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老实人”群体在逐步消失,“老实”何以成为负面标签?

发布时间:2025-04-16 12:34

核心要点:

1

农业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天然匹配“老实”这一人格特质,反馈到传统择偶观念上,一般多要求对方“老实本分”、“安分守己”、“诚实可靠”。“老实”一词内涵的转变,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工经济兴起之后。

2

在从农业社会转向工商社会、务农为主向务工经商转变的过程中,人与土地的关系逐渐疏离,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与村落社会之外的人打交道越发频繁,在市场经济和陌生人社会中,“老实”就很有可能意味着吃亏上当,反而更加注重理性计算,“精明”成为当前市场经济社会中发家致富的重要品质,被大家广为推崇。

3

如果说,原先“老实本分”的老一代农民工群体是最开始发生分化转变的群体的话,那么,到了8090后、乃至00后,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他们已不再信奉“老实做人”的传统人生信条,反而以赚钱等个人发展为基本导向,转向“精明”。

内容提要:近年来,“老实”一词内涵发生重要转向,从积极正向的社会评价转变为个体负面标签。在传统农业社会,“老实本分”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人生信条和价值准则;走进现代工商业社会,“老实”往往意味着容易吃亏受挫,“精明”反而被广受推崇。“老实”一词内涵的转变,表面上是社会评价从“正”向“负”的简单转向,本质上却反映了我们国家在短时间内整个经济社会的时代转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商社会,对参与到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具体的人产生了新的要求,原先匹配传统农业社会的“老实”这一人格特质,虽然美好,却未必完全适用于当前社会经济活动,由此驱动一个个个体做出价值调试和行为调整,即从信奉“老实”到推崇“精明”。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这一转变而来的,一是部分中年人群体势必遭遇不同程度的人生价值危机,极有可能激发少数极端案例的发生;二是对仍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群体而言,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人生信条和社会价值准则,迫切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

图片

从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同仁在全国各地调研观察来看,近年来,“老实”一词正在从积极正向的社会评价转向个体“负面标签”,大有“污名化”趋势,主要有以下两个典型表现:一是 “老实”一词,之前意味着实诚、稳定、可靠,目前却逐步转变为木讷、甚至傻里傻气,不会说话,不会讨女孩子欢心,因此在全国各地婚恋市场上普遍受到排斥,甚至出现了不少“老实致光”的典型案例;二是在全国劳动力市场上,“老实”之前意味着安分守己、干活踏实、待人真诚,目前往往容易成为吃亏受骗的对象。因此,目前长辈时常教育年轻人、甚至孩子:“做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将来容易上当受骗,更不容易找对象。”笔者的问题意识在于:长期以来,“老实”一词是对人较高的正面道德评价,发展至今,为什么逐渐成为了负面社会标签,甚至让人唯恐避之不及?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此外,当“老实”不再成为当代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立德树人的价值偏好,对全社会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据笔者调研观察,“老实”一词内涵的转变,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工经济兴起之后。打工经济兴起之前,我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均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在农业社会,在政治社会稳定的情况下,人口流动相对有限,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家庭生计来源。在务农为主的农业社会,经济活动相对单一,以务农为主,俗称“干农活儿”。既然需要下地劳动,主要表现为人与土地打交道,偷奸耍滑一定会表现在土地产出上,最终吃亏的是自己家庭,因此特别讲究干活实诚、肯下力气。因此,在农业社会,只要肯出力,日常生活基本都能过得去,否则日子是过不好、甚至是过不下去的,可以说,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活动本身需要匹配老实本分的人格特质,既有话语中往往用“老实巴交”、“诚实朴素”等来形容广大农民群众。同时,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阶段,熟人社会相对稳定、完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更加讲究诚实可靠,唯有如此,大家才能建立起对某个人的长远预期,否则就容易信用破产,这在农业社会是难以想象的灾难,因为很多事项必须通过熟人社会内部社会互助的形式来有效解决,比如红白事中的抬棺下葬、互助建房、农业帮工等。基于此,笔者认为,农业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天然匹配“老实”这一人格特质,反馈到传统择偶观念上,一般多要求对方“老实本分”、“安分守己”、“诚实可靠”。

图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外部经济机会空前丰富,人口流动频繁,带来以下两项重要变化:一是广大农村家庭非农化明显,务农成为被外部劳动力市场排斥的老年人群体的主要家庭生计来源,中青年人大多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外出务工经商普遍;二是熟人社会由密转疏、从熟向生转变,熟人社会半熟人化、甚至陌生化趋势明显,村社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被割裂,村庄既有的社会评价体系逐步式微、走向瓦解,适应新的经济社会阶段的新的社会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在从农业社会转向工商社会、务农为主向务工经商转变的过程中,人与土地的关系逐渐疏离,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与村落社会之外的人打交道越发频繁,在市场经济和陌生人社会中,“老实”就很有可能意味着吃亏上当,反而更加注重理性计算,“精明”成为当前市场经济社会中发家致富的重要品质,被大家广为推崇。同时,也正因为跨出了熟人社会范围,进入到工商社会中的陌生领地,老实可靠并非第一选择,互惠互利、甚至精明能干更为重要。因此,基于农业社会到工商社会市场经济活动的转变,“老实”这一品质便逐渐退出正向社会评价的行列,甚至沦为容易上当受骗、吃亏受罪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精明能干”。因此,之前在农业社会阶段评价积极正向的“老实”一词,也就转向了“傻实诚”,笔者在各地农村社会调研期间,也时常听到村民教育子女,“做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容易上当受骗、受人欺负”。换言之,市场经济活动中,秉持农业社会的老实品质,在市场竞争以及人与人交往中,非但不具备优势,反而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老实”也就不再是值得坚持或追求的美好品质。更进一步讲,这一被当前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所排斥的“老实”品质,反馈到当地婚恋市场上,意味着嘴巴笨、木讷、不善言辞,不会哄女孩子开心,没出息,没前途,等,因此在具体的择偶过程中,“老实人”成为被广大适婚女性所排斥、甚至厌恶的对象。换言之,先前在农业社会阶段广受女性认可的“老实人”,在当前工商社会阶段,基本沦为本地婚恋市场上竞争劣势境地。至此,“老实”这一社会正面评价,也就完成了向负面标签的转变。参见表1:

