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田》:黑土地上姥姥的劳作舞曲
本文转自:人民网-辽宁频道
一顶草帽,映衬出姥姥的辛勤耕耘,阳光的暖意和额头的汗水在“她们”与姥姥的对话中淌入心田;一捧稻谷,诉说着田野间飞舞的秋日金黄,饱满的稻子也是“她们”对姥姥的回馈。春夏秋冬,秧苗由青到黄,姥姥的人生百转也映射在“她们”的生长之中。在那黑土一方,姥姥的歌谣久久回荡,在春风的轻拂下“她们”仿佛又回到姥姥的怀抱。
在“青春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首届东北三省一区教育系统文艺汇演的舞台上,由长春人文学院创作推出的原创东北秧歌女子群舞《姥姥的田》,凭借生动有趣的表演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姥姥的田》由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王小燕,长春人文学院音乐舞蹈戏剧学院舞蹈系主任、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秧歌)传承基地主任张万励,以及青年编导王艺盟共同创作。这一作品紧扣现实主义农村题材,以东北地区传统“袖头秧歌”为素材,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舞蹈以“姥姥”与“秧苗”牵绊的一生的叙事性展开,通过主要人物“姥姥”和拟人化“秧苗”的形象塑造,描绘了东北田间的生动场景,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愿景,见微知著地呈现出黑土地上劳动人民的群体图景,对于人与自然“哺育”“反哺”的和谐相生、勤劳奉献的劳动精神,以及中华农耕文明“黑土文化”中的广大人民所共有的精神情感和人性进行关照和传达。
作品从稻谷的主观视角看待“姥姥”劳作的一生,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稻谷生长循环的规律诠释姥姥的成长过程,也将亲情寄托在“她们”与姥姥之间,以此塑造出东北乃至中华大地上农耕文化中人民群众的典型形象。在韵散兼具、层层铺垫的诗性表达下,作品将“姥姥”的一生进行片段式铺陈与“蒙太奇”式的衔接,在人物形象剪影的展现中体物写志,书写出黑土地上的生命篇章。
由于作品需要年轻演员饰演“姥姥”,因此对于演员要求极为严格。演员通过前期模仿观察老年人的行为举止,向专业老师学习,力求在演出中呈现出兼具真实与美感的表演。饰演“稻谷”的演员们同样具有挑战性,学习表演植物的习性与状态。通过不间断的排练与 “姥姥”配合逐渐默契,最终呈现出趣味横生又具有舞台张力的绝佳演出。
本次文艺汇演由辽宁省教育厅、吉林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主办,沈阳音乐学院承办,将在10月4日晚东北“三省一区”卫视及网络平台同观众见面。
网址:《姥姥的田》:黑土地上姥姥的劳作舞曲 https://mxgxt.com/news/view/718114
相关内容
音乐舞蹈戏剧学院原创作品《姥姥的田》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为什么都讨厌我是田姥姥的外孙 田姥姥的外孙在消费田姥姥
田姥姥是怎么火的:揭秘田姥姥原名及走红原因与现状
《姥姥的田》获中国舞蹈“荷花奖”
田姥姥资料?
田姥爷去世,人情冷暖与江湖地位在田姥姥身上的体现
我是田姥姥
田姥爷去世,人情世故、江湖地位,却在田姥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姥姥
天下的姥姥那么多,我只对「田姥姥」心服口服