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印度,一场电影票价不过几元到二三十元,在农村播出的流动电影甚至不要门票,只靠卖点小吃挣钱。印度人民每周普遍都要看一两场电影,这是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腾讯娱乐专稿(文/叶清漪编辑/樟木)
《巴霍巴利王》是典型的印度电影,然而又不是常见的印度电影。之所以说典型,是因为他的题材——英雄与美女、复仇与称王、大段大段的歌舞、男主角开挂般的个人能力,这些都是典型的印度电影配置。而不常见则是因为它的特效与场面,投资高达1亿6975万人民币。虽然这个数字在如今动辄声称投资过亿的中国电影圈看来不过是“仅仅”,但对于印度来说,这已经是史上投资最高的电影了。
今天,我们不妨借这部电影来认识一下印度和印度电影工业。
北印度与南印度: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以中央邦的温德亚山为界,印度被分为南北方,南印度与北印度有着不同的人口起源,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连语言也不相通(由于印度历史上小国众多,所以印度一共有18种联邦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司法用语)。宝莱坞(Bollywood)是印度最大的电影产出中心,位于孟买,属于北印度,这里拍的电影以印地语为主。宝莱坞不是印度电影的全部,《巴霍巴利王》就是由南印度的泰莱坞(Tollywood)出品,那里的电影使用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
印度的南北差异和隔阂之大,超出一般人想象。这也体现在电影文化上,相对来说,北印度电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而南印度电影想要征服北方市场,则要困难得多。明星方面也是,北印度的巨星是全国级的巨星,而南印度的巨星,却只是南印度的。《巴霍巴利王》是极少数能跨过温德亚山的南印度电影,印度本土开画上映首日便创下780万美元成绩,打破2014年印度巨星沙鲁克·汗《新年快乐》创造的印度影史最高开画日票房纪录。
因为观众基础不同,南印度电影比起北印度电影来说,更像人们印象中的印度电影——更多的歌舞,更多的爱情,更多的开挂。宝莱坞近年来,在电影的探索上走得更远一些,歌舞元素比例逐渐下降,其他类型的电影也在增多,不乏现实深度的电影也时有涌现——比如《我的个神啊》便是宝莱坞出品。但整体来说,爱情故事和英雄故事仍然是印度人民最钟爱的题材,大多数电影的情节都如如出一辙:男女主角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走到了一起。
歌舞与开挂:男主负责开挂,女主负责歌舞
“开挂”是典型印度片里男主角必不可少的技能,单手托起汽车、一拳打爆火车,在墙面上直立行走这都不叫事儿。在印度电影里,开挂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superhuman abilities。印度电影对于“开挂”镜头的追求,就像韩剧对于恋爱的“名场面”追求一样,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别开生面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的“开挂”,成了印度电影别树一帜的电影文化。在微博上,有人专门截取印度电影里这些“开挂镜头”,比如男主角的头部可以进行360度的旋转,具有电磁感应能力,吸附所有兵械(听起来和美漫里的超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中国的微博上,这些镜头被单独剪辑出来作为笑料,但是,这正是一个市场的创造者与消费者之间独有的回应方式——当人们进到电影院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会看到什么,他知道自己想看到什么,然后,他被满足。
自动播放开关
自动播放 《巴霍巴利王》印度神曲特辑战神追爱有套路
正在加载...
