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JTU研•专题

发布时间:2025-04-10 20:57

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偶像崇拜中,以对韩国明星的崇拜尤为狂热。许多人甚至是在对韩国明星的崇拜中,形成了对于“偶像”这个概念的最初印象。然而,韩国娱乐圈最近发生的各种丑闻,让许多韩国欧巴的人设瞬间崩坏。不过今天我们不打算谈韩国娱乐圈的那些破事,而是要借从韩国“进口”的“饭圈文化”(这是一种更为极端的偶像崇拜模式),谈一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偶像文化。

一、偶像与饭圈文化

在微博偶像“超话”页面点了签到之后,小mo终于完成了一天的追星任务。作为一名“饭圈女孩”,签到对于她来说只是最简单的一步。她的日常工作还包括转发、评论、净化热搜、“安利”和反黑等任务。她喜欢把签到放到最后一步,这样做更有仪式感。

“饭圈文化”这种产生于韩国的流行文化,风潮如今在我国遍地开花,不仅带来了韩流明星、偶像选拔机制,更带来了在如今互联网文化中有着巨大影响的流行文化——饭圈文化。对于许多“圈外人”来说,光是想要搞清如“反黑”这样的词汇就已足够困难,更何况理解这一种追星现象所产生的文化。

事实上,追星文化早在十几年前就席卷了整个中国,只不过那时的“追星文化”和如今的“饭圈文化”有所不同。

早期的追星相对来说单纯很多,追星的对象主要是“明星”。粉丝要做的不过是支持或购买自己喜欢的明星的作品,明星与粉丝之间保持着很清晰的“生产者—产品—顾客”关系。而与此相对比的饭圈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清晰界限。在“饭圈”的运作中,粉丝并不是简单的“Follower”,而是要参与到整个运作过程中,扮演着经纪人打理全局的角色。

除了要支持偶像正常发行的专辑、购买代言产品等,饭圈的粉丝更要参与其中的宣传、策划甚至未来发展规划。因此,偶像不再是粉丝们单方面崇拜的对象,而转变成为粉丝们一同孕育的“产品”。这也就解释了一个如今在微博大家都遵守的潜规则:你不能直接输入某些偶像的大名,否则就只有等着TA的粉丝把你骂得体无完肤。

二、偶像文化的1.0版本和2.0版本

对于一个“饭圈”的圈外人来说,很难理解这样的追星有什么意义。毕竟这样参与的过程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最终也不能像真正的经纪人那样获得任何物质性的回报。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追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

如今的偶像在社会层面被大量批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名不副实:超高的人气与其不合格的业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更通俗地就是,现在的偶像越来越水了。但与这种情况形成对比的是,偶像越来越水,饭圈却似乎狂热依旧?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

这里实际上有着一个偶像文化的1.0版本和2.0版本的区别。1.0版本也就是我们以前看到的那种早期版本。在这个版本中,一个人说他崇拜马云或是他自己所在行业的优秀从业者时,他所表达的更多的是把这些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他们的品质、技能、成功经验等。对于喜欢孙燕姿、周杰伦等“明星”的人,他们所喜欢的更多的是明星们的歌曲、作品等。

2.0版本则是受一种高度技术化的全方位“造星”工程所支配的偶像文化。它不仅要打造明星,而且还有意识地在培养某种社会性的心理崇拜模式。这种模式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粉丝”对偶像形成全方位的甚至带有宗教式的崇拜。这种状况发展到极端就是,粉丝们甚至把自己定位为偶像的“仆从”,而非单纯的崇拜者、追随者。

在1.0版本中,马云的崇拜者可能希望自己在商业上也能够有所发展,但按照2.0版本中,粉丝却很少有想成为偶像的。这个版本的粉丝,与其说希望效法自己的偶像,倒不如说甚至愿意为偶像做牛做马。从社会的长远发展看,这样的状况显然值得殷忧的。因为其中所暗藏的对“个人服从”的心理习惯的强化,是极不利于正常的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

三、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偶像”

偶像崇拜并不是不好,但凡事都要有个度。一旦过了度,反而有害无益。正如崇拜偶像,原本是一种解压的手段,但在韩国式的偶像氛围以及合伙人式粉丝的互相监督下,每一个饭圈人反而容易背负巨大的压力。如前文提到的小mo一样,“饭圈人”每天都有各项指标式任务,在偶像进入宣传期或者有代言时任务更加繁重。如果遇到饭圈争执时,反黑与进攻任务更是让人身心疲惫。

对我们研究生来说,偶像崇拜不失为一种科研之余的解压手段。偶像就如同一面镜子,追星的过程就如同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我们把自己想要的一些期许加在我们的偶像身上让他们替自己实现,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会逐渐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走到“饭圈”那种地步就大可不必了。

事实上,无论是追星还是生活中别的兴趣爱好,我们都应该做好将我们的业余生活与主业平衡。任何兴趣爱好,从游戏、追星到阅读、旅游,一旦过度沉迷就会失去了他们作为调节生活的工具作用,反而影响我们的学业和工作。更有甚者,有的人对于各种偶像明星如数家珍,但提及自己专业领域内值得崇拜的榜样时,却近乎一无所知,这就更值得深思了。

说到底,只有保持理智,才能走向我们想要的生活,将自己培养成自己的“偶像”。最高的偶像崇拜,应该是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见贤思齐”。

来源丨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

记者丨魏晨茜

编辑丨林於明

排版丨付雨洁

图片丨网 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SWJTU研•专题 https://mxgxt.com/news/view/785790

相关内容

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13专题:明星研究
奶粉行业专题研究报告.docx
科技行业专题研究:华为合作伙伴会带来算力连接新风向
话剧《鳄鱼》首轮演出收官,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苏州九龙医院开展科研伦理及伦理委员会建设专题讲座
关于举办“2021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专题研讨会”的第二轮通知
“微课”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考研专刊——杜宇航
新闻传播学考研专题:广告明星的心理致效机制
网络视频市场盘点专题研究报告.doc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