图片

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现代工商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和必然趋势,反映到当前广大家庭各世代内部,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呢?当“老实”这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美好品质,不再是社会上绝大多数群众所广泛推崇并积极追求的人格特质,又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或社会后果呢?

对于当前广大家庭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体而言,生长、生产、生活轨迹稳定,传统农业社会价值观完整,受外部经济社会活动影响较小,因此这一群体对“老实”这一品质仍持广泛认可态度,变化不大。

最先受到冲击、最先开始转变的当属目前老一代农民工群体,即当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群体。这一群体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童年阶段、青少年阶段大多在稳定的传统农业社会度过,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离开学校开始到外部世界打工赚钱,从小习得的“老实”,在打工生活中却让不少人屡屡吃亏受挫。在现实惨痛的教训面前,原本的“老实人”群体逐步悟透了一个所谓的人生道理,即“做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容易上当吃亏、受人欺负”。因此,这一来自广大农村地区的原先老实本分的中年人群体,就此产生了分化:

图片

相当一部分让自己不再“老实”,以匹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对市场经济理性人的要求,转向精明能干,而事实上,适应转变得越快,这一群体发展得也越好,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这一人生信条,做人不能太老实,老实人没有发展;仍有一部分中年人群体,或生性老实难以转变,或不愿意丢失“老实”这一从小习得的人生信条,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具体的务工经商活动当中竞争力相对较差,个人发展大多一般,甚至沦为村落社会内部的中下层群体。特别注意的是,也正是这一仍然坚持“老实”做人的中年人群体,内心往往非常困惑、甚至郁闷:为什么老实本分,却难以勤劳致富,甚至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反而要被大家评价为“傻实诚”、“不会做人”?基于此,这一中年人群体产生了深刻的人生价值危机,他们当中的极少数甚至产生了人格扭曲,乃至催生部分骇人听闻的极端行为,令人扼腕叹息,值得重视!

到了当前的8090后、乃至00后群体,逐步从学校进入现代社会。鉴于他们的父辈生活工作的惨痛经验,一是他们自己会观察这个社会的迅速变化,尤其是来自社会评价方面的巨大转型,二是他们的父辈也会时常告诫他们:“做人绝对不能太老实,不能像自己一样,老实本分一辈子,到头来发展反而不如部分油嘴滑舌、偷奸耍滑的!”如果说,原先“老实本分”的老一代农民工群体是最开始发生分化转变的群体的话,那么,到了8090后、乃至00后,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他们已不再信奉“老实做人”的传统人生信条,反而以赚钱等个人发展为基本导向,转向“精明”。至此,这一转变,也就意味着高度匹配传统农业社会的“老实人”这一类型,将逐步消失在我们当前以及未来现代经济社会中。参见表2:

图片

图片

“老实”一词内涵的转变,表面上是社会评价从“正”向“负”的简单转向,本质上却反映了我们国家在短时间内整个经济社会的时代转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商社会,对参与到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具体的人产生了新的要求,原先匹配传统农业社会的“老实”这一人格特质,虽然美好,却未必完全适用于当前社会经济活动,由此驱动一个个个体做出价值调试和行为调整,即从信奉“老实”到推崇“精明”。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这一转变而来的,一是部分中年人群体势必遭遇不同程度的人生价值危机,极有可能激发少数极端案例的发生;二是对仍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群体而言,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人生信条和社会价值准则,迫切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

网址:社会中的“老实人”群体在逐步消失,“老实”何以成为负面标签? https://mxgxt.com/news/view/806355

相关内容

社群营销:教你如何把粉丝变成群(带实战案例)
人情社会里的中国:老实人为什么越来越不讨好
徒弟?签约艺人?负面频发的德云社,要重视风控
叶璇失信被限消费 政府成“老赖”又该如何惩处?
中老年粉丝为什么追“秀才”?媒体:莫轻易给他们贴上“孤独”标签
央视多次就“流量造星”发声引热议,“饭圈”负面标签化下的舆论呼吁
为什么“老实人”总受欺负?另类解读告诉你不一样的“老实人”
如何保障老年群体放心网购
网红“秀才”被封号事件,折射出中老年群体情感的缺失
老爸的笑容逐渐消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