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本该获得敬重,为何读者却对他冷言冷语?你看看他做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4-14 02:51

8年前,"诺贝尔文学奖"落地中国,这一喜讯引得人群欢呼的同时,文坛大家莫言也走到了大众视野中。文坛中的莫言已是声名斐然,但大众对这一名字还很陌生,即便是稍微有些了解,也大多是来源于电影《红高粱》。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获诺贝尔奖,获得如此分量的诺奖的莫言,却有大批读者对他冷言冷语,这是为何?

一、莫言是否"名不副实",配不上这个诺奖?

在莫言捧回诺奖的数年间,各处争议纷纷,甚至还有《批判莫言》这样的书籍横空出世,颇有"不把莫言批驳得一文不值便不罢休"之势。这里挑选两条略作驳斥。

争议其一是认为,莫言生得一副"媚骨",为了诺奖而迎合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丑化民族。这不免让人觉得好笑,莫言在30多年前便定下了他的作品基调,说他迎合西方丑化中国的政治诉求,颇显牵强。

莫言的作品是小说,而非力求真实的新闻报道,其表达的是对人性的呼唤,对过去的反思,承载了莫言的理性批判。诚然,莫言的写法并非没有问题。刻意对"魔幻主义"的追求,忽略了文字的提炼,略显粗糙鄙俗。

至少这还停留在作品的学术层面,有些文章先以西方"阴谋论"给莫言的作品定性,再去发出批判的声音,并非从文学角度去思考,这是不可取的。

退一万步说,如果真的像某些人所说的,是莫言的小说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使他获了诺奖,那为何中国的伤痕文学里没有出一个诺奖呢?难怪莫言会无奈地感慨道:倘若能预知后事,当初真不该屁颠颠一路小跑,真去斯德哥尔摩领回那个奖杯。

争议其二则是认为,在莫言获奖的一段时间内,很久没有推出新作了,莫言作为作家的自律引人质疑。在获得诺奖之前,莫言其实算得上是一位高产的作家。

和莫言交情颇深的余华回忆道,当初和他在一个寝室里生活的莫言写东西很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当年莫言经常背上背包,说着"我回高密去了",便留下余华一个人在寝室写作。

但不超过两个月,莫言就回来了,回来时还总带着一部厚厚的长篇小说。对作为作家的莫言来说,获奖意味着名利缠身、俗事缠身,许多会议、采访需要他出席,他自己也亲口承认,获奖后的一年多里,"一本书都没看完"。

于是也不免有人揶揄道,莫言捧回的不是"奖杯",而是"炸弹"。不抛头露面,有人会说莫言"摆架子";出席了活动不免没空从事本职工作,也难逃质疑。

尽管莫言近几年陆续在《人民文学》《十月》《花城》等文学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小说,诗歌和戏曲剧本,仍未能让这些声音销声匿迹。

诺贝尔文学奖自1895年设立以来,共颁给了116人,这些得主的获奖作品各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质,对人对社会的描写独有匠心。

为莫言准备的颁奖词如是说道,"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人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可见诺贝尔文学奖更加关注作品本身而非政治。

《蛙》这部小说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

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毫无疑问是配得上这个诺奖的。

二、莫言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待遇?

究其原因,我们还是得先回到莫言的作品上。前文也提到过,虽然莫言的作品别具一格,在艺术层面有其独到的价值,这些作品在文学性还是略微欠缺,体现在字、词、句缺少雕琢。

喜欢莫言的人认为这种质朴,扎根于泥土的语言风格是莫言的一大特色,批评他的人则认为这种粗糙的文章质感,与"还未修改好的草稿"无异,莫言算不上什么大师。

平心而论,莫言能获得这个诺奖,也与当时负责给莫言作品翻译的西方译者有关。

如余光中所感慨:"好的翻译是高明的再创作,它类似洗脸,能够把污秽面目,给洗的玉洁冰清起来。" 经瑞典文和英文版的译者润色过后,更符合诺奖评委们的口味。

一些批评的发声者,至少还是阅读过莫言的原作的,但大部分网络上可见的谩骂者,实际连莫言的一部作品都没有仔细阅读过。

你问他《蛙》、《檀香刑》的主要剧情,他一概不知,可你要是问起莫言的黑点,他便能"如数家珍"般地向你一一道来。

攻击莫言的大部分"喷子"们,其实只是一个缩影,当今网络上有偏激、极端言论的人,并非他或她真的对某人有意见,而是刻奇作怪,看见了与主流不一致的言论就喜欢跟风。更有甚者,发出攻击的声音只是为了炒作自己罢了。

三、结语

从政治性出发批评他的人们好像并不明白一个道理,诺奖得主并不一定是毫无争议的"大师",但一定是社会责任感十足的文艺工作者。这些人们不需要讨好谁,毕竟这是世界对于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莫言面对这些非议,他从来未曾回击过,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不管是挺我的,还是批判我的,我觉得都是一种帮助"。

距离莫言获奖已经八年左右了,莫言也发布了新书《晚熟的人》,新书发布资讯下,再难寻见当初攻讦莫言的键盘手们。一个作家,若要赢得世人恒久的敬重,只在于其为人有多真,其用心在何处,写的东西能否抗住时间,绝不是一时的网络舆论可以击垮的。

网址:莫言本该获得敬重,为何读者却对他冷言冷语?你看看他做了什么 https://mxgxt.com/news/view/798189

相关内容

获得诺奖的莫言,本应受到尊重,为何却遭到许多学者与读者的鄙夷
莫言作品将入高中语文选修读本 和获得诺奖有关
莫言获奖:文学挽歌或奇迹——我们该如何看待莫言获奖
莫言向来冷漠,为何却对甄嬛分外关照?原来藏了这么大的私心!
陈丹青为何说:没看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奖和作品无关
女生忽然对你冷淡说明什么?教你读懂她的心思!
莫言领奖19万美元又被骂了!那他该怎么做?
莫言:我欣赏韩寒和郭敬明 我们替代不了他们
网红猴哥与何钰欣婚姻危机升级:冷言冷语背后的真相
莫言真实身份大起底,她为什么对甄嬛这么好?怪不得皇后输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