很多人介绍工作的情形,我想大多数人在描述工作的时候都是累,辛苦,赚钱。所以就耳濡目染就建立了这样的认知,当你开始去体验工作的时候,如果这个工作本身并没有给你带来愉悦和成就感,那么你就会自洽你的认知。
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听过父母抱怨工作。不论工作是什么情况,岗位如何的调动,他们从来不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里。当我看着父母从他们岗位上开心退休的时候,我想工作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直到我走进职场,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工作,公共交通2小时以上的通勤,以及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回破旧的小出租屋,我的认知反而不自洽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我学了心理学。第一节课老师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得,「心理学不是让你更懂别人的学问,而是更清晰认知自己的能力」。我懂得了辛苦是一个过程,不论做什么事,想要成功都要经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经历会产生各类的情绪,有沮丧、有快乐、有郁闷、有欣喜……等等的一切感受都是情绪。而负面的情绪带来的就是辛苦不好的心理认知。
03演员为什么比科学家收入高
我们讨论了每个职业都很辛苦和负面情绪才是不满的根源之后,再来聊聊「价值」这个话题。演员创造情绪价值,人们消费情绪价值带来票房、广告等货币化收益,这个价值链很短,短到让人认为演员带来了货币价值,这个认知本身就不完全。孙红雷能拿3000万元的综艺费,是「A综艺」这一个平台的收视率的价值,让产品公司愿意用一个价格去支付。换句话说,孙先生在「A综艺」打工,谈好了3000万元的工资,你按照「岗位话术」做事就可以了。所以,演员的价值则是「能否对收视率(流量)做增量」带来的,真正的货币价值是「平台老板」创造的。
科学家的价值比较难以衡量,甚至没有一个类似「收视率」的统一指标。我们都知道袁老创造的价值比天还大,但是这个价值会值多少钱?没有人能算出来。疫情之时,钟老给全国带来的情绪价值甚至比他的病毒学贡献还大,但是疫情结束后谁还记得他当时给你做了什么?甚至很多人开始称呼「老钟」,称他是疫情的祸首。这就是变现价值链太长的原因,离科学的真相越近,你离商业就会越远。既然没有商业价值,那又如何兑现价格呢?
爱迪生是一个发明家,而不是科学家。要让电灯普及到千家万户,电灯本身做不到,这需要一个完整而高效的电力系统。于是,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直流电力系统,为59户客户提供了110伏特的电力供应,并安装了400盏电灯。这就是美国工程师文化的核心人物之一,创新=价值=价格。实用科学交给商业去变现,理论科学交给大学去探索真相。所以,演员是一个职位(商业系),科学家是一个称谓(学院系),两者不是一个体系,怎么比较呢。
04职业本身就是价值
说这句话估计很多人会喷我,这点很正常。源于大多数人选职业目的是「谋生」,而不是「成就」,所以换一个问题,你的职业能给你带来愉悦精神的成就感吗?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他们的工作是为了谋生,或者说做8小时的工作,给我8小时的工钱,如果加班那就加钱。记住我的这句话,我认为这很好,这是工作的目的,如果你能不应付、不摸鱼的做完8小时,你就是个好员工。(我并不提倡老板用工作PUA员工,因为饮鸩止渴没有啥用)
如果你能换个角度来看职业,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我喜欢经济学,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我都想探求真相,经济学是我每一份工作的可迁移技能,都能给工作本身加分。如今我自己做工作室,没有人让我加班了。我自己每天都会拿出三个小时学习并把学习的心得整理成文章,这件事让我很愉悦,虽然每天写文章的确很辛苦。
职业经理人也是一个职业。但凡是职业就要求天赋和努力两个必要条件,仅有天赋不努力就会「堕落」,仅有努力没有天赋就没有「高度」。努力的天才不论多努力也不是主角,而狂妄的天才多数都是话多的反派,死前还能拖一集回忆杀的那种。你两个条件都有,那么恭喜你,你可能会是主角。于是,你就会像热血动漫的主角一样,为了某个目标不断的强化自己的能力,把辛苦变成快乐的变强。你享受过程带来的体验,你渴望结果的阶段目标就是每次变强的过程。
喜欢工作的人工作本身就能带来快乐。这类人多数会在多年以后坐上高位,位置、财富都没有那么重要了,工作本身成为了他们人生的大部分,让工作创造价值就会与自己的认知自洽。从而给内心带来快乐,于是正循环开始了,工作-正反馈-继续工作-再次得到正反馈……
05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我奔波如城市之间,旅店为家。很多人和我聊起来都是心生羡慕,羡慕我可以用工作旅行每一个城市。只有我知道,我们其实都一样,不同的仅仅是你的交通工具是地铁,我的是飞机。我们都要经历老板、工作、会议、报告和加班,相同的两点一线,没有什么不同。
我羡慕下班就可以放下拧到一半的螺丝,转身奔赴柴米油盐的烟火之中,让生活成为人生的全部的人。和老婆、孩子看电影、逛商店、夹娃娃,一起在假期去郊外烧烤、挖红薯。有着极其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可以陪伴着孩子人生的每一刻……这样的时间对我来说太奢侈了,我也太自私于事业给我的成就感,从而牺牲掉了我之外的人。
你羡慕的渴求的,才是你的报酬。当我可以拿出一个周末,关掉电话可以和老婆孩子一起出去「生活」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很棒。我的女儿喜欢画画,当别人告诉她你要学一个实用技能养活自己的时候她茫然了,因为我告诉她要以兴趣为生,6岁的她不知道如何判断。「你喜欢画画就去画画,你的年龄做你喜欢的事情。不用像大人一样考虑实用、得失,你选择做你喜欢、快乐的事更重要」。
你喜欢赚钱就去赚钱,做最赚钱的工作,做不到就学然后做到;你喜欢生活就最大限度的去追求生活,不要被其他的束缚,不要让自己无法生活就去做;你喜欢裁缝就去做,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剑桥回来依然可以当裁缝。不要选择「既要、又要、还要」的人生,这样你什么也得不到。
人生是一场狩猎,你只有专心追逐一个猎物你才有可能达成,否则你将一无所获。而人生的价值是由你最终有没有获得猎物来评定的,价格则是由你追逐到了什么样的猎物判定的,两者没有必然的等号。追猎物是你人生的进程,捉到什么全凭你的喜好选择。
网址:人人有价:演员比科学家赚钱多,为什么 https://mxgxt.com/news/view/843491
相关内容
国家为什么不能让科学家赚的比明星多?为什么明星能赚那么多钱,而研究成果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却不行?
为什么开演唱会那么赚钱?明星到底靠什么赚钱?
演员挣钱都很多,为什么有的的演员还是买不起房子?
为什么“杨幂”那么有钱?“杨幂”到底靠什么赚钱?
为什么明星比科学家更受关注?
为什么明星收入会比科学家多,终极解答
为什么资本家比明星有钱人多
十八线明星艺人是什么意思?十八线的明星演员能赚多少钱?
陈震同学为什么这么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