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绘天地 墨韵藏千秋
咫尺绘天地 墨韵藏千秋
——赏王伯敏《沙江西行小卷》
张淑敏
在传统中国画的语境中,尺幅从非艺术桎梏,反成精神凝练之载体。王伯敏先生的《沙江西行小卷》,以高11厘米、长88厘米的形制,于咫尺间铺展千里之势,宛如微缩的山水史诗。这件作品不仅凝聚着画家的艺术造诣,更因徐建融、陈振濂等名家题跋,成为解码中国山水画精神内核的珍贵文本,在笔墨交织中诉说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
一、咫尺乾坤:笔墨里的生命律动
《沙江西行小卷》的震撼,首在空间构建。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写千里”,此作堪称典范。虽尺寸精巧,却以墨色浓淡、干湿、疏密变化,勾勒层次丰富的山水空间。山峦起伏处,宿墨积痕润化丘壑纵横,墨韵淋漓生姿,每一处皴擦点染皆含无尽气机。王伯敏承袭黄宾虹“浑厚华滋”法脉,水法运用独出心裁,让山水既具坚实质感,又有气韵流动。
笔致清爽处,见线条把控之精准。或勾山石轮廓,或皴树木纹理,刚柔并济的线条,既循传统法度,又融个人感悟。墨韵运用更见精妙:浓墨显山川厚重,淡墨透空灵悠远。如徐建融所题“元气淋漓,烟云变灭”,道尽笔墨流转的动态美感,每一笔皆似有生命,在纸面跳跃呼吸,构建出生机盎然的山水世界。
二、精神原乡:意境中的文化追寻
中国山水画的终极追求,是营造“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境,《沙江西行小卷》践行此理念。画面山水非景物堆砌,而是充满人文温度的精神原乡。观者仿佛漫步其间,看舟船往来、云气蒸腾,于笔墨世界获得心灵栖息。这种意境,源于画家“腹有诗书”的文化积淀。王伯敏以学者之思入画,将诗词、哲学融入创作,让作品超越视觉,抵达精神共鸣。
“平淡天真”是艺术至高境界,此作正是诠释。徐建融题跋“非鹿尘滓中人所能梦见,而有天际冥鸿之思”,点明画作格调。它摒弃浮华雕琢,以质朴笔墨展自然本真。这种“天真”,是对自然的敬畏回归,是画家摆脱技巧束缚、直抵艺术本质的表达。淡墨轻岚间,疏笔简墨处,处处可见“天际冥鸿”的超脱情怀,引领观者完成精神净化。
三、艺术对话:传承中的文化共振
《沙江西行小卷》的珍贵,更在题跋承载的艺术对话。徐建融以词赋寄情,追溯情谊,剖析笔墨技法,将画作置于黄宾虹法脉中审视,展现传统艺术的延续创新;陈振濂则以简洁题跋,抓住“气势辽远宏阔,宿墨積痕之润”特质,点明“浑厚华滋之韵”,与画作形成审美共振。
这些题跋,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们串联画家、题跋者与观者的审美体验,让作品成为文化载体。从黄宾虹的笔墨传统,到王伯敏的艺术创造,再到徐、陈的解读阐释,清晰展现山水画“师古人、师造化、师心”的传承路径。每一次题跋,都是对画作内涵的挖掘,对传统艺术精神的弘扬,让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焕发新彩。
四、微卷永恒:传统艺术的当代启示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沙江西行小卷》仍具强大生命力。它昭示:艺术价值不在于尺幅与形式,而在文化内涵与真诚表达。审视此作,可见一个时代的艺术追求,一种对传统的坚守创新。王伯敏以笔墨为桥,连接传统与现代,让观者感受文化传承之重。
这件小卷,如艺术标本,揭示山水画本质:以笔墨写精神,以意境传情怀。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其慢工细作、文化积淀的创作态度尤为珍贵。它警醒我们:真正的艺术需要沉淀,需要对传统的理解、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沙江西行小卷》的存在,便是对浮躁风气的警醒,让我们回归艺术本质,于笔墨意境中寻找心灵归依。
结语
王伯敏《沙江西行小卷》,以微小之躯承载宏大艺术理想。它在笔墨中演绎山水精神,在题跋里延续文化脉络,在当代传递传统启示。这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山水画的教科书,教会我们欣赏笔墨之美、意境之深、传承之重。凝视此卷,仍会被咫尺间的千里之势震撼,被墨韵中的千秋之思感动。它证明:真正的艺术经得起时间推敲,在岁月中始终散发永恒魅力,如天际冥鸿,超越尘埃,飞向艺术的永恒之境。
2025年4月6日淑敏于杭艺斋
作者简介:张淑敏,杭艺斋主人,196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阳谷。酷爱书画收藏,擅长美术评论,曾先后在《收藏与投资》《中国书画报》《大众网》《联合网》发表美术评论文章百余篇。
网址:咫尺绘天地 墨韵藏千秋 https://mxgxt.com/news/view/773587
相关内容
咫尺天涯,也不过如此现场|从“笔墨河山”中看秋之宁静深远
溥心畬:襟怀高尚,气韵自生,非笔墨之事也(附高清作品集)
黄宾虹的笔墨精神,绘就千年艺术传奇!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山水画赏析之十六
张靓颖念无双OST咫尺一眼
《玄武·血滴子》游戏咫尺镜系统新手教学 爱问知识人
丹心入墨绘铸时代画卷 ——访青年画家、美术教育家田志刚
咫尺天涯,不过如此,人生谁能预料最后一面何时到来?
书画作品展风采 翰墨丹青绘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