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中华白海豚:一场广东多方参与的濒危物种保护行动

发布时间:2025-04-12 12:03

长江白鲟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这种距今1.5亿年前的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7月21日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这一消息传来,各界扼腕痛惜。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与保护现状牵动人心。

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级”。2020年5月,广东江门台山市,一头中华白海豚搁浅后,一场在烈日下长达7个小时的生死救援紧急启动,最终它成功获救,回到大海。两年后向南都、N视频记者回忆起当时那场救援,民警钟伟杰依然很开心,被晒伤的他说,“因为做了一件善事,也拯救了一条生命”。保护行动也从未停止。穿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港珠澳大桥,兑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如今正值休渔期,在江门海域进行观测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敏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他们发现了成群的中华白海豚欢快畅游,“能感受到它们自由、欢快的情绪。”

中华白海豚宝宝寸步不离地跟着母豚一同浮出水面。南海水产研究所 李敏 摄

生死救援

时间回到2020年5月3日8时55分许,一场烈日下的生死救援紧急启动。

当时,广东省台山市公安局广海派出所接110警情称,在台山市广海镇烽火角往白宵围方向浅水区,有一头中华白海豚搁浅。

钟伟杰是参与救援的民警之一,他与3名同事立即赶赴现场。“到了现场,看到那种情景就傻眼了。当时中华白海豚离岸边比较远,水很快就要退走了。”这是他第一次接到这样的警情。

水位逐渐下降,气温不断升高,中华白海豚搁浅在离岸百米外,庞大的身躯暴露在灼热的阳光下。钟伟杰心里焦急万分,留下一名同事在岸边联络相关部门后,他便与其他同事们脱鞋下水,朝中华白海豚的方向走去。

“滩涂上全是淤泥,一踩进去,整个脚就陷进去了,能没到膝盖的位置。中途有个兄弟摔倒了,后来我们几个人就互相拉着手,一步一步走了过去。”两年后向南都记者回忆起来,钟伟杰仍记得当时的细节:大家的脚都在涉水前进时被划伤,十几分钟后,终于来到这头白海豚身边。

人们在烈日泥潭中守护搁浅的白海豚。

刚抵达时,搁浅的白海豚还在不断摆尾挣扎。趁着周围还有水,钟伟杰和同事们清理掉附近的石块等障碍物后,尝试借助水流将其移回深水区,但退潮速度太快,只能中途搁置计划,等待下一次涨潮。“没办法了,我们几个人就坐在原地,把它身体下面的淤泥往外挖,给它挖一个洞,这样起码周边还有水。”

钟伟杰告诉南都记者,当时大家一边挖着洞,一边向白海豚身上泼水,又搭上浸湿的衣服,防止其被晒伤。“保护区工作人员赶来的路上,我们一直有和他们保持电话联络。得知中华白海豚头顶上有个换气孔用于呼吸,两个同事就轮流把它的头抬起来,不让泥浆进去。”

不久后,相关专业人士也赶到现场,大家接力泼水、挖洞、再泼水,一遍遍重复的动作给了这头白海豚活下去的希望。钟伟杰记得,当天中午一点左右,正是极热的时候,水位迟迟不涨,岸边的村民们便打开鱼塘的闸门放水,让水尽可能多地淹没它。

“下午三点多,终于涨潮了,大家拿着专业的救援工具,用类似担架的东西,一步一步地把白海豚挪到了深水区。”钟伟杰说。经过约7个小时的救援,当天下午四点半,这头白海豚终于脱险,找到方向,往远处游去。

“第一次看到中华白海豚,还开展了救援,很震撼。”这次救援结束后,钟伟杰特意查询了关于中华白海豚的资料。“当时我记得,从到达现场到救援结束,大家身上都被晒红了,脚上也有伤,当晚我整个脸又胀又红,还脱皮,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做了一件善事,也拯救了一条生命吧。”

中华白海豚是野生动物中的“明星”成员,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据了解,刚出生的白海豚宝宝是铅灰色;成长时,它们会慢慢褪去灰色斑点,向粉色转变;到成年就是白色或粉红色。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白海豚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位于近岸海域食物链的顶端,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中华白海豚在闽粤一带被渔民尊称为“妈祖鱼”,1997年被选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

生存之困

“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敏及其团队,这几天正在广东江门管辖海域开展为期5天的中华白海豚常规观测工作。李敏告诉南都记者,中华白海豚主要生活在河口海域,咸淡水交汇的地方,这也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因此其生存不可避免地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活动越频繁,对其的生存威胁也越大。

中华白海豚是智商较高的哺乳动物。李敏在观测中发现,成群的中华白海豚在捕食时,经常取巧走捷径——它们喜欢在人类的渔网附近捡“漏网之鱼”,甚至咬破渔网钻进去吃鱼。

“这样虽然能更轻松地吃到食物,但也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我们观测中也经常发现有中华白海豚被渔网缠住,有的背鳍断裂,有的甚至在小时候就被渔网缠绕,随着长大越勒越深。”李敏向南都记者介绍道。

