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牛和社恐,能成为好朋友吗?

发布时间:2025-04-08 15:06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社牛”与“社恐” ,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交方式,但双方只需尝试去理解对方,彼此之间的尴尬与距离,也许就能被逐渐消解与拉近了。 文|陈婉婉   看《长安三万里》时,我很喜欢里面的李白。他总是忙于呼朋唤友,召集吃饭唱歌。有人不懂他为何跟谁都那么热络,却又说高适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我明白,朋友再多,每个人心中总有那么几位特别的。他朋友满天下,老友饮酒作诗的乐趣未尽,便又有新友前来相聚。每次都说“再会”,每次的“再会”都发自肺腑,但日子久了,这么多“再会”也真难数清。很多人认为动画中的李白太过古怪,我却觉得亲切,可能因为这李白,他身上有那么一点点,我心中的“社牛”模样。 “社牛”这词,我查了查,起初来源于B站上的一位UP主——“明星双喜哥”焦双喜。这位2006年的初代网红曾拍下一段自己在餐馆边吃饭边大嚷的视频,“太感动了,是妈妈的味道”。他故作夸张、旁若无人地恶搞。比如在地铁上大声教育放屁的人、在知名大学门口穿外星人衣服跳舞等,让不少人笑得前俯后仰。但好景不长,他渐渐地沉寂在了网络的角落。 想不到的是,2021年初,他又火了。他在抖音发布的“社死行为”视频,关注量高达900万,点赞量达到了6077万。有人考据,后来的“社牛”症之说,起初就是2021年7月26日由B站一段“双喜哥支持鸿星尔克”视频下面的评论发酵而来。

图源|bilibili@明星双喜哥

这条视频中,焦双喜在人头攒动的鸿星尔克店里大声喊着“支持国产、支持鸿星尔克”口号,竟引得许多不明所以的顾客,也纷纷跟着他一起喊。这段影像收获了大量点击,有人在评论区留言,形容他的行为属于“社交牛逼症”。“社牛”,这个词由此成了新的流量密码,也带动了一批模仿者。  也正因如此,“社牛”常会被联想到在任何地方,都能自如地与旁人互动,甚至做出许多出人意料之事的人。  他们在安静的地铁车厢里大声喧哗,或是不分场合地放飞自我,随时随地地展现自己,仿佛在告诉世界:“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现在,“社牛”的内涵已经扩大化,并且更为明确了。它指的是那些在社交中毫无阻碍、表现出色的人,与此相对,则是害怕社交的“社恐”。但我心里总觉得,真正的“社牛”是与人相处时如鱼得水、让人喜欢的那种人。为了引人注目而做出奇特举动,或许不该叫“社牛”,被称作“社交恐怖分子”更合适些。  

插图|豆角上台艺术工作室

那么,与李白产生共鸣的我,是不是也算得上是“社牛”呢?周围的人似乎都对这事非常有共鸣。问起原因,有的说:“你不给人距离感,很容易拉近和人的关系。”“当了记者,还问是不是‘社牛’?采访那么多,还不‘社牛’吗?”还有的说:“你时刻都能找到人陪你玩儿。”  

“海王”“海姐”这些名号,像是我身上的标签,难以剥离。时常有朋友半真半假地埋怨:“你身边朋友太多,我感觉自己不是那么重要。”确实,从小我就热衷与人为伍。很多人羡慕我能组织各种聚会,大大小小,总是热热闹闹。置身人群,的确更令我感到如鱼得水。  

回想起过去我那些被称作“社牛”的时刻。有一回,在一个展览的开幕式上,我碰上了一位心仪已久的艺术家。情不自禁地,我上前与他打起了招呼,还介绍了自己。后来,旁边的同事嘀咕了句:“你真是标准的‘社牛’呀。”又有一次,与朋友骑行在绿道旁的湖畔,那天阳光明媚,看见一对新婚的夫妇在草坪上拍照,我远远挥了挥手,高喊:“祝你们永远幸福!”他们转过头,笑着对我说:“谢谢!”  

