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地长歌# 南越吴越百越有啥关系?
《汉书·地理志》注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是对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越人各族的总称,其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及五岭以南地区,支系繁多,主要有勾吴、於越、东瓯、瓯越、闽越、干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依水而居的百越族人过着以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形成了独有的越地文化,断发文身、习水便舟、饭稻羹鱼、鸟龙(蛇)崇拜等,均与中原迥异。
吴越与南越在文化渊源、风俗习惯上,有着诸多相似。这在两者的出土文物中,均有反映。古文献中记载,越人“断发文身”、“以椎髻为俗”。江苏镇江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出土鸠杖,杖镦末端铸有跪坐小人,小人短发,脑后有两个发髻,全身皆饰云纹,为古越人断发文身、椎髻的实物形象。而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的南越国时期人操蛇铜托座、人脸纹陶片、玉舞人等,都出现了典型的越人形象,表现出短裤跣(xiǎn)足、椎髻等越族特征。
头戴羽冠的羽人纹是越地风俗的一种反映。南越文王墓中出土船纹铜提筒,筒身上有羽人乘舟的图案。本次展览展出一件西汉时期镇江丹徒虎头山汉墓出土的羽人纹铜樽,腹部同样饰羽人纹,羽人乘舟的纹饰在当地的青铜器上并不少见,反映出吴地与岭南风俗文化的相似性。
图1:西周 鸳鸯形尊(仿制品)
图2:春秋 鸠杖及末端的越人形象
图3:西汉 羽人纹铜樽(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