一头被瓶子粗细的绳子捆了两圈的中华白海豚。南海水产研究所 李敏 摄

几年前,一头被瓶子粗细的绳子捆了两圈的中华白海豚令李敏牵挂至今,那是他遇见过最顽强的“豚坚强”——背鳍前端已经被深深地勒进去两道,仍艰难地活着。“我不敢想象被绳子紧紧困住身体,绳子嵌进肉里的感觉,但也没有办法去解救它,毕竟我们只能靠近,不能触到,所以无能为力。”

李敏告诉南都记者,几年前最后一次见过它之后,他们便再也没有见过它的身影,“但愿它已经摆脱了这种‘恶魔缠绕’”。

据原农业部2017年10月发布的《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从东印度洋、东南亚沿岸延伸一直向北到达中国的东南沿岸,据推测其总数在6000头左右。

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种群数量大约为4000-5000头,主要栖息于长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包括福建的三都澳、厦门湾、东山湾,台湾岛的西部海域,广东的韩江口、珠江口、漠阳江口、雷州半岛东部海域,海南三亚附近海域以及广西北部湾等。其中,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门)数量最多,超过2000头。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围填海工程不断增多,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物种延续面临严峻挑战。

《行动计划》指出,仅2012年至2015年,中华白海豚搁浅死亡数量就超过100头。同时,在搁浅死亡的中华白海豚标本中检测出的持续性有机化合物以及汞、铅和砷等微量金属元素,对海豚细胞的内分泌和DNA也有较强的损伤作用,导致该物种的濒危程度不断加剧。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我国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严重片段化及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厦门、汕头和珠海的中华白海豚种群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交流的证据,种群在遗传上可能出现了分化现象。同时,不少种群年龄组成日趋老化导致种群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这些均表明了我国中华白海豚种群的生存能力较低,风险较大。

保护行动

2021年9月3日上午发生的一幕,让李敏印象深刻。

中华白海豚妈妈对死去的宝宝不离不弃。

在湛江湾海域,一头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宝宝已经死了,一头成年海豚一直托着它,快要掉下去的时候,又用头把它顶上来,怕它沉下去。

“这是哺乳动物的一种延续抚幼行为,在海豚中很常见。”李敏介绍,中华白海豚性成熟晚,一般雄性12-14岁,雌性9-10岁;妊娠期长,要10-12个月;产仔间隔期大,一胎只产一仔,繁育的周期长。哺乳期的宝宝非常敏感和脆弱,人类活动的干扰,都可能导致它的健康状况下降,从而降低它的存活率,使得中华白海豚这个物种更加容易濒危。

保护中华白海豚迫在眉睫。

1988年,中华白海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1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近年来,中华白海豚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级”。

根据《行动计划》的目标安排,到2021年,重点区域中华白海豚种群的衰退趋势要得到有效遏制,70%的中华白海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到2026年,我国中华白海豚要得到切实保护,90%以上的中华白海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

南都记者注意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即妈祖诞辰)是“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用以引导公众树立海洋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人关心中华白海豚、爱护中华白海豚的社会风尚。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物种及其栖息地,我国先后设立了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厦门和珠江口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江门、汕头、湛江、潮州、饶平等1个省级和4个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此外,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相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近年来也开始关注水域内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海上工程建设尤其注重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

港珠澳大桥穿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工程管理到技术研究,项目始终重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终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目标,兑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2017年至2021年,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中华白海豚数量为1100头左右,5年来种群数量稳定向好。调查区域中,2019年后,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且幼豚数量占比有所上升,年龄结构向好。

今年7月10日,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海上巡查时,于保护区核心区发现约15头中华白海豚。它们成群结队在水中畅游,不时跃出水面嬉戏,十分可爱。据悉,目前该保护区及其周边海域具有明显识别特征的中华白海豚有111头,远高于2011年至2014年所识别的个体数(55头),种群稳定壮大,且以青壮年为主体,幼豚比例增加,年龄结构呈优。

如今正值休渔期,在江门海域进行观测的李敏告诉南都记者,他们也发现了成群的中华白海豚。“每年休渔期出海观测,总能发现一大片成群结队的中华白海豚,多的时候有五六十头。你看着都能感受到它们自由、欢快的情绪。”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敖银雪 实习生 郑子君 田恒 丁小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留住中华白海豚:一场广东多方参与的濒危物种保护行动 https://mxgxt.com/news/view/791592

相关内容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关爱中华白海豚,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白海豚有了保护者!两单位签订《中华白海豚保护公益合作框架协议》
海南中华白海豚保护地
中华白海豚推广大使是哪个明星,中华白海豚大海
世界濒危动物黄嘴白鹭近半数翔集山东荣成
Angelababy带小海绵出海,偶遇中华白海豚,母爱与公益同行!
【中国科学报】海南中华白海豚有独特“方言”
台湾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带崽春游,同为水中大熊猫,它和白鳍豚有什么不同?
法国女科学家与中华白海豚的环保情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