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自己的主业,做翻译只是业余票友。而且近年来因为时间精力的缘故,一般不接兼职业务。
平时工作涉及到中韩交流的,是以政务和商务为主。看到演艺相关的兼职翻译,这两天又刚好有空,就去体验一下。
演艺相关的韩语翻译岗位大体上有两类:
1. 中韩艺人到对方国家进行演艺活动;
2. 中国艺人在国内演艺活动,但是导演团队或造型团队是韩国人。
“萨德”影响下,韩国艺人在国内的活动已经减少很多。即使两国关系已经相对缓和很多的今天,韩星在中国大规模公开性活动还是没有恢复。不过韩国制作、导演、造型团队,与国内机构进行演艺相关合作,却并不少见。
2
这次我所接受的翻译业务,就属于第二种。因为是临时业务,直到赶到会展中心见到客户负责人后,才了解到具体信息,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提前准备与熟悉了。
还能怎么样,硬着头皮上呗,我最擅长的就硬头皮了。
导演问我:“知道멤버들的名字吗? ”
我:( ⊙ o ⊙ )啊!멤버,原来这次来的是组合,也没人说啊o(╯□╰)o
于是导演丢给我一张成员表:“记住这几个人的名字。”
我: (⊙o⊙),这…… 对脸盲症来说,只有三个人呐!
再上网查了查,原来这个小鲜肉组合还是新晋当红人气偶像,没办法回家看『偶像练习生』再恶补一下,但是看了半天… 嗯,我认识了主持人张艺兴和李荣浩…
第二天到场馆,导演问我:
“记住멤버들的名字了吧?”
我认真想了想,回答:
“好像,差不多记住了。”
于是换了一张图再试一下,再次懵逼
工作的内容其实很简单:
1. 韩国导演团队要与国内幕后制作团队的沟通,我负责的是音响部分。长沙站是全国第8场巡演,中韩制作团队已经非常熟悉,需要沟通的诸如频段切换、话筒测试、麦克风准备… 这些内容往往翻译还没反应过来,中方团队已经听懂了。
2. 演出当天彩排和正式演出时,音响与艺人的沟通。比如和每一位艺人确认:耳机效果怎么样?表演时是否需要把其他成员唱歌声音关闭只留伴奏?麦克风离嘴距离再近一点、帮着给艺人固定一下耳机、耳麦…
到底是专业培训出来的,这批艺人态度都很谦和。其中几位比如范丞丞、朱正廷韩语都还不错…
到了正式表演环节,时间会非常紧迫,音乐和粉丝呐喊声过大,后台基本靠吼。“蔡徐坤话筒准备好”、“范丞丞下来后耳麦再粘紧一点”…
3
我个人不追星,所以在我眼里,明星演唱会和当年校园歌手大赛没有太大区别,这些人仿佛也就是打扮很潮的大学生。
不少公众号用户,是因为喜欢韩星才开始学韩语。其中有些人,还希望以后能从事明星经纪人公司相关岗位。
但是,如果是喜欢某位明星,而去学韩语进而找相关岗位工作,其实真的大可不必。我总结为『翻译不追星,追星不翻译』。
因为首先,与业内人交流过,演唱会等明星活动翻译,是不太喜欢粉丝去做的。
原因很简单:粉丝做翻译,很难保持冷静。如果因为译员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拍照等影响了关键信息的听、译,这样的翻译该拖出去重打二十大板。一个专业翻译,必须是整个活动的局外人。在翻译的世界里,只有语言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至于所谓“明星”身份,与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其次,本质上来说,明星也是一种产品。喜欢产品,花钱享用就行了,没必要参与到生产环节。就像一个吃货完全没有必要学烹饪。
同时,追星享受的是明星的舞台形象和宣传人设。嗯,真正要与明星近距离天天一起工作生活,以前的人设可能瞬间崩塌。比如我最喜欢范冰冰,如果我看到范冰冰抠鼻屎,我肯定完全不能接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追星可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择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你喜欢的那位明星,你确定等到你毕业他还在舞台上活跃?你的职业上升通道、生命周期有在哪里?
当然,如果看好的是韩国在娱乐产业上的先进性,学习韩国传媒、娱乐相关专业,再利用自己的专业和语言优势,未来寻找这方面的就业、创业机会,个人认为还是可以。
毕竟,韩国流水线式的专业造星、整个娱乐传媒行业,确实还是领先中国不少。不过,随着中国制作水平整体迅速提升,两国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未来,这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到达某个顶峰后,会有比较大的回落。希望你能赶在顶点前。
可 ↓ 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