《勿言推理》剧照

再比如,我有时路过朋友的家,会随手发条消息,说要上去坐坐。有次健完身过后,身体疲惫不想马上回家,便决定到附近一个朋友家稍作休息。他忙着玩电脑没空理我,而我竟在他家躺椅上一不留神就睡过去了。等他发现时,赶紧把我叫醒:“快醒醒,晚些时候还有人要来,可别让他们误会,怎么你在这里睡觉了呢。”  

朋友也经常嘲笑我:“你家大门常敞开。”的确,无论我在家与否,朋友们总能用密码轻松进入,或是坐一坐,或是喝口水。朋友们想要找地方聚会,经常也会选择我的家,尽管有时我并不在家。而许多的朋友,竟都是被朋友带朋友先到我家中去过,然后再通过微信认识,最后才有机会真正见面。因为这种种行为,我身上时常挂着“心大”“毫无戒心”的标签,也令周围的人忧心,生怕我在外头被人骗了。  

但这些“社牛”时刻,我其实并不觉得奇怪。想起小时候,那些与邻居、同窗、巷子里的小伙伴玩耍的时光,不也是如此吗?路过他们家,总是大声地叫着他们的名字,想要他们出来跟我一起玩。只是如今,高楼大厦多了,这样的日子少了,那些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信任也被埋没在了楼与楼之间。  

《我的助理不简单》剧照

虽然常被人吐槽“无用社交”,但我觉得,与人交往,无需太多的目的。读书时,与我随便拉扯几句的同窗、师长,常常成了我考试前的救星。工作后,我也得益于此,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刚毕业时,我想去一家心仪的美术馆工作,立刻在推特上找到了馆长的联系方式,直接发送了简历,热情地表明了我的心意。馆长虽然惊讶,但也欣赏我的勇气,请我喝了杯咖啡,给了我不少申请工作的建议,甚至帮我修改了简历。虽然最后我因为签证问题没能如愿,但他成了我的朋友,常给我一些职业上的指导。这些时刻,让我明白了,真诚地与人交往,确实总有好的收获。  

“社牛”与“社恐”,似乎成为这时代社交的两端,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双方似乎总处于误会之中。有位社恐的朋友,详细向我解释了她眼中“社牛”与“社恐”的区别。她说,“社恐”遇到社交情境总是感觉不自在,生怕事情不如意。比如,他们怕去窗口办事会碰壁,怕一打电话订个座就被拒之门外。久而久之,在心里就画了个圈,对社交活动心存顾虑。而“社牛”虽然也可能碰到同样的困境,但却愿意反复尝试,结果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正回馈,形成一种社交正循环。

《今生是第一次》剧照

有一回,我和一个“社恐”的朋友聊起打电话这事,她对我说:“我猜你不爱打电话,是因为觉得打电话比不上面对面。”我愣了一下,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于那些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每次拨打电话前,我的心里也总会有些许的紧张与担忧。但只要电话那头有了回应,我便能逐渐地进入状态,与对方找到共同的话题与节奏。但这种快速熟悉,却也是基于我漫长的前期准备。

去年我曾写过一篇关于MBTI的文章,根据测试,我是典型的ENFP人格。那期写作,让我与各种性格的人有了深入交流,也首次让我意识到原来每个人的社交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以前,每次聚会作为气氛担当的我,总是想让每个人都投入进来,特别是那些独自坐在角落的朋友,哪怕他们告诉我“不用管我,我自己待着就好”,我都不会轻易相信,总觉得是不是我的接待有哪里做得不够。但那次写作之后,我理解了,有些人真的就喜欢安安静静地待着,过多的社交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46期)

排版:空豆 /  审核:杨逸

网址:社牛和社恐,能成为好朋友吗? https://mxgxt.com/news/view/780152

相关内容

社牛
社恐VS社牛,大学生如何构建舒适人际关系
社恐小孩和社牛妈妈等红灯!网友:深刻感受到小孩哥的无助
是“社交牛B症”还是“社会性死亡” :“社交牛B症”用英语怎么说?
是“社交牛B症”还是“社会性死亡”:“社交牛B症”用英语怎么说?
【揭秘】郭德纲朋友圈大曝光:成龙邀饭局,33位巨星零酬劳献演,网友:社恐人设何在?
李雪琴偶遇杨紫不敢打招呼,毛不易劝其主动点,网友:社恐劝社恐
知名艺人自曝患有“人群恐惧症”,害怕社交是种病吗?
刘诗诗包养小鲜肉?王鹤棣素人女友复合?白敬亭被黑?成毅社恐?
社恐和社交焦虑障碍区别在哪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