<>
这类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当人们走进电影院的时候,总是希望能看到动作场面的,并且你准确的知道,徐克电影里的动作场面和成龙电影里的动作场面不同。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一个市场独特性的最根本所在——好莱坞电影无论多么精彩多么好看,都无法回应这种期待。
印度电影里“开挂”横行的一个原因,或许也和其历史文化有关系: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它的历史是同神话混为一谈的。而印度又人人信仰宗教,在一个满天神佛的国家,人们对Superhuman abilities的接受度,当然远超信奉唯物主义的我国。
《巴霍巴利王》的导演S·S·拉贾穆里就是一个非常擅长开挂的导演。几年前他有一部电影叫做《功夫小蝇》,全程高能,讲的是谋杀致死的男人重生为一只苍蝇,然后为自己复仇的故事。而在《巴霍巴利王》里,他也贡献出了不少关于开挂的名场面:比如男主角在下坠过程中,向峰顶的树上射了一只箭,借助这只箭,他一跃就到了峰顶。
而与男主角的开挂对应的,则是女主角的歌舞。当然,在印度电影里,男演员也是要跳舞的,但女演员的唯一用途几乎就是跳舞。在印度,讨论一个女演员是否有实力的最重要指标就是舞蹈能力。除了跳舞之外,女演员很少有其他发挥的地方,不需要讲长台词,也不需要有人物刻画——反正都极为脸谱化。
歌舞场面对于印度电影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诞生了一个绝无仅有的职业——歌舞导演。类似于我国“动作导演”这个分类,歌舞导演负责一部电影的音乐舞蹈编排、场面调度。一部标准的印度电影,会有3段以上的歌舞场面,这些场面对于电影剧情来说没有任何推进作用,这也是印度电影一般片长都超过两个小时的原因——有些电影还分上下半场,让人们得以在冷气充足的电影院充分流连。
特曼娜·芭蒂亚皮肤白皙
种姓、宗教和电影工业:电影圈属于几大家族,粉丝是世袭的
《巴霍巴利王》的男主角帕拉巴斯生于1979年,身高1米88,体型威猛,能打能舞,在南印度是炙手可热的当红小生,但是在北印度却基本处于默默无名的状态。而女主角特曼娜·巴蒂亚则是出生于孟买,本是北印度人,因为在宝莱坞发展不利,南下来到泰莱坞,倒是取得了意外的成功——特曼娜·巴蒂亚肤色白皙,一看就非低种姓。
种姓制度在娱乐事业上对演员影响不大——尤其是男演员,南印度的明星以首陀罗居多,北印度明星以吠舍居多。而女演员因为有一种“以白为美”的审美倾向,所以肤白貌美的高种姓女性倒是更容易取得成功。不过比起种姓来说,家族才是印度明星最大的靠山。
印度电影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众多老一辈电影明星在拥有了足够的行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乃至政治权力后,将自己的家庭成员也纷纷带上演艺道路,对自己的直系血亲花大力栽培,众多的“星二代”、“星三代”因此应运而生。在宝莱坞,Kapoor家族(吠舍种姓)占据了几乎半壁江山。印度人普遍信奉“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让电影家族变得合理,成为了新的“电影种姓”,这也是新时代下的新种姓制度。
因为电影家族的广泛存在,印度电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世袭粉丝。不同的家族拥有不同的拥趸,各家族之间相互竞争激烈,粉丝间的关系也往往剑拔弩张。
据说,印度的半个电影圈都属于《巴霍巴利王》制片人prasad shetty家族的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印度是一个印度教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但并称为“三大汗”的最顶尖的三位男明星沙鲁克·汗,阿米尔·汗、萨尔曼·汗却都是伊斯兰教徒。汗即Khan,这是伊斯兰的一个姓氏。不过,在宗教关系紧张的印度,娱乐圈顶级明星也处于两头都要讨好的状态。萨尔曼·汗父亲虽然是穆斯林,但母亲却是印度教的,他自称既是穆斯林也是印度教徒。其他的两位可汗,也都娶了印度教的妻子。
电影工业之所以在印度如此强大,很大原因是电影票实在便宜。在印度,一场电影票价不过几元到二三十元,在农村播出的流动电影甚至不要门票,只靠卖点小吃挣钱。印度人民每周普遍都要看一两场电影,这是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电视文化则不是强势文化——从公开的统计数据来看,2015年中国发电量为56184,而印度为9222,落后中国将近20年,作为一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印度的人均发电量可以说少得可怜,电网建设也极不完善,很多地方并不通电。截止到2014年,印度市场电视机总保有量为1.69亿台,而同比,中国的数据是FPD电视保有量达到2.9亿台,CRT保有量达到3.3亿台。两相对比,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电影在印度如此受欢迎。
3000人大战场面
而如今印度电影业正在享受着人口红利,《巴霍巴利王》之所以能以1.6亿人民币的投资获得如此宏大的场面,很大原因是印度的工钱实在便宜。电影里面有一场战争戏,动用了3000人的群众演员,拍了200天——以中国现在群众演员的工资,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制片人会通过这样的拍摄计划。而电影中大量的道具也依靠手工打造,在采访里,特效组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部电影的工作量是:15000张概念草图,手工制作了3000-4000个模型。电影中每一个道具,都有10-15个备用。身为一个中国人,记者在该电影位于印度海德拉巴(印度第六大城市)的摄影基地里,看到众多工作人员手工制作刀剑等道具时,不得不产生一种,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的确已经逐渐远去的感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